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的艺术》划记部分_整理的艺术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生活 > 整理的艺术 > 《整理的艺术》划记部分
利尽南海 整理的艺术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2-02 17:02:14

《整理的艺术》划记部分

前言:
即使面对内容相同的工作,用具有创造性的方法来完成。

整理术01——打印的纸质资料要毫不留情地废弃:
打印的纸质资料要毫不留情地废弃。
要改变这种习惯,就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将“既然电脑中已保存有电子文件,再保存纸质资料就是一种浪费”这种认识实实在在地刻进自己的脑子。
及时废弃打印的纸质资料。

整理术02——用电子邮件共享、保管会议资料:
电子文件不仅便于保存,还能立刻转发给其他人共享,简直是一石二鸟,非常便利。
PDF文件发送,文件加密码。
证明自己与别人的交流过程。
用电子邮件附件的方式互发资料,还可以将电子邮件直接变成文件资料数据库。

整理术03——文件按“项目名+文件名+制作日期”的格式来命名:
可以用项目名、文件名和制作日期来搜索文件。
统一日期的格式。

整理术04——用扫描仪将纸质文件变为电子文件:
我把所有资料都用扫描仪扫描成电子版,存进了电脑。
构建一个资料数据库,这比从资料夹中非礼寻找纸质资料更有效率。
扫描仪的自动送纸功能十分重要。ScanSnap S1500
手上的纸质资料是否还要使用,不到需要的时候很那判断。有些我们认为不再需要的资料,某时某日可能忽然派上用场。但在资料去留这一问题上,一般都是靠当时的判断来决定的,因此这是个难度系数极高的技术活。
凡是资料都无一例外地扫描存档。

整理术05——扫描书籍,制作电子书架:
实现书籍的电子化存储。
其实很多书籍与那些“也许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的资料没有任何区别,明明不怎么常看却摆放了那么多书在架子上,无疑是对空间的浪费。
Adobe Digital Editions
自制电子书更强大的功能是搜索。由于扫描仪可以识别文字,电子书全都附带文本文件,因此可以进行全文搜索。打开PDF文档,输入关键词,就能完整地搜索到相关的内容。如果你以后想引用一些内容到计划书中,或是细细品味书中非常中意的段落,搜索起来都非常方便。
由于附带文本文件,我们也可以复制书里的文本内容。
如果有些书一定要用纸质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那么建议你再买一本进行扫描。同时保存电子版和纸质书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整理术06——用SugarSync实现“无障碍办公”

整理术07——随身携带纸质资料,实现终极“无障碍办公”:
实现游牧式工作模式。

整理术08——用Eye-Fi自动上传图片:
有些数码相机不能支持Eye-Fi,购买时请一定要先确认。

整理术15——分类使用SD卡,传递数据更高效:
16G的SD卡,内存大一些,和2GB的卡,小一点,方便给别人,再带上SD卡读卡器就万无一失了。

整理术16——纸质资料装入透明文件夹,按时间顺序排列:
对于正在进行的项目,还是应该暂时保存纸质资料,以方便办公。
纸质资料装入透明文件夹,按时间顺序排列。

整理术17——用100日元的笔记本整理信息:
无须同时使用好几本笔记本,只要用一本将所有笔记本都记录在内就可以了。所有笔记要按时间顺序排列,这样就能按时间顺序来管理笔记内容了。
要贯彻按时间顺序管理资料的原则,首先就要在笔记本封皮上记下最初使用的日期,这样就能清楚笔记本的内容大概是何时记录的。然后在记笔记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在右上角写下当天的日期。
我们还可以在笔记本上粘贴一张大纲或飞快记下笔记的报事贴。
我会在记完笔记后将那一页的页脚剪掉,这样就能保证需要时立刻翻到最新一页了。

整理术18——集中数据、分散浏览场所:
将资料以电子文件的形式集中管理,将浏览查找数据的场所分散到各个角落。

整理术19——将小物品装入透明文件袋:
整理环境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减少杂乱度”。
透明文件袋。
手机这类可移动工具都配备有各自的适配器,其他附属品也不少,需要随身携带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
我通常会把手机充电器、U盘、USB数据线这类物品放进一个文件袋随身携带。根据工作类型不同,我还准备了其他文件袋,比如做报告、演讲时用的文件袋里就装有激光笔、秒表、培训课程所需的贴纸等。
将电器及其配件放入同一个袋子里保管。

