回顾互联网(1989~2000):Tim Berners-Lee 与 WWW_Weaving the Web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Weaving the Web > 回顾互联网(1989~2000):Tim Berners-Lee 与 WWW
zzz Weaving the Web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4-07 22:04:55

回顾互联网(1989~2000):Tim Berners-Lee 与 WWW

看到 Tim Berners-Lee(下称 TBL) 获得图灵奖的新闻,于是去 YouTube 上找到他在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视频:用一台 NeXT 电脑操控现场灯光,在观众席上投射出大大的一句话,This is for everyone。

This is for everyone,这也是 TBL 发明万维网(WWW)的初衷和愿景。

WWW 是什么?

从 1989 年 3 月,TBL 向 CERN 提交 WWW 提案开始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 27 年。万维网作为互联网重要的一部分,在这期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也因此成为现实,互联网影响并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如果要用一本书来概述万维网的发展,TBL 本人写的《Weaving the Web》无疑最适合不过。这本书出版于 2000 年,详细地描述了万维网最初几年的坎坷历程,从几乎胎死腹中到「网」人皆知。另外,TBL 还畅谈了自己对语义网(Semantic Web)未来发展的看法和憧憬。而语义网现在正以「知识图谱」的面貌为大众所知,大大小小的公司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相关的研究与应用。

这本书讲了很多,以我自己作为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最重要的是讲了两件事:web 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架构。

TBL 对 web 的设计理念,便是互联和开放。互联意味着相互连接/connection,无论是网站内部,还是各个网站之间,都可以任意连接。开放意味着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没有任何一个机构、任何一个人可以控制和主宰 web。作者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他的设计理念,并且也是一直这么坚持的,尤其是 W3C 组织本身的运作和决策机制,也无不透露着平等、开放的精神。

TBL 及其团队制定并编写了最初的 web 实现技术:URI、HTTP 和 HTML。URI 用于查找和定位网页,HTTP 用于传输网页,HTML 用于展示网页内容。直到今天,这三者仍然是 web 最基础的技术。域名后缀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多,各家网站也开始上线 HTTPS,HTTP/2.0 也已经发布,前端各种框架层出不穷……但都是在 TBL 设想的基础上不断演进。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Weaving the Web》源于微博 @西反大丸子汤 的推荐,理由是「这是互联网从业人员必读的第一本书」。自己出于好奇买了这本书,总计 14 个章节,每天抽出一点空闲时间,前前后后花近两周时间读完。

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相信「这是互联网从业人员必读的第一本书」。相比于市面上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思维」图书,TBL 作为设计者和亲历者,事无巨细地讲述了万维网的发展历程,书中用反复提及的互联和开放精神,能够帮助互联网从业者获得根本性的 insight。

从前端开发角度来讲,假设你对它稍微有些接触,便能感受到前端各种轮子层出不穷给从业程序员造成的紧迫感,而这本书能够让你回归 web 的本质。假设你对技术更加感兴趣,可以用这本书作为起点,书后的 Glossary 中列出了各种技术术语,是绝佳的阅读指引材料。

从产品经理角度来讲,特别是非 CS 科班出身的人,可能会陷于各种技术细节的泥潭而无法自拔。尤其当你想进一步了解技术原理时,会困惑于从哪个层次的技术开始: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还是某种具体的编程语言?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什么才是 web 最核心的技术协议。

从运营角度来讲,你会明白如何从媒介的角度认识 web,理解整个 web 是如何运转的,各种各样的内容又是怎样发布到网上的,搜索引擎何以能够识别并抓取网页内容,域名买卖/SEO 为什么能够成为一门生意。

故事中的细节

相比于技术细节,我对 TBL 如何做成这件事更加感兴趣。文章开头提到的 CERN 是 web 的发源地,但它其实是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一群天才和牛人聚集在一起研究高能物理。TBL 如何能够在这个一个机构中,推动 WWW 进行下去?

有一个好上司
WWW 的本意是为了帮助 CERN 的内部同事更好地查阅大量的数据,本质上是一种媒介(medium)。1989 年,TBL 第一次向发邮件提案(附在书后 appendix),无人响应,邮件石沉大海。人力和设备资源都不够的情况下,这项研究自然无法开展。1990 年,他申请购买 NeXT 却被批准了,他的上司 Mike 对他说:为什么不试试用这台机器搞搞你的 hypertext 玩意呢?言外之意大概是,我无法帮你争取立项,拉人拉资源,但是我可以用别的名义批准购买一台电脑,你自己用它干什么我就不管了。Mike 跟 TBL 说话时,写到:I(TBL) saw a twinkle in his(Mike) eye。twinkle 这个词格外传神。

因人成事
这个项目除了 TBL 之外,还有他的同事和实习生,说是实习生改变世界也毫不为过。 我印象最深的是 Robert。Robert 最强悍的地方在于他的执行力和热情,TBL 对他也是赞扬有加,从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第一件事:当他们开发出原型,前往美国参展时却发现没有网络,于是 Robert 找当地的大学要了个权限,连上了网。然而他们又遇到一个困难,电压不一样,于是 Robert 又手忙脚乱地搞定了电源转换器。最终成功参展,吸引了业界的注意。这个细节让我想起了美剧《硅谷》,他们在揭幕的前一刻才最终搞定了产品。两者有神似之处,成功之路都不会平坦。

此外,第一届 WWW 会议也是 Robert 负责组织筹办的,结果异常成功。如果说去美国参展是崭露头角,吸引注意;那第一届会议让业界对 WWW 更加了解,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让人们越来越愿意为 web 贡献开放力量和热情。

寻找突破口
TBL 设计 web 的原则是,尽可能不让人们改变习惯来适应 web,而是让 web 尽可能照顾到人们的使用习惯。于是,当他设计 HTML 时,便以 CERN 内部已经采用的 SGML 为基础进行改造。从这个角度上来讲,HTML 甚至有那么一点点「抄袭」的意味。

即使立项,WWW 在 CERN 也很难得到实际的落地应用。TBL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游说,终于发现只有电话系统的管理员有动力、也愿意让他使用 web 进行升级改造。电话本成了 web 在 CERN 内部的第一个应用,也让他的同事了解到了 web 的便捷性。

以上是我最关注的三个方面,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把一件事情从 0 到 1 做成,是极其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至于后来成立 W3C 组织,虽然也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但趋势已经形成,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从 1 到 100、1000的事情。

总结

info.cern.ch 是 TBL 创建于 1990 年,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网站。现在仍然在运行,但只保留了最初的一些信息,内容基本已经迁移到 www.w3c.org 上面。一个网站运行了 26 年,见证了 web 的成长,回想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而大公司的斗争史,则似乎是媒体热衷的另一个话题,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微软和网景是如何相爱相杀的。如果对垄断、隐私保护等公众话题感兴趣,这本书中作者同样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这些问题。至于语义网部分,因为我缺乏相关知识,也不再赘述,作者在书的最后几章讨论了他对语义网的规划和设想。

图灵奖的奖金是 10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 700 万不到,在北上广深甚至都买不起一套房子。然而 TBL 从来没想过利用 web 为自己挣多少大钱。他在书中写到:What is maddening is the terrible notion that a person's value depends on how important and financially successful they are, and that that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money.(令人感到愤怒的是这样一种可怕的观念,即一个人的价值由他们有多么重要,以及在财务上获得多大成功来决定,并且那都是用金钱来进行衡量的。)W3C 组织成立不久,有媒体说 TBL 想以此赚钱,气得他破口大骂,并且发誓从此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正是这样的信念和坚持,才能够让他作为顶层设计者,使得互联网越来越互联、开放。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