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姑娘Eilis远渡大西洋_布鲁克林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生活 > 布鲁克林 > 爱尔兰姑娘Eilis远渡大西洋
于是 布鲁克林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11-11 15:11:05

爱尔兰姑娘Eilis远渡大西洋

托宾说,了解一个作家的最好途径就是——read his book, and, RUN.
但假如没有他的解说,我对这本书的解读只能是表层的。
就这本书而言,我没有听完他的告白,是不能RUN的。
——12岁时他在父亲葬礼上听到陌生妇人和母亲聊天时无休止地重复Brooklyn Brooklyn....后来又听说这个妇人的女儿在睡梦中死了,“所以,关于这个妇人,我就有了两个故事。”2000年他在短篇中提及了这段回忆,但只占据了一小段。时光荏苒,生活递变,到了2006年,他重读这篇文章时,发现只有这一段“才是我要的”。便把它演变了一个长篇。就是这本Brooklyn。
“6年让我变得不同,所以才会抽出这一段。”但他只有时间提到一个变化:他当了老师,教授写作课。课上他向学生们重申奥斯汀的写作技巧。事实上,这也等于促使他回归到小说写作的初旨。
他“偷窃”了奥斯汀的舞会。天知道,我从小到大就不曾喜欢过那类场景——年轻淑女装扮一新去舞会寻找真命天子——所以对Brooklyn的舞会也不是很热衷,对Eilis近乎完美的恋人也总觉得少点什么,好像太像纽约童话了。
但好在,托宾的故事有一个更大更阔的背景——跨越大西洋的那种宽阔,舞会什么的,只是那种遥远导致的结果之一。

故事的玄机,基本上不在前半部。爱尔兰姑娘Eilis在家人和牧师的劝说下,离开故乡小镇,远渡陌生的纽约。她天资聪慧,尤其擅长算术,所以一心想成为记账员、坐办公室。住在合租的房子里,白天去百货公司上班,晚上读夜校,周末和圣诞节会去爱尔兰教会,就是在教堂里,她认识了意大利裔的帅小伙……
故事进行到这里,已是大半过去。爱尔兰小镇和纽约大都市的对比渐渐铺设完整了——邮轮。租屋。室友。沙滩。丝袜。舞会。百货店。售货员的工作。泳衣。化妆。书店……如果读者期待的是戏剧性,到此可能会失望,但换个视角,去设想半个世纪前的一次个体的迁移,一定能发现隐没在情景中的潜台词。
故事的玄机,真的是在后半段。Eilis对生活的设想是有条不紊的,但生活对她的安排却是柔中带刚,让她根本无可选择。故事的结束多少是出乎我的意料的,甚至是我不喜欢的。

我不喜欢的原因,或许,恰是这个故事的意义所在。这姑娘的人生,有太多被动的成分,无论结局是幸福还是不幸。
我当然意识到这是一部旧年月情怀的小说,但也在阅读中忘却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当托宾在讲座中提及时,我才恍然大悟——对婚姻的态度。我是用当代人的眼光去理解Eilis的,但事实上,我忘了应该用60年代的爱尔兰的世界观。大概,不止是对我有点难吧。
我建议读者在读这本书(中译本反正也要出来了)时,略微了解一下爱尔兰天主教的背景、尤其对家庭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力。

写爱尔兰人迁徙到美国,是好些作家的主题。但这不是本移民小说。
恰恰相反,是关于回归、甚至能否回归?是关于一步踏出去之后,是否还能踏得更自由?

托宾自己对这部小说的解读是很一针见血的。他对90年代涌现在爱尔兰的中国人、波兰人的观察,也促成了他构建真实而无奈的人物心理基础。
说到底,我们是否能选择自己的HOME?是父母的家?还是自己的家?我们真的能选择吗?而更终极的命题是,HOME意味着什么?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爱尔兰姑娘Eilis远渡大西洋”的回应

犀牛大哥 2016-02-15 12:46:07

刚读过,其实以前买过老的版本,读不进去,后来也忘记放去哪里了,现在读,比以前能静下心来

昨天这本和《斯通纳》一起读,心境会有些低沉

滚滚 2013-11-28 14:21:04

所以就算作家在我面前,签售,这个举动让我觉得多此一举。但,作家为了卖书,读者为了了解作家。。。。。。

violet 2010-06-25 23:15:20

因为目前看的人少。。所以姐喜欢。。。

xin 2010-06-13 07:26:22

谢谢你的评论,让我们可以一窥托宾自己的看法。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和其中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无奈感。无奈倒也不是坏事,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很多选择和结果都是不得已的,在人生长河中随波逐流罢了。

于是 2009-11-15 15:12:43

作家都不希望自己是明星被人追着看或问。所以他开玩笑说,最好的了解莫过于读书,别的都免了最好。。:)

山吹绿 2009-11-15 10:32:03

问一下你对RUN是怎么理解的?我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