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告诉女性该如何生活_天黑前的夏天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生活 > 天黑前的夏天 > 多丽丝•莱辛告诉女性该如何生活
塞纳的河 天黑前的夏天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4-07 09:04:22

多丽丝•莱辛告诉女性该如何生活

我们都会在某一时刻,突然问别人或自己: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活着是为了什么?我该如何生活?经过一番无意或有意的思考之后,生活仍在继续,但还是不停被这些问题困扰着,随着年纪的增长,不是更疑惑、就是更麻木了。尤其作为现代女性,生活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梳理清楚如何自处的问题,越发显得重要。

多丽丝•莱辛,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以暴风雨般的文学震荡。出版于1973年的《天黑前的夏天》,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女性的困境,并帮助她们寻找出路。

莱辛笔下的凯特•布朗是一位对现有生活存在诸多质疑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人到中年,有着外人看来幸福而和谐的家庭,与丈夫和四个孩子生活在伦敦郊区的一栋大房子里。然而,看似生活圆满的她却在那个夏天即将开始的时候,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她对目前所处的人生阶段产生了厌烦,只希望它快快过去,但是又看不清究竟是什么令她如此不安。一份“被安排”的工作让她有了走出家门、自我审视的机会。

作者在叙述中有时以凯特的视角看待问题,有时又跳脱出来以旁观者的身份加以分析,主客观结合,全方位地剖析了凯特出走过程中的内心转变,使这个过程有理有据,极度真实可信。作品所表现的内心斗争是剧烈而汹涌的,时而扪心自问,时而自我否定,莱辛借助凯特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全面而细致的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课题的思考,具有极其伟大的现实意义。

受过良好教育的凯特婚后一直过着相夫教子的安稳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发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发生了无法控制的变化,不能再像之前的二十年那样生活下去了,她有一种意识:这种改变迟早要到来的,她想做好准备迎接——在此之前理清自己的思绪,可是,改变却在她毫无防备的时候降临了。丈夫要赴美工作几个月,四个孩子也要各自出国度假,她突然从“家庭保姆”似的人物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其实,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以及夫妻之间激情的淡化,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这种意识愈发的强烈了。那个五月的下午,当丈夫一意孤行让她去国际食品组织帮忙,并且要把房子出租一整个夏天的时候,凯特觉得寒风袭来,自己的生活崩塌了。

那么,这个夏天出走的经历让凯特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改变呢?

在国际食品组织

起初凯特来到这里是忐忑的,但她不怎么担心自己的工作能力,而是生怕自己的衣着、发型与组织内的人员格格不入,为此,她特地买了几件衣服,心想“迈克尔•布朗太太可不能被笑话不懂穿衣;不过,国际食品组织聘请的又不是迈克尔•布朗太太。”可见,这些年来,她一直战战兢兢地生活在别人的注视下:穿合适的衣服、做合适的发型、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她一直以来都在委屈自己。她验证了自己的外表依然年轻美丽,而且非常敏感地知道外在表现的细微差别会换来他人完全不同的态度,如同将自我隐藏在面具之下的演员。那一套“保姆”的行事方式让她在国际食品组织如鱼得水——扮演被代表们需要的保姆,享受了漂浮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之上的感觉。“就这样,她脸上堆着笑容,笑个不停。”七月中旬,在伊斯坦布尔的工作即将结束,一想到马上就要孤零零一个人,凯特茶饭不思了,因为恐慌——以后不再有众人充满欣赏的光束照耀在她身上。她打定主意回伦敦去,“找个地方独自待上两个月,孤独地审视自己的人生。”

在旅途

丈夫的出轨让凯特觉得“自身价值乃至体内物质都遭致侵袭。她原以为只有等到她年老色衰他才会犯这等事儿……而他搞外遇的唯一目的就是性,因此她,凯特,觉得自己被践踏了。”出于对丈夫的报复,她在8月初与年轻的杰弗里一起去了西班牙。凯特希望进行一场无拘无束、放纵的婚外恋,可是因为杰弗里的拮据,他们只能住低档次的房间、乘坐大巴而不是飞机出行。杰弗里的突然病倒让凯特一切都未能如愿,在西班牙又扮演起了母亲的角色——照顾他。在他被送到修道院治病的日子里,凯特有了足够的空间来审视自己的过往,这是她多年来时时向往的状态——没有任何压力和干扰的思考时间,可此时她却无法思想、理解了,此时她的脑袋是胶着的,像那个炎热粘腻的夏日一样。但她感觉到了自己唯一的一种渴望——强烈渴望丈夫的身体,其实她和丈夫的性生活一直都是完美的。她觉得她的自我在内心复活了,她曾经渴望献给丈夫、孩子们的、一直被她本人和他人忽略的自我。

