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刚刚大四毕业的穆宇和同伴们用自行车完成了他们的川藏骑行。两个月之后,《中国国家地理》十月号珍藏版横空出世,他一口气掏光身上的现钱买了十一本,因为这本特刊不仅让他基本上重温了那段美妙经历,而且其中有不少篇幅描写了他的美丽家乡——康巴。
当他在日志里讲到这本特刊并给出它的封面时,我当时只留心了硕大的“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几个字,却完全没在意它指的,就是318国道,要知道我也是从小就在这条道边上长大的呀!不过不是西部的康巴地区,而是中部的江汉平原,一座在历史上很有些来头却早已改头换面的年轻城市——仙桃。直到上个月下载电子版的时候,我还一边嘀咕着318国道会有个啥子看头,等打开一看,我的天!美极了!本来这份电子版做得就是相当精美,更何况还有赏心悦目的图文内容。而厚厚的一本纸版书读来,更是只有咽口水的份,所谓秀色可餐啊!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提及的部分著名景点并不完全位于318国道一线,而是属于地理上的北纬30°线附近这一区域。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条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观长廊。自然景观类型之多样齐全、异彩纷呈乃世所罕见,优美壮丽同在,幽景旷景并存。同时还是人文的巡礼和历史的隧道,东西汉藏,南北羌彝,无分尊卑,多元一体。路虽人为,景乃天造。此外,它还是一条杜鹃花之路,而此花正是我的最爱!就这么看着看着,突然在大脑里闪现出了一个念头,选择五年内的某个合适时间一次性踏平这条国道!不过这想法多少有些疯狂,从上海到西藏,万里长道啊!但这种似乎带着些本能般的魔鬼念头确实很刺激噢!其实类似的一些想法很早就在脑海中出现过了,抱恙即时写下这篇文字并整理出豆列“万里长道”(http://www.douban.com/doulist/25241/),也多少是想留待日后某天的见证。
如果真的要实施这个想法,准备工作是非常浩大的,各方面的准备都需要,尤其对于我这么个毫无经验的人来说,甚至不排除直面死亡的可能性。按理说,等毕了业攒钱弄辆车搞个自驾游是最可行的,不过一来我这人生性不太接受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二来这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想来有些煞风景。难道骑车?徒步?爬行?时间上又太长了。到时候如何实现,到时候再说吧,还指不定成不成呢。能成的话,我打算揣个DV按计划同时拍摄一下自己的这次壮举,然后制作成个片子,哈哈,就叫《我的长道》吧!
小时候,国道在市内的一条河边展开,我家对面的气象站就建在河上,那时我常常去河心水边的草坪上感受下午三点的阳光,至今难忘。秋日的阳光在午后总是那么懒洋洋,像上帝的手指一样抚摸着每个人的身子,懒懒的阳光洒在脸上,那是太阳透过树叶的偷窥,发黄的叶子在拂面的微风中打着卷儿,在这个寂静的时空里,湖面上泛起一阵涟漪……可惜后来在拙劣的城市化运动中,这条河已经被钢筋水泥化了,儿时那块向阳的草坪永远地保留在了记忆中。
刚有318国道那会儿,它还位于我们城市的边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条道把市区给切成了两半,也限制了道路本身的拓宽。于是后来改道新建了,美其名曰黄金大道,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它兼具了国道和城市主干道的双重功能。其间我家也搬过不止一次,不过现在我还是离它非常近,甚至我回家或者离家大都是发生在它之上,吃过晚饭走上几步便可踏在它上面了。虽然说一条路本身没啥看头,不过这么一想,还是有些感情的。当然了,国道在我们平原这一块大概也确实没什么看头,出了城就是满眼绿油油的稻田,也许鸟瞰会很有感觉吧。如果单单只是坐在车上,倒是在某个适宜的时候我会联想起塔尔科夫斯基的诗电影来,那散发自田野间的生动气息。有了看风景的心情和发现美的眼睛,足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高中的时候我就在一篇作文里表达了对这句话的认同,我们这儿的水土,一是平原,二是大江。两种景致一个共性:宽广、包容。我承认自己受到了这种熏陶,哪怕只是潜移默化的。如此说来,一条路也应该是可以养育一方人的,只是我不曾将它抽离出来看待过。比如我知道汉水入长江,长江至上海;却没想到过身边的这条路也是通向上海的,而朝更西的地方,它还通往西藏。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宽广与包容呢?有道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