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_把时间当作朋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把时间当作朋友 > 把时间当作朋友
刘小萌 把时间当作朋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6-15 13:06:01

把时间当作朋友

如果把这本书作分类,应该是本How-to类图书,教我们如何与时间成为朋友。文章其实不具备很强的系统性,像是作者关于一个特定问题发散式的想法。

作者承认这些观点未必是他的,而是经常引用许多自己喜欢的书或者见闻来说明一个观点。这种诚实的写作手法我很喜欢。其实对很多资料在大脑经过处理,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会是真知灼见。不强于表达作者的观点,而是引用许多书,案例还有自己的教学经验,使得本书轻松而且亲切。作者在统计学、英语、演讲、心理领域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读起来也很喜闻乐见的不是针对一个问题讲一个问题。而是围绕一个问题发现他边际的问题。这就是作者的优质之处,李笑来老师绝对是个搜集问题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让人读的酣畅淋漓。经常会幽默而笑了起来。

这本书不应该只读一遍,而是因在生活松懈的时候,缺乏目标的时候多拿出来看看。让我们对那些本该明白的道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真正的善用时间,和时间做朋友。不要在加速运动的生命力,最后留下长长一叹。

本书是我在使用kindle后看的第一本书。所以用了摘要导出功能。以下就是本书精彩之处:

《把时间当作朋友》

[书摘1]
因为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

[书摘2]
是啊,我一直想说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书摘3]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书摘4]
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书摘5]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的力量更重要的事情了。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书摘6]
作为一个人,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惊人的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我们可以用锤子去钉钉子。然而,我们却不可能用锤子锤锤子,也不可能用钉子钉钉子。

[书摘7]

  自己知道的
  自己并不知道的
  别人知道的
  别人并不知道的
  也许对每个人来说,自己身上最为隐秘的部分就是上面表格中画了阴影的区域: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

[书摘8]
人与人之间心智差异无法想象地巨大。中文里有词这样形容: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英文里也有这样的说法“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书摘9]
我们就应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事实上,这恰恰是我们与猴子的区别,尽管据说人类是由猴子演变过来的4。人类的DNA与黑猩猩的DNA只有1.6%的不同,而人类的DNA与大猩猩的DNA之间有2.2%的不同。黑猩猩与大猩猩的DNA之间相差0.6%,这需要多长时间的进化呢?科学家推断,黑猩猩大约在400万年前分支出去,而大猩猩则是在大约600万年前。进化用了200万年的时间才补上了0.6%的差异。

[书摘10]
答案是你的大脑太活跃了。一个人拥有活跃的大脑原本是好事,但是,在很多的时候,也可能是坏事--就像你前面看到的那样。你的大脑非常活跃,并且你的注意力最容易接受它的指令;所以,甚至在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它在不停地操控你的注意力。然后,你就这样轻易地被你的大脑所左右。

[书摘11]
我们不必过分害怕痛苦的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如果想了解一下你自己的大脑有没有这个功能,很好办:拿出纸笔来,罗列一下那些昨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前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上周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上个月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去年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你会发现,你能列出来的越来越少。如果你不努力回忆的话,十年前的痛苦你是几乎想不起来的,最好玩的是,就算你想起来,弄不好你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你现在想不明白当初怎么就那么件小事就能痛苦到那个地步?

[书摘12]
一个比喻: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每个人都有努力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加清白更加美好的倾向,所以,往往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记忆进行各种形式的修补、甚至要进一步精加工,然后才会觉得心满意足。

[书摘13]
有两个办法是很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的。第一个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本子里。这样的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得很多的错误你是不可能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

[书摘14]
我个人觉得,在工作和学习上控制这种天性是最重要的。为了能在这一个方面控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时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纵一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我,偶尔大醉一场没什么不好。偶尔连续打上两天两夜的牌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活动。但是,在工作和学习上,坚决不要放纵。工作和学习都是艰苦的,路程都是漫长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经验告诉我们,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当然需要技巧,但是,当场见效的技巧少之又少,而且,就算找到了,也只不过是两种情况之一:1) 寻找这个技巧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2) 这个技巧可能有后遗症,只不过是现在还不知道而已。

[书摘15]
维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尼塔.克雷顿博士(Dr. Anita Clayton)甚至通过设计精巧而严密的实验,用其统计结果来说明所有的丈夫都应该通过练习学会“推迟满足感”的技巧,即,通过有意减少性交次数,和延长性交之前的交谈爱抚时间大大提高性生活的质量。按照阿尼塔.克雷顿的观点,性压抑和性欲得不到满足,直接与各种我们常见的精神疾病紧密相关。她表示她非常惊讶,搞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会对仅仅通过运用心智就可以无成本地解决的简单问题,却要么逆来顺受一辈子,要么花上大价钱购买昂贵的药物或者去约见心理医生 --往往到最后只不过是不了了之?

[书摘16]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得太慢而烦恼的同时竟然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去减肥,因为,在那些人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经是持续锻炼了许多年的健康的人。

[书摘17]
我的好运之一是竟然在差不多五年前的某一天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碰到了一本书,名字是《奇特的一生》,作者格拉宁,1974年第一次出版。

[书摘18]
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讲,这种大师的境界,正是所谓的遥不可及,仰之弥高,望之弥艰,钻之亦不可得。知易行难啊。
  

[书摘19]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默默陪了二十多年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因为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而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时间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将之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书摘20]
也许每个人的不幸都是一样的,他一生中最多的经验是“半途而废”--各种各样的、各个方面的“半途而废 “。

[书摘21]
3M Post-it Notes Lite“的免费软件。

[书摘22]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书摘23]
 锻炼身体于我意义重大,而听audio book,对我来讲,比听流行歌曲有更多的效用

[书摘24]
与计划相关的格言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个:“We do not plan to fail, we fail to plan.”

