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首先自己得成为怎样的一个人_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生活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首先自己得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蒹葭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6-20 16:06:58

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首先自己得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这是我为育儿准备看的第一本书。不得不说,看完这本我,我的育儿理念有了大概的思路和方向。并且对我自己性格中可能会引发的错误教育方式提早进行了认识和纠正。
    总的来说,如何做好的父母,首先得从心底对孩子以及父母这两个角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一,你认为孩子是什么?是一个与你独立平等的个体还是一个你可以控制命令的“小人”?二,你会去体会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吗,还是以大人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行为?

    第一孩子是什么。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扮演的是权威的角色,对孩子进行不间断的指令和监视。而就人的天性来说,没有人喜欢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个权威。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都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会对这个问题有这么清楚的认识,他只是经常感到不舒服,觉得做什么事情都不自由。于是他慢慢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闷。所以,家长一定要对过犹不及这回事有所警觉,不要在孩子面前充当权威。”
    所以,所谓的“听话”和“不听话”,其实很多时候是父母自己制造的一个绳索。在任何事情上都要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就是绑架了孩子。
    “指令和监视不是教育。儿童是一个完美独立存在的世界。”如果父母能够将这个拥有完美独立存在世界的孩子当成一个朋友,一个平等的个体,那么这将会从根基上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和教育关系。当然,平等并不是放纵。卢梭说:“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受到他的自由”。
    在孩子的行为中,父母就要做判断,如果这样的行为无足轻重,又何必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呢?当然,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也是必须的,这个度就是父母需要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过这是教育方式的问题,这里说的是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观念的问题。
    第二你能体会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吗?
    当孩子喜怒哀乐的时候,你能体会他的感受吗?或许孩子的很多感受在父母看来都是很小的事情,很多事情或许会觉得好笑,或者你觉得这么芝麻小事在孩子心里激起的感受根本不值得一提。你哄一下,转移一下,孩子破涕为笑,一切都过去了。事实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件细微的小事,都会影响他他的品行以及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他们没有看到婴幼儿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喜怒哀乐、成长中的每一种境遇,都会在还在那里留下深刻的痕迹。”“如果家长能够领悟儿童成长中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就有了。”
    有些在大人看来的小事,比如作者举到的一个例子,作者的女儿在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电视连续剧之后,里面有一个孩子爸爸不在家,妈妈又离家出走之后对作者说要换房子,大哭起来。作者仔细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是不是房子是什么东西孩子不喜欢?于是她引导孩子说出了不要“大红盆”的房子。原来电视里那个爸爸不在家妈妈又离家出走的孩子有那样大红盆的房子,于是联想到自己,以为有这样大红盆的房子,爸爸就会不在家,妈妈就会离家出走。
    这样的事情在大人看来是非常幼稚和可笑的。可是在孩子的心里,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认真理解她说什么,胡乱地哄她一气或训两句,孩子的心结都会结不开,那么他会很长时间沉浸在这个担忧的世界里。
    还有父母看到孩子做一个事情,如果用大人的思维去判断便会去制止,事实上,如果用小孩的想法去考虑,那么很多事情其实是很正常的。
    作者举了个例子。大约作者女儿四岁的时候,作者带着她和另一个小朋友去老虎山公园玩。俩小孩走着走着就爬了起来。作者当时批评了她们。后来几年以后,作者女儿再次说到这件事情,她说好像是她第一次爬山,当时觉得很好玩,这明明是往山上走嘛,为什么叫爬山呢,她们觉得“爬”这个词好玩,为了让自己真正“爬山”,决定四肢着地爬一爬,结果作者的批评让她们很扫兴。
    你看吧,小孩的想法就是这么可爱,大人就是经常不动脑筋,瞎指挥孩子,还总是怪小孩不听话。
    而且,在这里家长需要意识到的是,“孩子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是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大人一定要从他们的各种表达方式中听出孩子的心声,还要想办法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其次,如果家长对孩子及妈妈这两个角色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定位,那么很容易形成比较好的教育方法。这个认识和定位是形成好的教育方法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基础。
    一 如果你把孩子当成平等独立的个体,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你都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与其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真空环境,不如放手,培养孩子自我强大的能力。大人替孩子做事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与其说是锻炼孩子,不如说更是在考验自己。家长应该适当勇敢些,有勇气接受这种考验。”
    “这种不作为,只是父母表面上得到了解放,实际上他们所经受的心理考验更为强烈,他们忍受的煎熬更多。相反,在孩子的事情上大包大揽,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让孩子独立的父母,他们表面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其实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核心。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想法,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独立性需要生长;而是以密不透风的“呵护”和“指导”,占满了孩子所有的成长空间,夺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机会。等到孩子长大了,天性中许多潜在的能力严重退化后,家长却来抱怨孩子“不懂事”,“没出息”等等。”
    “反能让孩子独立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种种机会留给孩子。”
    弗洛姆认为,检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爱是否优质的,有一个试金石,即母亲是否愿意充分地对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事例。