整理术20——准备好出差用品,自如应付紧急出差:
如果先将这些物品装入文件袋,就很容易放进公文包中,只要略施小计,就能在不换公文包的前提下装进更多的必需品。
我有两个袋子,一个用来装牙刷、剃须刀、香水等洗漱用具,另一个用来装换洗的衣服。这些都是私人用品,所以我都用黑袋子来装。
旅行套装袋。
可挂洗漱用品袋。
事先准备好这种袋子,忘带的东西就会减少,出差也就万无一失了。
没必要浪费脑细胞去记要带的东西,只要记住装东西的袋子就可以了。

整理术21——充电全靠USB解决:
如果有USB电源适配器,除了用电脑USB端口充电之外,还能连接普通插线板,直接充电。
USB-AC,现在用的是2000mA的,功率比较大。

整理术22——实现一物多用:
附带噪音隔离功能的耳机。
只要报事贴能搞定的事情,就绝对不带多余的工具。充分利用一种工具完成多项任务才是工具整理术的精髓所在。

整理术23——为笔记本电脑准备三个电源适配器:
为笔记本电脑准备三个电源适配器,一个放在公文包里随身携带,一个放在家中,一个放在办公室里。
这短暂的时间也可以抓紧充电。而且就算要马上外出,也无需担心会忘记电源适配器,我们早在公文包里准备好了。

整理术24——家里和办公室使用同样的键盘和鼠标:
统一键盘和鼠标。
我们可以统一键盘和鼠标,让公司和家里的电脑都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变成非常顺手的工具。
至于鼠标,我用的是轨迹球。
统一输入方式之后,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整理术25——用Firefox的附加组件实现网页浏览器的个性化:
向大家推荐的是Firefox浏览器。
添加不同种类的附加组件,我们就可以创建出只属于自己的浏览器。

整理术26——用XMark瞬间复制电脑运行环境:
统一了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书签,工作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将书签放到侧边栏显示。

整理术27——将办公桌的右半边变成激发创造力的空间:
人们在回忆过去的事情时倾向于向左看。
在构想未来的蓝图时,人们更倾向于向右看。
右边的空间则适合用于拟定未来和企划等工作。

整理术29——分隔抽屉,充分利用空间:
零碎物件整理箱。

整理术30——将输入法语言栏放在电脑桌面顶端的中部。

整理术32——将办公桌面和电脑桌面都清理干净后再回家:
下班后要很好地转换心情,把桌上的文件全部收好之后轻轻松松地回家。
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电脑。
在回家前把桌面上残留的所有文件都移动到其他地方。

整理术33——统一、简化工作环境:
统一环境的意愿会促使人们找出规则,开始重新审视到目前为止无意间创造出来的工作环境。

整理术34——扔掉书本,提高信息吸收能力:
毫不犹豫地扔掉旧信息,不断吸收新信息非常重要。
扔掉书本。
当你发现书架已被塞得满满的,自然会萌发一种想法:“看来不能再这么没有节制地买书啦”,然后对书籍就越来越多无欲无求。
本来大家这般年纪,应该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似地啃读书本,吸收知识。现在却受书架大小的限制,不得不收起对知识的渴求心。这是在非常可惜,就如同正值生长发育期的人却没能摄入足够的营养一样。
读罢即扔。
书架便也开始了新陈代谢,旧书被淘汰,伸手触及的必然是新书了。
批命长不爱读书的人可以买个大点的书架,看到空荡荡的书架,就必然会有种想要填满它的冲动,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养成买书阅读的习惯了。

整理术35——写书评博客,制作数据库:
我们应该以扔书为前提,给自己制造压力,强迫自己认真阅读书中的重要部分,做好笔记。
用扔书来给自己施压,也不失为一个提高能动性的好方法。
你可以通过邮件将读书笔记发送给朋友,也可以通过社会性网络服务与他人分享,我强烈推荐后者。
等读书笔记写到一定水准,建议你开个微博,与更多的人分享信息。

整理术36——加原创注释,将书籍变成信息数据库:
在PDF版的书里随意添加原创注释。
PDF软件Adobe Acrobat
读书就不再是被动的行为,而变成了一个与作者共同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行为。
读书笔记兼具搜索功能。

