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书看过二十几本,我大约把它们分三类。一类逗咳嗽耍贫嘴,假装个性的,这类人去哪儿都一样,他们旅行仅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和羡慕,我从不在这类作者身上花钱。
还有一类,书中只有个人情绪,无论孤身还是搭伴儿,早上吃什么在哪儿吃跟谁吃,晚上睡哪儿怎么睡跟谁睡,总之仿佛换个地方就跟TA这辈子好像吃了人生第一顿饭或者才学会睡觉一样,完全是TA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眼睛自己唯一的观点去看待全世界,我会偶尔花钱买这一类,关键是看谁写的。
最后一类,就是本书这类,完全抛弃个人生活经验,不带个人成长痕迹地去还原一段风景,仅用相机看并配有照片中未能展现的事实和历史,让读者观看记录片一样,从画面和画外文字中得到自己不同的观感。我越来越喜欢掏钱买这类书,因为我曾经是头“老驴”。
开篇第一句话“一切还得从1亿年前说起,”描述呼伦湖的,就定了这是一场庄严的行走。作者的确带有《国家地理杂志》的基因,篇篇都端庄的跟纪录片配音一样,从人文历史到眼前风光,让我回想起少年时代偷偷翻阅“河殇”的解说词,因为是禁书,所以立刻将普通的阅读升级到“热血,激荡,愤懑和悲怆”,憋得我双眼含泪注视着黑板,直到书被老师抄走。那时候,严肃诚实地“解说”一条河,而不带任何教训和诱导我们怎么利用一条河,就是错误,是毒文字,因为当时我们青少年正不知道如何将脑袋里面的“太阳夹角”和“高速度抛物线”运用到“祖国的现代化”中呢。
此书跟那些举着长枪短炮的驴友们不一样,它并不刁钻风景的特殊角度,企图一鸣惊人地秀出风景独特之处,同时显摆自己的眼光。此书大多对眼前的风光进行追忆,它在几百前的模样,曾经发生的事件,以及此刻正经过它的人们,这样对比立刻让眼前的巷子,头顶的雪山有了景深。这其实一个“驴”到“候鸟”的转变,旅行不是以去过多少地方,受过多少苦,牛过几次逼,闯过几次险来计算的,而是你从大自然的眼睛中看到了几次自己。候鸟的蹲点,是把每次旅程当成“家”,经过的山水是家具,路过的行人是亲戚,没什么再值得大惊小怪的,所有的成长都可以理解,所有的失去都是自然,候鸟们怀着一种希望家平安就好,亲戚们快乐就好,只要“他好我就好”的感觉,多次往返去“探望”一个地方。此书就是这么个候鸟写的,没有人类见着世外桃源的大呼小叫,就是一种房子巷子山峦桥梁讲给人类听的故事。
估计这书卖得一般,因为人们喜欢读那些“挥霍派”跟穷驴们较劲儿的书,你去过几个皇宫我住过几次帐篷;你吃了几盘松露我过了多高的海拔,其实一切给别人看的行走都是----作秀!能够听到建筑和风景自己开口说话的,才是行者。这往往需要独自出门儿,前往此书描述的丰山秀水。有几个人的行程仅仅是为了“聆听”,而不是回来后的诉说,也不是沿途的张扬?
另外,说说此书的不足之处吧,主要是提醒一下编辑大人的,
1. 此书的分标题跟内容不搭噶啊,第一部分“名川秀水”,结果只有四条水没名川。还有“优雅”之旅,真跟优雅没关系,不如直白为“古镇风光”呢,既然其他目录都是以地方为名字,不是“川”就是“边地”等等,干吗非弄个不知所云的题目?
2. 三条河在东北,一条在西南,您受累编书的时候干吗不将“西南釜溪河”插到最后呢,读者脑袋跟着内蒙东北转悠,突然被带到西南,接着又被踢回东北,累不累?
3.书前照片不错,但既无章节导引也无文字顺序,胡乱堆放。闹得我一边读文一边前翻照片,发现除了地名相同,内容毫无映射作证,比如:图们江口岸大河,照片中到底哪边是中国哪边是朝鲜?文中说一座大桥一半新一半旧,而照片中完全看不出来。与其没有搭配文字的照片,不如不放。再版的时候,注意一下吧,不然愧对这么大信息量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