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老人的温柔目光_布鲁克林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生活 > 布鲁克林 > 驼背老人的温柔目光
团团 布鲁克林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9-28 12:09:02

驼背老人的温柔目光


《布鲁克林》是我读的第一本托宾,它既不是成名作,也算不上特别有分量的力作。它既不能唤起荡气回肠的感情,也没有探索社科问题的野心,只像一道从揉捏力度到烘培火候都刚刚好的午后甜点,能让人尝到大厨的游刃有余。

这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子的故事,它的不简单在于每个女孩子都能从中读到自己,你也许没有过从爱尔兰搬到布鲁克林的经历,但你一定经历过成长,对独自面对生活的开始阶段记忆犹新,你也许没有面临过新婚丈夫和心上人之间的抉择,但是面对爱情,你一定有过同样的困惑。托宾的细节是这么真实和准确,以至于直接把读者带入了另一段人生,没有升华和释放,只是经过一些人和事,在心里留下如常的痕迹,有时甜蜜有时辛酸,有时确信有时不安,现实中所拥有的小情绪一样不落,甚至还包括渐渐的遗忘。这还真是惊悚,怎么会有人比我自己还了解我?

惊讶于这种奇特的阅读体验,我把书又翻回第一章,尝试用“我”代替“艾丽丝”和“她”来读,居然也没有出什么岔子,却是有一种微妙的古怪。这种古怪,恐怕是译者在后记里说的两个视角间的游离所造成的。《布鲁克林》用的是第三人称,自由的视角,但是托宾把它严格地限制在了艾丽丝身上,艾丽丝不知道的其他人物背景,我们也不知道,艾丽丝遭遇到突然的打击,对我们来说也是突然的,艾丽丝有一切小女生的小心思,全都在我们眼前,而问题就出在这里:艾丽丝的小心思,自知的或者不自知的,喜欢的还是羞于承认的,也都在我们眼前了。我在猜是不是同性恋倾向使托宾拥有了女性般纤弱敏感的神经,但他却还同时保留了男性的冷静与尖锐的洞察力。

幸运的是,那个洞察艾丽丝的视角虽然敏锐,却很宽容。在艾丽丝的世界里,最最坏心眼的人不过是武断地调换了她的房间,或者提醒她正视自己面临的困境,或者说,就是她自己,因为不管她做出什么样的抉择,都不得不伤害一个无辜的人。跟他们的“光明和澄澈的纯洁”相比,她是怎样为自己的“黑暗而摇摆”而感到痛苦啊。可托宾并没有把艾丽丝的内心推上道德法庭,相反,他像书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爱着艾丽丝的人一样,默默地守护着她,为她通过了考试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她呕吐的时候在一旁干着急,最后她深陷道德困境的时候,从背后轻轻地环住她,谅解了一切。

这是一个慈父般的视角,在这个父爱缺席的故事里。可还记得艾丽丝在教堂里度过的那个圣诞夜?她遇见了一个错以为是父亲的驼背老人,长得不好看,牙齿都烂透了。他为艾丽丝唱了一支“甜蜜可人”的歌,唱得“仔细而缓慢”。

我想这是一种牵强附会,可我愿意相信这个神秘老人就是站在艾丽丝背后的叙述者。这是一个克制的不能那么轻易就打动人的故事,可是我喜欢这个故事,只因着这种善意的、持久的、体贴入微的目光。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驼背老人的温柔目光”的回应

ayuhyde 2017-06-05 20:14:29

一点都不会觉得你的解读牵强,能从条条细枝末节中发现如此温暖、柔软的小细节,你一定也是一个充满善意且温暖的人{比心}

小棋 2010-11-01 15:55:37

这个倒是很有趣:)

cellocello 2010-09-29 09:41:25

你的解读不是牵强附会。托宾的确是一个非常细腻、温柔、善解人意的好作家。

托宾12岁丧父,这一点和艾丽丝是一样的。实际上,《布鲁克林》的故事也起源于那一年。当时,镇上很多人到他家里来慰问。12岁的托宾,爱偷听大人讲话。有一天,来了一位妇人。她走以后,其他人说她女儿去了布鲁克林,等到她女儿多年后回来探亲,她才知道女儿已经在布鲁克林背着她嫁人。

《布鲁克林》出版后,托宾又一次在美国的书店签售时,有一位女读者上来说:“艾丽丝是我妈妈。”托宾以为她的意思是,《布鲁克林》写出了那一代去美国的爱尔兰姑娘的共性,让这位读者觉得亲切。然而,她说,不是的,你所写的这个人物原型,一定就是我妈妈。两相一对照姓名,果然就是! 这是托宾自己和我说的意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