整理术37——制作杂志文章数据库:
我们只要将自己认为值得保留的部分用ScanSnap扫描成PDF文档即可。
杂志与书本不同,无需将所有需要保存的内容保存在同一个PDF中。书本的内容前后连贯,如果仅将一部分扫描为PDF存档,以后看的时候可能会不知所云。杂志文章或专题文章都相互独立,各不影响美因茨可以放心大胆地扫描自己中意的文章。
翻阅以后觉得有意思的,我就以PDF格式保存下来。
这些杂志文章的PDF就是珍贵的话题数据库。
建议大家定期订阅杂志。
哈佛商业评论。

整理术38——看报纸只记数字和关键词:
论报道内容的深度,我认为还是阅读月刊杂志收获会更大。
信息的权威性。
来源于报纸的数字,大家就可以了放心引用了。
日本雅虎历史搜索服务保留着两年内的新闻报道,@nifty则保存了20年的过期刊物,特别适合查找年代久远的文章。

整理术39——用Technorati和“Hatena书签”搜集连上司都不知道的信息:
Technorati可以理解为搜索最新博客信息的工具。
通过Technorati,我们能读到不同角度的意见,使我们对同一事件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

整理术40——用RSS阅读器自动搜集信息:
谷歌的RSS阅读器Google Reader
信息的新陈代谢至关重要,一旦没用就应立刻舍弃,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吸收更多新的信息。

整理术42——将图书目录贴到笔记本上,制作图书数据库:
如果不留下目录复印件,直接把书放回书架,估计以后接触这本书的机会就很少了。将目录贴到笔记本上,翻开笔记本就会看到,总还能接触到。我相信这种瞬间的接触必定也能擦出灵感的火花。

整理术45——增加GPS定位功能,收集整理信息:
增加这种定位功能后,就无须特意花时间来整理信息了。
再配套使用时间整理术的话,我们就能看到整理这一行为退出历史舞台的那天了。

整理术47——用1.5倍的放映速度看电视:
“坎布里亚宫殿”、“专业/工作的作风”
用一半时间看完同样的内容,信息浓度也会随之翻倍。
即使用1.5倍的速度快放,也完全可以听清内容。
看快放的节目比用正常速度观看更能集中精力,专注于吸收节目的信息。

整理术48——用会议记录Extreme Meetings,提高会议效率:
能获取实时信息的商讨会是成员之间共享信息的重要场合。
在开会的同时制作会议记录。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会议记录可以呈现讨论的流程。将容易分散的讨论加以总结,相比之下可以大幅度缩短商讨会的时间。另外,会议记录是在不断征求大家意见的同时制作的,过后就不会再有“当时说的不一样”等理解和解释上的分歧了。将做好的会议记录用邮件发送给大家,“当时究竟有没有说过”一类无休止的争论也就消失了。

整理术49——群发邮件,是项目信息冗余化:
防止数据丢失的安全网。
在用电子邮件等数字方式交流的时代,同一份资源被多个成员共享,可以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
这种为了安全起见而备份多份文件的做法,就叫冗余化。
将团队所有成员的邮件地址都添加到一个联系人组,使团队内的所有邮件都可以同时发给全体成员。
与其他公司人员的往来邮件也可以抄送给联系人组。
即便有人从团队中离开,也不会出现大问题,这与提高团队的组织能力息息相关。

整理术50——按金字塔原理写邮件:
就要求我们的邮件尽量短小简洁,并准确传达信息,这就是金字塔原理。
这种方法在开头就提出结论,接着列举多个论据来支持结论,因此文章结构是金字塔的形状,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使结论一目了然。
20字左右换一次行,最长不超过30字。横排太长会使邮件不便于阅读。
段落之间空一行,明确区分各个段落。
需要罗列几项重要内容时(比如日期、地点等),应将这些内容总结为比较醒目的条目,以减轻读者的负担。

整理术52——灵活网购,简化生活:
要很好地整理工作,就很有必要将身边的生活环境整理好。
但像前面说的要一次性大量购入书籍,我觉得还是网上书店方便得多。
像文具这类消耗品在网上买也比较方便。网购的便利之处还在于能保留所有的购买记录。

整理术53——购买同种商品,免去挑选烦恼:
使用同种产品会越用越顺手。
存放的标准化。
还有一个好处是以后不管买什么都不会迷茫了。越快决定要买的东西,完成购物的速度就越快。也许这样会失去购物的乐趣,但购买消耗品时我们还是应该果断地舍弃这种短暂的快乐,坚持购买同种商品。有时只因为及日元的差别就犹豫不决,这样反而会浪费更宝贵的时间。
标准化的办法虽然看起来太过琐碎,但要提高效率,就必然要用到这个办法。

