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云右手钟_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互联网:碎片化生存 > 左手云右手钟
豆花娘 互联网:碎片化生存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1-26 23:11:08

左手云右手钟


首先,要大发一通感慨。虽然只是300多页的一本书,可对于文科生的我而言,它的信息量简直可以说是浩瀚无边,如果真要弄懂每一章的内容恐怕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相关领域的材料。这是本读起来趣味盎然的书,到处是精彩的故事和哲意的比喻,同时又是本让人头大的书,每一章甚至每一页上的信息量都多到可以轰炸我的脑袋。颇有意思的是,这本充塞着形而上思辨的《互联网:碎片化生存》的作者段永朝先生,并不是学哲学的,而是理工科出身,在IT领域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刚得知时,真叫我大跌眼镜,可见文理分工的刻板印象之难避,不过想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一直浸淫在人文学科里的人一般而言缺乏对技术的敏感,想在这个领域形而上一把有点底气不足,且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之嫌疑。麦克卢汉当年也是从工程学转专业到英文文学的,所以他才会对技术抱有那么浓厚的兴趣。而段先生身为多年从业经验的局内人,较之旁人更有发言的资格。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曲纯粹的互联网赞歌,却是一盆充满怀疑和反思精神的“冷水”。作者能从局内人的身份跳转到局外,以建设性批判的目光重新审视互联网的发展,则需要很大的反身勇气和表达智慧。
此书的另一有趣之处在于,章节与章节之间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性逻辑关系(当然也可能是我的误读),这一章探讨的某些内容很可能在翻了几十页之后再次以新的形式出现。我不知道段先生是不是故意而为之,这让我想到麦克卢汉对伊尼斯写作风格的评价中曾谈到“书面话语”和“会话”的对比,他认为“书面话语”存在着分离事物的一个侧面,使注意力集中的倾向,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文本线性发展逻辑;而在“会话”中,事物的许多侧面同样自然地相互作用,在互动中可以产生洞见和发现。“书面话语”产生的观点仅仅是看待一件事情的办法,而洞见则是对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突然顿悟,是与多种形态的生命的接触。这本书的内容结构亦让我有这种感受,非线性的思考路径让人难以抓住某个重心,它的关注点是分散的、灵活的、跳跃的,在阅读过程中飘浮在我脑海周际,伸手去抓,却又什么也抓不住。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本书的主旨,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碎片和作者本人的思考碎片拼贴出的互联网的“碎片化生存”图景。
我非常标题党地使用了 “左手XX,右手XX”句型,这么矫情的二分法其实不只有郭童鞋才能想得出来。事实上,据我所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就一直处于一个又一个的“左右手”二项对立式选择,要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要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要自由民主还是集权专制?要科学理性还是人文精神?……每一次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一个陷阱,难道我们就必须二选一否则别无选择么?而《互联网:碎片化生存》这本书所要谈的,亦是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逻辑——左手是互联网开放共享自由精神,右手则是在背后试图操控互联网的笛卡尔主义,它与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分化对立有着异质同构性。
“云与钟”的概念源自波普尔1965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次演讲,他认为,在现代科学建立之后,世界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所有的云都是钟——甚至最阴沉的云也是钟。” “云”象征的是不规则的、毫无秩序可言、难以预测的事物,例如自然生态、生物种群行为、人类心理活动,而钟则是精确的、有秩序且高度可预测的,例如自然规律、生物进化论、群体心理学。笛卡尔主义者们如此乐观地认为,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人类不断地探索,就总有一天可以完全掌握这些规律并让其为人类社会服务。“云式钟”象征的便是自信心爆棚的人类征服自然的信念,钟是居于主宰地位的名词,而云不过是遮掩其必然性和客观性的虚无缥缈的形容词罢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完全可以拨开云雾见规律的。或许可以不太准确地概括为,云是障碍,钟是目的;云是表象,钟是本质;云是过程,钟是结果。而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试图将云转换成钟。这一物理决定论的宇宙观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它有着一个非常简单而又斩钉截铁的表达式,即“科学=理性=进步”。这个等式又是通过两个层面的进路得以壮大和深化:一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科学理性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结盟,二是伴随资本主义发展,科学理性与商业主义结盟。导致的结果就是科学体系与人文思想的分道扬镳,科学思想在政治和商业的助力下高歌猛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人文精神则似乎走向了日暮途穷。
在作者看来,这种思维模式其实一直潜藏在平等、自由、分享的互联网背后,具体表征为商业力量自上而下的控制欲。他举了“云计算”的例子,对于网络公司而言,所谓的“云计算”实际上是外行眼里的“云”和他们脑子里的“钟”。“云”只不过是作为吸引和忽悠大众的幌子罢了,当网民们以“云”的名义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创意时,他们可以借助“云计算”的手段将之吸纳到自己的“云端”,然后再将这种“秩序化的云”作为服务贩卖给兼具创造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的网民们。本书则正是要通过解构电脑与网络的发展史和思考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生存”,进而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指出这种打着“云”的旗号行的是“钟”的实际的互联网是没有前途的。
