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听过一节关于母婴关系的心理学讲座,其中提到很多心理咨询者,他们有着别人艳羡的体面工作和生活,却总感觉空虚、没有活力、生活没意思,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针对这些咨询者的问题,英国的心理治疗大师温尼科特结合自己对母婴关系的研究,给出了理论解释。每个人出生后就像一粒种子,要成长为一株健康的植物,需要一个适合它的环境,对于小婴儿来讲,这个环境就是母亲。伴随婴儿的长大,这个环境就是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给予的爱和关注。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内心会接受完全真实的自己,正视自己的需求,就像一颗种子破土而出,成长开花。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父母的陪伴,内心的情感缺失,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则会按照父母的期待“伪装”自己,变成父母眼中可爱乖巧的孩子。听话的好孩子即使成人后获得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内心却不会有满足感,成长中的缺角会影响终生。
这本《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作者张贵勇是一位难得有心用心的好爸爸。他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记录下儿子哲哲成长的点滴小事,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哲哲的变化与发展,努力为哲哲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爱是流动的,爸爸的爱流向哲哲,哲哲也把爱流向爸爸,“猜猜我有多爱你”。
在作者的笔下,哲哲是一个自信、阳光、快乐、懂事的小男生。当然也是一个小吃货,会把云彩的形状看成是汉堡;比较幸福的话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每天吃一个小布丁,非常幸福的话,当然是每天吃一根冰淇淋了,童真无忌,让人忍俊不禁。爱自己的家,感觉自己很幸福,告诉爸爸“你把我教育的挺好的”,因为音乐游泳画画什么都很好,将来能找到工作……哲哲满脑瓜的奇思妙想,说不完的童真趣语,让人看到孩子最纯真快乐的一面。
“不去制造顺从听话的孩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自己。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好,帮助他们焕发自身的创造性。”
具体的做法说难很难,说简单也很简单——花时间用心的陪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之中,观察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一直缺席,不要在陪孩子的时候心不在焉,不要对他期盼的眼神视而不见,不要逼迫孩子成为你喜欢的样子。
作者在文中提到,一直以为真正的陪伴不是物理上的距离接近,而是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哲哲还补上一句,也包括陪他一起看海贼王一起拼插乐高,还有一起享受必胜客肯德基的大餐。有一次父子俩拼乐高,整个过程都比较困难,爸爸想放弃了但是哲哲鼓励说要加油啊,不要放弃你不是说坚持就是胜利吗。作者感慨“有时候父母和孩子全身心做一件事,不管成功与否都会成为难忘的回忆。”
在现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最宝贵的是时间,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选择了早出晚归的工作,拼命挣钱,物质上给孩子足够的保障,却根本没时间陪孩子读完一本书,更别提陪孩子玩游戏了。和孩子最亲密的只有那么几年。认为一位全职妈妈,曾经因为工作忙,孩子不到1岁就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后来发现孩子被爷爷奶奶惯坏了,性格上出现一些问题,所以痛定思痛,辞掉工作,全职陪伴孩子成长,终于到孩子上小学,改掉了一些不良习惯。她说为了工作放弃陪伴孩子的成长,太得不偿失了。
作者在最后写道“看过此书的读者,如果能够开始用心陪伴孩子,保护童心,这本书就算完成了它的使命。”
在孩子的成长中,用心地跟随着孩子的节奏,这颗种子破土而出,一定会快乐地成长开花。
PS.书中提到的几十本绘本,都是经典之作。有娃的爸爸妈妈,购买童书时可以作为参考。忍不住想吆喝两声,有娃的,即将有娃的,准备要娃的,这本书必须收藏,这位爸爸值得为人父母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