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爱
——张德芬《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文/张素闻
人总是在关系中,每一组关系都在互动中,每一组互动都有其动静阴阳,都有具体情境与具体问题,几乎无有雷同。
“最美的关系当然是两个人一起成长。但让对方成长的最佳方式,不是我们在那里哭诉、抱怨,甚至谩骂说:‘你这样做,伤害到了我。’也不是要求对方‘你要上课、你要改变、你要灵修’,而是将自己当成一面‘镜子’,让他能够看到自己的一些行为是怎样伤害到你,然后他自己愿意去改变。“可是,当事情到这一步的时候,裂痕往往已经很深了,而当一方要这样歇斯底里去跟另一方说话的时候,已经是很艰难的求爱了。话由真心,才说得这样直接。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个个有本算不完的账,控与被控随处可见,或是冷暴力与冷战……关系,最原始的太极,强必凌弱,弱极生反,万一他固执己见不肯改变呢?山不过来,你就过去,毕竟,只要有一个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也就改变了双方的互动模式。
无论是夫妻关系恋人关系亲子关系还是婆媳关系, 纠结、郁闷、烦躁、乃至于大吵,都不过是看不顺眼听不顺耳不能接受……投入那么多,爱得那样深,对方的反应与回馈却不合心意,可是,每个个体都有他独特的个性,都有他人所不能理解的回应方式与处理模式。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个性、尊重对方的回应方式与处理模式,在不如己意的时候,包容之,体谅之,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管理情绪,不让情绪恶化关系。
在这本书里,德芬总是轻描淡写又苦口婆心地道出我们的反应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如果你要求事情要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呈现,而对最糟的结果有抗拒和恐惧的话,你就没有真正地放下。唯有诚心地接受所有的发生,才能放下恐惧。“各种压力都从我们的心理产生,这本书里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不成为问题,因为德芬已经将这些问题都当成了修行的资粮:”除了你,还有谁能让我感到怨恨、不平、痛苦、委屈?亲爱的,你是上帝特别为我派来的黑天使,我的上师舍你其谁?“合理化他人,而不是合理化自我,无条件积极尊重他人,而不是无条件积极维护自我。自省,反求诸己,与自我作斗争……颠覆过去的反应模式,又何愁关系不改善呢?
德芬给了很多掏心掏肺的实用建议:”当你想要你爱的人跟你诚实地表达他自己的时候,你可能要营造一个你不会批判他的安全空间,鼓励他探索自己内在的感受。“但是,被惹恼的人儿通常很难有这样的理性和温柔去营造这样的空间,情绪一启动,往往就排山倒海暴雨倾盆,更不用说在情绪之外安放一个安全温和的对话空间。”如果你是很容易感情受伤害的那种人,我建议你将感情进展的节奏放慢一点……“”如果你真的爱自己,随时随地都在心里陪伴自己,给自己关爱……“虽然这样的建议未必有效,但是,很多的伤害其实一开始就埋好了伏笔,只是当初看没看到,或是有无引起重视而已;而很多始料未及的恶性循环不过是不懂得自爱,或者是爱上自虐。亲爱的,不要只顾投身去爱,而要返观回照这段关系与这份情感,藉由互动的成长必将经过扭捏的沟通与艰难的适应。
爱人会上瘾,德芬特别从恋爱模式而讲到我们未完成的功课,每个人在关系中需要完成的课业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种爱叫做——上瘾,上瘾的爱有哪些特征?也许你走过了千山万水不过是原地踏步——这就是上瘾的后果。德芬还讲到众多女性的通病——亲密关系中的恐惧、亲子关系中的不安全感(归根结底还是恐惧感),乃至于基于恐惧而爆发的自虐与自杀等恶劣的行为。
难得可贵的是,在这本书中,德芬不仅将各自所造的业归于各自去承受,不仅引导读者去看清自己从原生家庭里继承过来的业,而且教导我们去观照这些反应模式与情感模式曾如何影响我们当前的生活;德芬还试图引导读者去关心”我“的空性,她在书中引用《西藏生死书》中索甲仁波切的话,仁波切像禅门祖师一样扔给大家一个明晃晃的话头:”当这些完全被拿走的时候,我们还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吗?“她如佛教徒一般重视人身与人生的珍贵,重视自我价值的完美实现——自利自他,诸多价值观念的植入其实只是为了让读者善待自己和他人,认识爱,学习爱。也许,无我才是最大的慈悲,无私才是最深厚的爱。
这本书里,德芬已经像个成熟的知心姐姐,与读者抵足而眠,内在心得与当前人事,点滴的文字汇集成河,湿润读者的心灵,对于有情感问题的诸多女性而言,这本颇有点唠叨的书,宣示着德芬内心深处静默而巨大的爱与智慧,她甚至在最后的时候教导呼吸与祈祷——这多像是一个将所有家底倾囊而出的布施者啊。而熟悉德芬的人,会在这本书中看到她最近五年来静默的体悟与成长,越来越美,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