整理术54——一次大量囤货,将担忧扼杀在摇篮里:
囤积消耗品。
但善于整理的人会先人一步预料到这种情况,并提前囤积好纸巾、洗涤剂和瓶装饮料。这样,即使消耗品用完、喝完了,也能及时得到补充。
“暂时没问题”的安心感非常总要。
一次性大量购买可囤积的物品,将其储存起来。

整理术55——利用便利店代收快递服务,毫无顾虑地购物:
便利店的代收快递服务。
ToDo管理的一大原则是尽量不增加ToDo项目。
用快递收件箱或便利店快递代收服务,我们就能让购物变成“只要2分钟就能完成的小事”。

整理术56——在公司收取书籍快递,提高自己的声誉:
作为声誉战略的一项,我们可以在公司收取网购的书籍。
在简化生活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与他人关系如何,这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经常考虑的。

整理术57——拒绝第二次聚会的技巧:
“我还有工作没有做完”,然后扬长而去。
“如果就一会儿的话还行”,然后去第二次聚会待上几分钟,这么做既不失义气,也可以提高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如果有人提前10分钟就到了,反而会被人认为太闲了,没有工作可做,大家对这个人的评价也就不难想象了。

整理术58——按穿着顺序整理衣服,消除早晨的烦恼:
貌似很多像他一样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反而不会在穿衣服上浪费时间。
只要确切掌握好衬衣的穿着顺序,就不用再为衣服的搭配而烦恼了。
建立起衣服的轮换系统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所需衣物的数量了。这样既可以避免购买过多的衣服,也不会出现衣服不够穿的情况。
也只有将穿衣模式化,才能将这个模式变得更加讲究和简约。
让自己远离洗衣服的烦恼,从而将这部分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中。

整理术60——打扫卫生,重振精神,提高专注力:
有时中午饭不小心吃多了,为了消化食物,血液都往胃部等消化器官集合,必然就会难以集中精神。这时,我们就应该用打扫卫生来转换心情。
喷雾器。
湿巾,软软凉凉的,手感很好。
滚胶机。
原则上我们不应该过度进食。这不仅会使生产率降低,而且发胖后也会影响健康。正所谓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整理术62——将生活常规化,再制造一些惊喜:
先让生活常规化,再加入一些惊喜作为生活的调味料。

整理术63——将“不懂”的信息直接装入大脑,在无意识中进行整理:
大脑是能够自动整理、重组信息的优质信息整理库。

整理术64——睡前输入,睡时工作:
上午:以输出为中心开展工作。
在上午完成写企划书、写文章以及作重要判断等工作。
不需要深思熟虑也能轻松完成的工作。
多花些时间将信息装入大脑。

整理术65——输出信息时,尽量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整理术66——提高创造力的ToDo列表制作方法:
但要提高创造力的话,ToDo列表就会变成使你暂时“忘记”其他要做的事情、专注于一项工作的工具。

整理术67——统筹管理ToDo列表和邮件:
那些因事项未处理而无法回复的邮件就会从视线中消失,自己就能集中精力处理“需要尽快回复的邮件”了。

整理术68——在散步中整理思维:
散步时大脑会分泌化学物质,使我们冷静下来,从而比较容易整理思绪。
午餐后,即中午外出吃完午饭后,稍微绕一下道走回公司。
洗个热水澡或在游泳池里游泳。
重要的是不要思考得太深,而是一带而过地想。
越是走进死胡同,越应该放松下来放宽思绪,这样才更有机会发现新的解决办法。

整理术69——用香精、干花等治愈系物品转换思维模式:
要让大脑无意识的部分更活跃,香精、干花或观赏性植物也很有效。
USB熏香器。
茶喝咖啡等也有一定的效果,休息时顺便喝喝花茶什么的,也有助于调节心情。
由于咖啡因会让人过度兴奋,所以向大家推荐不含咖啡因的普洱茶或路易博士茶。
治愈系物品一般要摆放在容易让人心神不宁的地方。
红色一类的战斗色系就容易扰乱人们的情绪。
搭配能提高专注力的黄色、使人心平气和的绿色和给人温馨感的橘黄色等颜色。
选择黄色的笔盒和记事本,开会时将其摆在桌上,比它们发挥强调色的作用。
使用黄色的笔盒和记事本,达到提高专注力的效果。
运动带来的身体刺激和通过改变环境产生的外来刺激都很重要。

