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冲击_当下的冲击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当下的冲击 > 当下的冲击
星夜 当下的冲击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6-08 00:06:32

当下的冲击

在刷图书馆的时候正好碰见,以下为零散笔记:
关键字:叙事结构的崩塌 、数字化精神病、分形偏执。

正文:
明明是期末了啊混蛋,昨天晚上想好好复习的,刷了下微博,看看网民们对一年一度高考的吐槽,上知乎跟着大神的动态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一番,正准备看书,断电了。拿起手机看one的抒情小短文,一不小心就睡着了。早上被手机吵醒,醒来刷了一顿朋友圈,给毕业离校的学长学姐依次点赞,在伤感的情绪中打开QQ空间,调侃了一番今年的高考,像模像样地给学妹们发了些祝福的话。然后....到现在为止累计打开锁频57次,刷微信15次,微博10次,QQ空间7次,短信箱5次,然后还有些APP:脸萌,片刻,one,国家地理,知乎日报balabala......
你说我干了些什么?总而言之没复习就对了。我好像“永远在线”,无法逃避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我没有一件事可以安定地持续做一小时,总是“每隔几分钟就要回应一些新发生的事情”;我在信息的潮流中东奔西跑生怕落后于时代,我想什么都了解一点,什么都做得快一点,结果一无所获,结果是“想停下脚步,却身不由己。”

1.以前妈妈是这么给我讲故事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说···。但是现在妈妈总是这样告诉我:他说…他说...他说...。我们再也不愿意好好地把一个故事讲完,讲开头高潮低谷结尾,我们只想要简单粗暴地来一次高潮。然而“故事合在一起,帮助我们构筑关于生活、国家、文化和信仰的叙事传统,我们采取故事的方式体验和描述世界。”“叙事性的想象是形成思想的基本方法。推理能力的培养也以它为基础。它还是我们展望未来、预测、规划和解释的主要方法。”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好像有点不适应那种缓缓道来的节奏了,过去和未来关我毛事,我想要的就是当下的体验,这么多精彩的东西我尝一尝就好,何必纠结那些来龙去脉呢?大部分媒体都放弃了线性结构的叙事,转而将精力投入在与观众互动,着力打造一种“故事的重点在于每时每刻都能找到新的关联,揭露或重构虚假的故事”,比如《辛普森一家》、《废材联盟》等情景剧以及《真实世界》《美国偶像》等真人秀节目,我们不在需要考虑一部剧的前后关系是否得当,而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创造冲突来达到轰动效应,让人越快高潮越好。在如何面对这种叙事崩塌的问题时,电子游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RPG等有明显主线任务的游戏还是有叙述成分的):在非叙事的游戏结构中,玩家往往不注重故事的脉络,他们可以有很大的自由来自主决定游戏走向,自己参与到故事的创作之中(一起建个帮会各种屠城各种帮战搞出各种传奇的事,甚至如WOW等通过游戏影响了现实世界)。
当叙事性结构逐渐崩塌的时候,我们“还不如主动成为故事的主宰者,实时地享受其中。”

2.
“我们生活在一个主要靠数码设备和outlook类邮件管理软件接受信息的世界,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要把严格的数字时间当成我们自己的时间。我们的数码世界永远处于开启状态,不断给我们推送最新的股票报价、消费者趋势、邮件回复通知、社交游戏更新等,所有这些都一起涌入我们的智能手机。。。我们所做得任何事都有可能被其他事抢占。通常,我们仅仅把干扰的内容列入我们准备同时做得其他事情的列表里。
这种干扰不仅仅使我们的认知能力趋于衰竭,更糟糕的是,它使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我们必须赶上那可望而不可即的速度,以免与现在脱节。毕竟,这些都是即时动态,世界任意角落几乎同时向我们推送信息。”
如果我不知道最近招远麦当劳的事会让人觉得不关心时事,如果我连某某明星又结婚了这样的段子都不知道显得与时尚脱节,如果我好久没看国民岳父的逗比微博生活该少了多少乐趣啊?在这庞杂的信息流中,在这个虚拟世界之中,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这些数字世界的分支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牺牲掉了与自己所处的、更真实的当下之间的连接。以数字化狂轰滥炸为特点的虚假现在与我们所处的真实当下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第二种‘当下的冲击’,我们称之为digiphrenia(数字化精神病)。”无需多说,我们所看到的消息,其实已经落后于事件本身了,我们只是在不断地了解过去,把那些消息当做谈资存储在脑袋里。
作者提到的“手机震动焦虑症”真是感同身受!每天怔怔地看着呼吸灯10次以上的请自觉点赞!!!
章节的后面提到了身体自然规律与数码事件之间的联系,告诉我们,要“找回自然节奏”,得通过过滤掉多余的信息、多沉思冥想或与别人交流等方式,保持生活的连贯性,解决注意力缺失的毛病。数码时代对我们的坏影响之一即是:注意力分散。当我不得不从工作中分身去看短信回消息、然后再回到工作中时,就开始没法专心工作,变得情绪低落了。

3.
先上结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就是极好的。
作者所谓的“时间绑定”即事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尺度(比如:文明是存活千年的,时尚则常常瞬息万变,尺度不同),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想将不同时间尺度中发展的事物撮合在一起混合使用,由此导致了生活节奏和生命韵律的不合拍。”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轻易地将记忆保存在硬盘里,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无法轻易抹去,而通过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我们可能还得背上未来的“这个压缩包”,所以处于当下的我们自然就冲突得不行,分不清过去和未来了,精神上的混搭让我们既抹不去历史的阴影,也逃不开命运的预测(持保留意见)。
然后坐着终于扯到了经济学的东西!!!我明明是因为在经济学书架上找到你才翻开来的,现在才上正餐!!!

结果正餐。。。冷掉了。。。

——“媒体一直构筑着这种对即时回报和满足感的期待。购买行为和产生满足感之间的时间差几乎消失殆尽——似乎无论买到了什么,购物本身永远比消费这些产品获益更多。”我们只是想做点什么,来让我们参与到这个消费时代的潮流中去,购买是我们证明自己存在于这个经济时代的一种方式,而非表面上的那些实际需求。我觉得,作者在这一段过于纠结“消费品的物质形式”了,虽然数字化替代了传统的消费品(CD碟片等),但消费品的意义没有变化,这是技术发展有利的一面,抱着对传统的怀念不放手而排斥新的传播方式未免太守旧了吧。

4.分形偏执
结论:一切就是一切。(这一段好像罗胖子曾经在《罗辑思维》里面讲过,有知道的知友给补充下吧,就简单说下好了)
“分形只是在不同比例上自相似,而非完全一样。”没有了叙事结构,我们开始通过在不同元素之间寻找连接来搭建自己的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之中,没有什么是孤立的。世界上任一个节点除了问题,引起的结果都是不可估计的,比如说当年9.11事件一不小心就震惊了世界。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正是由于微博之类社交工具的诞生大大加强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反馈,而不再受政府“广播”的控制。

最后,作者告诉咱身处这条信息大潮之中,一定要找到立足的平衡点。“不再让各种需求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可以创造一个安全的思考空间,免受外界打扰,可以恰如其分地给予每个时刻以应有的价值,可以对不确定性持宽容态度,可以在自己做足准备之前拒绝在不同事物之间找关联或做出结论;面对将终结人类历史的奇异吸引子,我们甚至可以减弱或忽视它难以抗拒的引力。当我们能够选择暂停,也就能够取消暂停。”

以上是整理的部分读书笔记,熄灯了,先到这。
“感谢你的时间。”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当下的冲击”的回应

不落的叶子 2015-08-10 10:58:08

分析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