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以美容大王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上的美容贴士和产品信息(至今我还是奕方的死忠粉丝,一路从杂志追到微博上)。无论是精油、羊毛膏、芦荟胶这样的单方产品,还是各大美妆公司的王牌系列,我都能系统地讲出它们的功能特点以及适用范围。与此同时,我也经常倾囊购入七七八八的大瓶小罐,即使面对销售阿姨“这么点孩子现在不用涂眼霜”的谆谆教诲也死不悔改,还是每天早晚以无比虔诚地姿态往脸上一通糊。后来网络发达了,资讯交换也随之变得地更为频繁和深入。各种和美容有关的论坛上都有我勤奋学习的身影,并且对广大妇女同胞(及少量男同胞)同样甘当小白鼠的行为充满感激。总之,要是有这个劲头对待高考的内容,我早就上北大清华了。当然,要是能把勇于尝试比较各种护肤品的劲头用到科研上,说不定也能发个Nature、Science之类的。
不过随着在科学界混迹时间的增长,再面对这些逐渐爆炸的资讯的时候,发现自己有越来越多的经历是放在做筛选而不是吸收新知识上。除了商家的各种软硬广之外,对于效果、成分和美容产品搭配的解读几乎都是主观的判断,或是罗列了看上去就很可疑的数据。类似美白之后不要喝柠檬汁或者吃香菜这类“知识”显然既不能说服我去买下某个产品,也不够资格进入我的私家巨著《美容贴士大全》。可是话又说回来,无论我再怎么有学习热情、再怎么极客,也不会有精力像对待科研一样,真的去查红石榴提取物的抗氧化细胞及动物实验结果。
但是《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提供的显然都是我要的干货。比如对于在亚洲关注度第一的美容话题—美白,书里就给出了黑色素形成的具体原因、常用的防御成分和切实有效的抵抗方法。最关键的,无论是我们美容达人熟知的结论还是创新的见解,背后都有可靠的数据支撑,包括水杨酸、果酸这些美白成分(计量精确到百分比!)的起效原因和可能的副作用,还有精华素见效的具体时间,都可以被用来帮助我判断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才是值得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的优质资讯。
由于开篇的《面子工程》给我的印象太好,顺便把后面的食、住、行部分也都一口气看了。即使有些是我平时并不太感兴趣的话题,却也带给我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的感觉,就是那种“知道这个也不亏,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的充实感。此外如果你也有个专门每周打电话告诉你菠萝放在墙角可以除异味的老妈,或者坚持在电脑旁边放棵半死不活仙人掌任你被扎也毫不动摇的室友,这本书真的可以帮你过滤很多“爱的打扰”,让热衷生活小窍门的他们也一起变成真正的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