整理术70——换一支笔,换一种思维:
要认认真真写字时就用0.5毫米的笔,这种笔笔尖较细,能提高认真书写的意识。做校稿一类需要更认真地写字的工作,我会用0.38毫米的笔。笔尖越细,写出来的字就越小,你就会越细心。
1.0毫米的笔则适合用来用大胆的图解。
1.0毫米和0.5毫米的笔。
蓝色能给人留下比黑色柔和一些的印象,蓝黑色比蓝色要深一些,复印时也不会变得模糊不清。

整理术71——用图解整理思维的技巧:
通过可视的形状将你意识到的东西勾勒出来,思维才会开始转动,你才能看清思维的全貌。
要理解某个概念,将其分为三个要素就容易了。

整理术72——用空格强行拓宽思路:
制造空格,当构思工具来灵活运用。

整理术73——用思维导图将信息网络化:
将想法分成各式各样的信息快,再进行整理。
要将已想好的点子升格为强有力的构思,就要将其中的信息按组群这样一个信息块使用,而不要一个一个单独使用。
要生成“点子”的信息组群,一般需要两个流程。一是整理出尽可能多的信息,二是将整理出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
首先,我们将所有能想到的整理术都一一列出来。

整理术74——用近义词拓宽思路:
近义词不仅能拓宽思路,对润色文章也非常有效。写网络日志时可以同时打开网络近义词词典,通过选词为日志润色。

整理术75——给组群命名,提高一个层面来整理信息:
即使是同一件事,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
思维的分层能力是项目负责人、公司经营者必备的思考能力。

整理术76——分割信息与整合信息:
思维就是分割与整合信息的过程。

整理术77——扔掉沉睡一年的名片:
假设在一年前,我们曾与某些人交换过一次名片,之后的一年却没有任何来往。这样的话,以后与哪些人来往的可能性就非常渺茫了。
所谓人脉,其实是“生鲜之物”,保质期非常短。
如果这个人非常重要,你肯定会立刻与之取得联系,送上一些日常的问题或安排个会议什么的。整理名片能让你随时提高警惕,努力保持人脉的新鲜度。
作为整理的基本动作,“扔”对于名片整理也是很有效的。

整理术78——交换得来的名片要立刻写上交换日期。

整理术79——收到的名片要立刻扫描,以方便阅览:
将名片转换成数据最为合适。
交换名片后马上用扫描仪扫描。
保存名片数据的文件夹要用SugarSync设定成自动与其他电脑同步。
简单的一个扫描,就能让你获得这种安心感。

整理术80——将名片读取软件当名片检索系统用:
用的时候不把它当作精准的数据库,而作为检索名片的工具。

整理术81——给见过面的人发送个性化的电子期刊:
从性价比角度看,值得推荐的是电子邮件地址的数据库化。
电子邮件地址数据库也相当有用,可以作为广告宣传的工具灵活运用,通过电子邮件地址数据库给一些人发送广告宣传邮件。
很多时候,正因为对方是特定的,广告宣传的内容才更有针对性,更好下笔。

整理术82——在突然想起时邮寄手写信件:
用手写书信的方式传递信息会让人心舒畅。

整理术86——宣布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回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自制个人名片时,职衔的方向性越是明确,就越能帮你回避你不愿意做的事情,也可以避免与不投缘的人接触。

整理术87——给活动定主题,借此制造新闻:
只要设定主题,原本普普通通的一次旅行也能变成一个新闻。
读书也是同理。写书评博客的人非常之多,但如果给评论的书籍设定一个主题,你的博客立马就能呈现出新闻性,可以搜罗恋爱小说。

整理术88——当中间人,向别人介绍朋友:
人脉会集中到掌握很多人脉的人身上。因为这类人容易使人觉得“面子广,认识一下一定有好处”,人脉就自然而然地拓展了。
越是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人脉与他人共享的人,其人脉越会不断拓展。
要实现这一积极的人脉螺旋效应,我们也应该将自己的朋友介绍给更多的人,共享人脉资源,而不是一人独占,这一点非常重要。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