    “有一天和朋友聊天,说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她和她的嫂子,都是很贤惠的女人,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都不错,但是奇怪的是,她们俩养出来的孩子,虽然成绩都不错,但为人处世的态度却迥异。一个是细心体贴,乐于照顾大家;一个是孤傲冷漠,只在乎自己。于是我开始追问她们的生活细节,她跟我说了一些两个家庭之间一些很耐人寻味的生活小细节。
    她说,她做事的时候,经常会要求孩子跟她一起做,她会耐心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和孩子一起做,即便孩子做砸了她也不在乎。冬天,她会烧好洗脚水,让孩子把洗脚盆推到奶奶面前;她会让孩子给家中长辈盛饭斟茶等做一些服务;出门旅行,孩子自己的行李都是自己收拾,给他专门配备了箱子和背包,有时候甚至还要帮父母分担一部分。也就是说,她不但自己做,也要求孩子做,更重要是,她还会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去要求他!这个孩子长大后,热情大方,乐于助人,见人熟,走到哪里都一张喜盈盈的笑脸,受人喜欢。可以说是老少通吃,跟谁都能玩到一块说到一起。奶奶不舒服,端茶递水,捶背按摩,他很主动地跟妈妈一起分担,谁看了都说这孩子懂事又孝顺。
    但是她的嫂子相反,贤惠的嫂子把家里的大小事务都包办了,任劳任怨,每天都忙忙碌碌。她的孩子只需要吃饱穿暖了用心读书就行,别的统统不用孩子操心。出门都是大人收拾行李,孩子都读大学了,在家还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妈妈觉得孩子嘛,高高兴兴玩,好好念书就行,虽然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这些琐事还不需要让孩子来操心。这孩子长大后性格孤傲,不易亲近;别看不会做家务,吃东西却是很挑食的。更令人讶异的是,这个成绩不错的读医科大学的孩子,即便在奶奶生病了的时候,也可以冷眼看着父母上下张罗不出声,好像他就是一个旁观者似的。
    这两个家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有!这两个家庭都比较民主,不会说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比较尊重孩子本人的意愿,父亲都宽容厚道,家庭氛围比较宽松。对孩子的学业也都比较重视,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不错。
    同样的贤惠的母亲宽厚的父亲,是什么让孩子长大后在为人处世的态度上有这么大的差异呢?看到了吗,就是生活的细节!是在身教的同时也进行了言传,让孩子参与到生活具体实践中呢?还是包办代替,帮孩子把学习之外的生活琐碎都操心完了,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生只读圣贤书?不同的教育细节的取舍,可以养出截然不同的孩子。是让孩子作为家庭普通一员,对家庭也有义务,大人孩子互相帮扶;还是以孩子为核心,家长全方位无条件为孩子服务呢?不同的细节取舍,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逻辑和内涵。再好的教育理念,没有日常的具体行为细节配套,最终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就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
    同样,阅读也是需要诱惑的。家长要用一些聪明的方法,从小建立起阅读的习惯,那么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一般不会让电视夺走自己的时间。
    而电视电脑,这种刺激信号是不需要任何转换和互动的,孩子只需要坐在电视机前被动接受即可。看电视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多知道一些事,但他“读图”的方式和被动接受性相对于阅读来说,在智力启蒙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学龄前儿童如果把许多时间都消磨在电视前,他的智力启蒙就受到损害。而且习惯被动接受,不主动吸收,在学习上也往往显示出意志力缺乏。
    所以在诱惑阅读的同时,要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电视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少看电视的行动如果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做起,实现起来则容易得多。而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他很想看的时候让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家里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
    那么如何“诱惑”孩子爱上阅读呢?
    作者也说到,其实孩子的天性都喜欢阅读,凡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要么是家中很少买书;要么是买了书懒得给孩子讲;要么是整天用电视机哄孩子,总之,孩子从小与阅读是隔离的。
    “儿童最早的阅读就是听家长讲故事,从父母给孩子讲慢慢过渡到孩子自己看,从看简单的连环画到看文学作品,从内容浅显的童话过渡到名著等等。只要去做,这些过渡都会非常自然到来。”
    阅读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一是从一开始就尽量使用标准的,词汇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尽早让孩子接触有情节有文字的图书,就要给孩子“读”故事,不要“讲”故事。二是好的阅读讲求的是量的积累。不在乎记住了多少,而在乎读了多少。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应该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其它任何的目的。恰是这种“没有其它任何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你对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怀有怎样无功利的心态,就该对他的阅读给出怎样无功利的言行。三是现在出版社层次不齐,建议给孩子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出版社出版的原版作品。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说不要喂孩子吃饭,让孩子自己吃饭;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家长该陪还是不该陪等等,都是值得父母借鉴的。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的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因此,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孩子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深刻影响着他成长的大事。每件小事都是最初抓在手心中的那把雪,可能滚成一个硕大的雪球,对未来形成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像一个比喻说的那样,南美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美的一场龙卷风。
    所以,作为家长,提升自己爱孩子的能力尤为重要。归根结底,其实也是家长自我的成长和提升。
    柯云路关于家长的最低与最高境界是这样说的:“第一境界,舍得给孩子花钱;第二境界,舍得为孩子花时间;第三境界,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第四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第五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提升和完善自己;最高境界,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本书还值得反复地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不断地回顾和总结。同时,这本书也是我推开教育这个领域的一扇门,开启了另外的一个世界。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首先自己得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首先自己得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的回应

小瓶盖子 2016-06-08 11:21:43

总结得又全面又好,我好担心我那强势的婆婆,以后带我的孩子会各种阻止我的思想理念,我也很担心我那单纯又愚昧的丈夫……但不要抱怨这么多,我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会变得强大把他们拉来我们同一战线

2014-03-08 11:49:59

这本书我送给了好多人看,是教育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