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完全不是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真相,而是作者指出的、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泛滥,"消费者、尤其是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城市儿童对于天然食物正常味道概念的缺失。
作为一个八零后我小时候对于果酱这种食物的了解完全来源于所谓的"果酱面包"里面的"果酱"。于是我对"果酱"的理解一直都是阿斯巴甜、增稠剂、色素、各种香料和防腐剂构成的那种奇妙的味道。于是在我吃到真正的、只用糖和新鲜水果熬制而成、比较容易腐坏的果酱之前,我讨厌了"果酱"十几年。直到今天,超市里的散装劣质果酱面包(白面包+一层红色凝胶状物体)还是让我反胃。
同样的还有一切葡萄味的东西,葡萄味汽水、葡萄味糖果、葡萄味溶液。。。
但是我很喜欢新鲜的葡萄。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错怪了"果酱"这个名词是在读《美味欺诈:食品打假和造假的历史》这本书,这一顿悟让我有种劈死人工香精制造商的冲动——如果不是吃货本质让我愿意去尝试小时候觉得难吃的食物、我可能一辈子错过其实很好吃的东西啊!!!你赔我错过的那十年!!!十年我可以吃多少好吃的果酱啊!!!
同样的例子还有牛姨荒川弘的老公和儿子,他们在她北海道老家第一次喝到未均质化、未消毒牛奶之后整个人都被震撼了,据说三岁的小孩子满脸震惊、从此拒绝再喝奶粉。
(我突然想起我家狗小时候一直吃奶糕吃得很香,直到我爹给了它一片肉——你能从狗脸上读到"卧槽天下竟然还有如此好吃的东西"的表情,整只狗都震惊了,从此看见肉就两眼冒绿光。)
所以说食品添加剂破坏的何止是我们的心肝脾肺肾,还有文化本身——不仅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匠人精神的被迫灭亡、还有人对食物本身的理解和感动。这千万年流传继承下来的感动对于人类的存在,绝不仅仅是活着这么简单。想想看如果两代人以后游子思乡想起的不再是母亲的乡土料理、而是食品添加剂勾兑出的种种浓烈滋味,怎是可悲二字就可以概括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