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数字媒体吧,谈谈这个日益火爆的新技术领域。作为一个志在新媒体领域的未来从业者,其实我一直关注的还是新媒体背后的技术力量。而这一切的发展都来自“云”的力量,在未来越显光芒的必然是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想到这些是因为有幸能读到Jaron Lanier的《You are not a gadget》。
似乎在计算主义横行的今天,人们已经很难摆脱对诸如谷歌、百度一类的虚拟引擎的依赖;又如facebook和twitter(在中国对应的是人人和微博)等社交产品,有多少人能完全脱离;新媒体的发展似乎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传统媒体,正如电子书籍的发展,似乎让OLED和E-ink取代纸张已是必然。
很多人欣喜于web 2.0概念下网络的新模式,似乎web 2.0已然代表了网络的快捷与便利。可很少人却去思考web 2.0对我们的思维束缚,随便打开一个互联网站点,都会看到繁杂的交互式菜单。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降低自己的智商去称赞网络的美妙,但我想,作为一个从业者(志在),我们该比别人更清醒点自己该做些什么。
互联网和新媒体领域无处不在的蜂群思维似乎一直在掣肘我们的思路,当遇到难题,需要寻找答案的似乎我们第一思维是维基百科(或百度知道),我们会相信大多数的选择,可群体性思维永远不能创造新产品。就像苹果这个在业界绝对封闭的公司为什么往往能制造出另打造耳目一新的产品一样。
常有人向我标榜他在某社交产品中的好友数目达到了多少,而我都会选择默不作声。我不喜欢人人(中国的facebook),而QQ也仅是一个通讯手段。在“云”的世界里,“被多少人关注”与“和多少人保持联系”永远是两个概念,除非你把网络中的好友等同于现实的好友。因为用户基数与好友规模对任何一个社交产品来说都是一个推销广告的手段而已。
网络是节点的集合,而技术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了其中一个活跃的节点(这也是web 2.0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每天都在不停的使用手机、电脑往节点上传送与下载数据。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使我们每个人在网络上的隐私都岌岌可危,这也是人肉搜索会大行其道的原因。互联网基于“包交换”的设计原理使用户上传的任何信息几乎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掉,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信息分散存储在“云”中的哪台服务器中。
其实很多时候都会想自己所学的专业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而所得到的便是更清醒的认知与对自身存在大量技术劣势的喟叹。新媒体的发展势必成为未来网络发展最重要的一环,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网络中无止境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