在酒店

凯特独自返回伦敦,住进一间豪华酒店,此时的她彻底病倒了,需要酒店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她需要睡觉休息,可是各种意识还是搅得她混沌不堪。她更想念丈夫了,“想念那份彼此知根知底的感觉,想念亲密无间的时光。”她知道即便有婚外情,丈夫始终都是对她不离不弃的。凯特觉得自己会在这里出现,简直是疯了。在各种潜意识里,她体会到了自己对家和过去生活的依恋。
九月中旬,大病初愈的她瘦了一大圈,特别想回家去看看。凯特的外貌变化惊人,以至于两个邻居,甚至是最亲密的玛丽都没有认出她来,只有贾斯伯先生的小狗认出了她。“这个发现不但没让她伤心难过,反而令她大为高兴,大大松了一口气,恍然大悟,所谓友谊、关系、‘对人的认识’,都是如此的肤浅,如此容易被否决……” ——外人认识的都只是表面的她,她似乎明白了,家庭、亲人对她才是最重要的。她去看戏,看到了这个自己过去经常参加的社会活动,从演员到观众都是在演戏,大家按照一种规范的社会模式表演,她觉得他们是动物,很滑稽,于是选择了比较极端的行为进行嘲讽:不顾形象,大喊大叫。也是对最近所承受的压抑的释放。曾经的自己也是他们中间的一份子,三十年来一直在扮演“苗条浑圆的红发女,善解人意的褐眼妹”,现在看来是那么可笑。

在莫琳的公寓

凯特用一星期五英镑的价格租来的公寓,打算住到家里的房子收回为止。莫琳也是这里的租客,她年轻、活泼、漂亮,喜欢吃儿童食品,崇尚真实而自由的生活,带着枷锁谈恋爱,害怕自己步入婚姻后成为凯特的翻版。在她面前,凯特可以随意谈论自己的过往,莫琳面对的一直是真实的凯特。她俩在一起聊关于婚姻的话题,这时她们的身份是朋友;而谈论到莫琳婚姻选择的时候,凯特又像是她母亲,但她现在不会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安慰了,她相信安慰没什么用处,要学会让孩子自己考虑问题,给他们留一定的空间。她也清楚了,她之前纠结于自己一直是扮演没有选择权利的好妻子、好母亲角色,当看到莫琳面临的几个选择时,凯特反倒和她说:“你好像认为,只要决定不做这种人,那么选择成为另一种人就一定会更好。”这也是她说给自己听的话,她已经改变了,她觉得,原来的身份没什么不好的。凯特认识到自己是以主妇这个身份活在真实的生活中的,出于爱,为丈夫、儿女忙活。之后,她便开始娴熟地张罗起回家的事情了。
最近这段时间在街上被当作隐形人的遭遇终究使凯特明白了“支撑她这一生的全靠一种隐形液体——他人的目光——可是现在这种液体已经被抽干了。”透过对街上形形色色的行人的观察,她看透了自己过去是如何按照别人所期待的模式而言行,进而不再执着于外表。就像是爷爷会说的话:“关键是事物的精神。”她决定回家的时候保留头发的样子,要它们按照自己本来的面貌生长,决不去修饰,其他方面都可以妥协,还要为此发一个声明。我想,这是凯特折中的做法,既要保留一部分自我,同时继续为自己热爱的家庭付出。

“玛丽”和“关于海豹的梦境”是作品中两个最有力的隐喻。玛丽象征着完全摒弃道德束缚的凯特,凯特知道自己是不会像玛丽那样行事的,也就说明她不可能完全摆脱家庭和社会的约束去过一种全新的生活。那个一直做的关于海豹的梦,正是凯特不遗余力的内心挣扎。她在梦中努力的寻找大海,起初谨小慎微地害怕找错了方向,后来坚信前方什么地方一定是海,最终很艰难把海豹送回了大海。此刻,藏匿于地平线下的太阳升了起来,欢快活泼的太阳。凯特知道,梦结束了,自己已经蜕变,也是时候回家去了。

怅然若失的凯特在出走的这段时间,见过了人生百态,才能以另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反观自己原来的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糟糕的,在他们的小家庭里,丈夫和孩子的生活都是以她为核心的,她决计以后要多给他们一些空间,大部分矛盾都会解决的,她变得自信起来了。“我们穷尽一生评价、权衡、盘算自己的想法、感受……结果都是扯淡。我们怀着不同的想法和感情经历了某一件事情,并在当时有了相应的判断,等事情过了很久——瞧着吧,看起来就会大不相同。你以为,那才是当时的情况;你以前的所想所感,现在看来是那么可笑,那么乏味。”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利用大量心理描写,把凯特出走中内心世界变化的全过程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一切一切的想法,仿佛那个潮湿炎热的夏天所蒸腾起来的水蒸气一样,紧紧包裹着我们,接受一次彻底的思想洗礼,引发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不得已的、又像是自觉的跟着她去反思自己的生活。

多丽丝•莱辛对我而言是一位类似人生导师的作家,她跨越了时代,文字中充斥着很多关于人性的真知灼见,体现了她细腻与深刻的洞察力,仿佛一个思想内窥镜般的深入。她能洞悉到几乎所有女性心中的喜怒哀乐,告诉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生活,正像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生活中学习”,纵使会经历一个难熬的夏天,但这期间把一切都弄清楚了,黑暗就不会到来。这就是我热爱她的原因。

有限的书评主要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原创,请不要未经许可就转载,谢谢尊重。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多丽丝•莱辛告诉女性该如何生活”的回应

blueyoung 2017-02-19 05:01:10

的确,莱辛的作品跨越时代,她笔下的六七十年代的女性的思想感情和我们今天的女性毫无陌生和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