作者先是回溯了计算机自诞生至今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从中解读出其不为人注意又意味深长的影响,什么被舍弃和遮蔽,而又是什么又受到青睐和得以凸显:集成电路、微电脑芯片、个人电脑反抗 “中心节点”、“广播模式”和资讯操纵的革命性意义是怎样被微型电脑的商业化进程中止;电脑三杰中的维纳为何被选择性地遗忘;早期人工智能为何受到人们的青睐;摩尔定律又预示着什么……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科学乐观主义和进步主义占据了上风,他们赢得了商界的青睐,通过与商业的联盟带来了席卷全球的信息社会浪潮。接着他又梳理起信息时代的历史背景,尼葛洛庞帝的“尼式悖论”、布热津斯基的“靠喂奶生活”、沃勒斯坦的“发展主义”、德勒兹的“债务神学”,以及美国政府从“星球大战计划”转变至“信息高速公路”所掀起全球范围的一波波高科技竞争浪潮……这些词汇背后指涉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勾勒出全球化语境下信息社会的“正史”。别急着欢呼,他会告诉你,按照这种历史逻辑推演,互联网的诞生便是20世纪乃至18世纪的科技进步主义的自然延续,很可能遮蔽掉了一些我们本应该认真思考的声音和意见,比如60年代在西方世界掀起各种社会运动的 “垮掉的一代”对金权、政权、神权相勾结的社会的反叛和唾弃,比如尼采、海德格尔、鲍德里亚、福柯等等这些思想家是怎样前赴后继地反抗着主流社会的意见,那个被大写了的“人”,那个乐观主义版本的“现代性”,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被边缘化。
而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碎片化生存。作者概括为三个主要表现(抱歉,我这个“概括的概括”有点像读书笔记了,所以大家最好还是去找来原书看,书里有着丰富的例证和细致的思辨,套用作者的话说,要“浸入”(immersion)以后才能理解,这个观点也颇有麦克卢汉之风):
一是编码。众所周知,互联网将现实世界的信息转化为电脑存储的“0”和“1”的字符串,即所谓的比特化,而这开启了一种常常为人忽视的非常危险的进程——信息的离散化。物理世界的连续性在比特化的过程中变得离散、跳跃和不连续,而这种过程却是不可逆的,你想从被比特化的现实世界的摹本(网络)中返回真实的唯一的世界(现实)是绝然不可能的。笛卡尔意义上的主体,经过这一比特化进程后已然被肢解得破碎不堪。
二是语言。从文字被发明的那天开始,人类就开始进入通过符号媒介间接式交流的过程中。文本使得面对面交流不再必要,而脱离肉身而存在的文本拧干了口语传播的语境后,变得多义且暧昧。这也正是上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带给我们的启示,词与物的关系并不如硬币的两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种种裂隙。而计算机系统所采用的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形式化语言”,亦摆脱不了将语言与主体的关系简单化为“逻辑映射”,于是“主体被‘强行摊在了逻辑的平面上’”,知识被强行转译和分割为计算机可识别的信息,而那些无法被编码的内容,则被弃之一旁。
三是遭遇“他者”。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笛卡尔时代奠定的“主体即此在肉身”的假设被击得粉碎(至于何谓主体,这是自希腊时代开始哲学家就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者用了“我是谁”整整一章的内容梳理这一概念),海量的“他者”以海量的语言将孤独的“主体”湮没。互联网上偶遇的个体自身已破碎为多处和多面,不再具有连续性,而基于互联网的交流是更是经过重重转译的比特化的符号,亦无法还原出真实完整的主体,人们虽然仍然依靠着线性逻辑的文本进行交流,但它的使用已经不再依靠“同意”而是“会意”得以进行。而在作者看来,真正的默契正是建立在“会意”的基础上,而不是“同意”。
正如开头所指出的,这种“云”式的“碎片化生存”正是与“钟”式的互联网背后强大的现实逻辑相悖谬。但是作者的态度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钟,或者一味袒护云,他反对我们在云与钟之间必须二选一的做法,因为那样只可能“以论辩的名义行屠戮之实”。他的建议是丢掉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线性逻辑,去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的互联网上,“云”与“钟”如何和平地共存?他认为,不管未来的技术哲学是什么面貌,但至少包括以下两点:
一、共生。“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具有多个版本,这是网络世界的典型特征。个体可以拥有多张面孔、多个场景、多重人格,并可以在这种繁复的、多层级的生活间灵巧切换,而不致陷入困境。要达到这种状态,其哲学基础必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而是某种‘共生逻辑’。”
二、和谐。“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必然是不完备的,但因为多个版本而保持了丰富多样性。在多态的存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允许处于不同的层级、不同的社群、不同的情态。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必然有赖于和谐意识的普遍化。”
或者非常通俗地讲,左手云,右手钟,我们不是要选择哪一只手,而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三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925135.html)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左手云右手钟”的回应

kdeof 2014-05-14 20:19:08

我咋感觉没说完就结束了~

夏明明 2012-05-05 14:32:21

这本书看得一头雾水啊。信息量太大了

Iris 2011-10-20 20:34:12

写的真好~刚拿到原书

暗香疏影 2010-11-28 10:04:43

很好很好,让我越看越觉得差距呀~~也许你这篇文章写得比他的书还好也~~~

Zoom 2010-11-27 00:31:05

看完睡鸟 顶lizao一下

豆花娘 2010-11-26 23:54:04

作者好有文化,我是搬运工~~

食菠萝 2010-11-26 23:43:59

你好有文化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