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_布鲁克林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生活 > 布鲁克林 > 布鲁克林
考狄利娅的礼物 布鲁克林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2-19 02:12:11

布鲁克林

作者是我上周参加讲座的时候才听说的。尽管主持人确实有点蠢给人一种不会讲话的感觉,但是优秀作家还是知道该说点什么的。

这次借着托宾先生来宣传新书,采购了两本。一本新书,一本这本。对于一位不了解的作家,一般总是先从自己能接受的篇幅开始。这本大约18万字不到,并且今年被改编为电影了。一本小说能被改编成其他创作形式的话,不管在我眼里是好是烂,都至少说明它已经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托宾先生在讲座中自己的作品也就提到过我买的这两本,相信他自己一定也很喜欢这本《布鲁克林》。

托宾先生说小说应该是缺乏戏剧性的,当然是针对现在的畅销小说而言的。作品里女主人公的那近乎闪婚的剧情、姐姐的猝死及最后一章放佛是绿茶被识破缺又太过戏剧化了一些。在我看来她从美国回到爱尔兰以后,作品的节奏似乎变了,生活的重心投入到了爱尔兰的新工作和另一个男人中。但一定的戏剧性——大概就是美国房东的那通电话——让女主人公的思维又拉回来了。别人说看小说不能只看剧情,文学作品会隐喻隐射很多东西,所以那个爱尔兰的交往对象,是一种象征——当你在外漂泊后,对于故乡的生活,只能是片刻的回味,若是你试图拥抱它亲吻它,它势必会毁了你。而在美国的丈夫则是象征着新的生活,它看似以不那么着急唤回你,实则心急火燎,而你又有说不出是什么感觉却一定要过去。

我的短评说后续的章节节奏感觉有点乱,或许不太对。没准托宾先生设置这样一个情节的意义在于,迅速果断地用一种残忍的方法把主角带回到”正确“的路上。

我想那些漂泊他乡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可能会对这部作品感触多——在新的城市收获新的事业和爱情,但又会滋生出烦躁不如回到家乡,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和接受一个不那么喜欢缺又说不上讨厌的对象和呆在亲人的身边,但总有一股力量将你拉回新的世界,约会舞会和电影,或者未来的别的什么。

有个有意思的地方,讲座的时候谈到文学的性描写的时候似乎有着说不完的创作思路,托宾先生说自己更多的关注男女之间的动作,到底是人哪。若不是那两次性关系没准女主角就要真的永远呆在爱尔兰了。怪不得托宾先生自己也说他在创作的时候,那次做爱以后,她的想法就真的不一样了。

小说里还有出现过一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这些人物没有给出结局,那位神父、那个船上的好室友、美国的房东和一堆室友。像我这种人际交往不那么热衷的人的感觉就是,真实。人一生中会遇见许许多多的人,他们热情、善良,给人们前进的道路上提供的无穷的帮助,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过的怎么样就很少会被人们提起了,各自都会有新的烦恼。

作品的时间跨度大约2年,对于一个中年人或者老年人来说或许不是什么很重要的点,当然这是我自以为是,但对一个年轻人来说,2年,改变一个人,绰绰有余。

以下是别的评论里挖到的八卦:
托宾12岁丧父,这一点和艾丽丝是一样的。实际上,《布鲁克林》的故事也起源于那一年。当时,镇上很多人到他家里来慰问。12岁的托宾,爱偷听大人讲话。有一天,来了一位妇人。她走以后,其他人说她女儿去了布鲁克林,等到她女儿多年后回来探亲,她才知道女儿已经在布鲁克林背着她嫁人。
《布鲁克林》出版后,托宾又一次在美国的书店签售时,有一位女读者上来说:“艾丽丝是我妈妈。”托宾以为她的意思是,《布鲁克林》写出了那一代去美国的爱尔兰姑娘的共性,让这位读者觉得亲切。然而,她说,不是的,你所写的这个人物原型,一定就是我妈妈。两相一对照姓名,果然就是! 这是托宾自己和我说的意外故事。

PS:感谢张先生带我装逼带我飞!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