[书摘25]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讲,所需要做的事情几乎都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按照正态分布规律来看,仅有1%不到的人有机会去追求那样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讲,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1) 已经有人做到了;2) 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书摘26]
如果你想做事,你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书摘27]
Trial and error)。

[书摘28]
他说,在茫茫而又无限的未知空间里,我们的“知识”只不过像其中的星球一样,而星球与星球之间的空隙要不知道比那些星球本身大出多少倍。所以,我们需要“信仰”、“希望”、“爱”、“奇迹”,甚至子不语之“怪力乱神”10等等被学者们称为“必要之幻觉”(necessary fiction)之类的东西去填补这些空隙才感觉心安理得。

[书摘29]
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就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所谓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所谓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的但是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能有这样的思考,能有这样的表述,说明希拉里同学不仅智商过人(据说超过147),心智力量也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理解那些“卓越的领导”的地步。

[书摘30]
,我的建议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认真至少分别阅读三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书摘31]
文学只是文字应用的众多领域中的一个而已,甚至都不见得是最重要的领域。也许很多人是不愿意接受的,但这可能是事实:我们的文化中,如果真的少了一本《红楼梦》或者《西游记》,实际上并不影响今天我们出差坐飞机,查资料用互联网,感冒了吃黑加白,累了渴了喝红牛。日本人没有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大江健三郎也一样最终可以有sony这种超级企业;美国人没有梭罗和海明威,一样可以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超级大国;英语今天主宰全球的原因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莎士比亚、培根、狄更斯和柯南道尔。我们的语文教育忘记了教会学生如何用“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便通过共享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更不用说“生动”了。所以,中国人没有做出linux,做不出wikipedia,写出来的blog大多是无病呻吟的心情日记而已。请注意,在这里,我并没有任何用意去鼓吹“文学无用”。我只是说,1) 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等;2)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

[书摘32]
我个人的建议是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因为,关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文档,互联网上有最广泛最全面资源。并且,优秀的资源往往是英文文档,所以,顺带还练习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仅仅是一举两得。

[书摘33]
《托福核心词汇21天突破》

[书摘34]
如果说,一个故事至少有三个版本:你的,我的,和真的。那我这个人估计也至少有三个版本:台下的,台上的,和学生看到的。所以,我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很多的时候,那种喜欢,那种评价其实只不过基于误解。

[书摘35]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花费大量的笔墨讲述了一次自己听课的经历。

[书摘36]
准备考试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题。只不过,不要被动做题。做每道题都要认真。每道题,都肯定对应着某个学习难点。一道题做错了,就是一定有哪个学习难点没搞清楚,赶紧记下来,之后要全面补习。就算作对了,也要看看其他选项,想想都针对那些常见错误?做题的时候没有整理习惯的人,就算有个好老师整天盯着都没用,永远在任何考试中拿不到高级通行证。

[书摘37]
边做题边整理还不够。还要经常找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记录。很多的时候,只能通过重复锁定问题所在。

[书摘38]
你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想更上一层,那还有另外一个终极技巧--把你学会的东西教给别人。

[书摘39]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只能是尊重。
  总结一下:
  0.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1. 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2.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3. 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4.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5. 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6.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书摘40]
迈克尔海特,是托马斯尼尔森出版社的CEO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听课,参加会议,或者是进行研讨,记笔记都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
  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他使用如下方法把页面分成不同的区域:
  * 笔记区域:尽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演讲。
  * 提示栏:当你做笔记的时候, 让提示栏保持空白。演讲过后,简化你的笔记使之成为简明提示以供日后记忆,回顾和消化(思考)之用。
  * 概要:用一个或二个句子总结你的每页笔记。

[书摘41]
可以想象一下在X轴上把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一字排开,而他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投射在Y轴上,最多的站在中间,剩下的往两边排,那么最终就应该非常接近这个正态分布曲线。与我们的真实世界非常相似,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贫困,也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大部分人属于中等水平。
  这种资源上的分布的自然地“不均匀”,理解上貌似简单易懂,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人拒绝理解,拒绝接受。他们甚至拒绝使用“不均匀”这个词,而是用 “不公平”来取而代之。历史上,有无数次的战争、无数次的掠夺,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因为把“均匀”理解成“公平”造成的。把“不均匀”理解成“不公平 “,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打着”正义“的旗号为所欲为。
  资源原本就是有限的,经济学上的措辞是”资源稀缺“(Scarcity)。在整体上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直接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是客观现实,也恰恰因此,人们的主观愿望肯定不可能全部被满足。
  理解这种现象貌似并不困难,但是,清楚地理解之后平静地接受,就没那么容易了。到今天,也随处可见那些无法接受的人。对那些无法接受现实的人来讲,其实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即,逃避。
  据传闻生在苏格拉底被处死那天(约公元前三世纪)的狄奥根尼斯(Diogenes),在意识到资源稀缺性的时候,采取的逃避方式是限制自己的主观愿望。狄奥根尼的对这个世界说,”你不是资源稀缺么?那我不消费了,我没有欲望总可以了吧?“所以,他主张清心寡欲。累了,随便找个木桶就住下了;饿了,到垃圾堆里找点儿剩饭。他也喜欢享受,但是他可以控制自己进而只享受真正零成本的所谓”消费“--比如,晒太阳。所以,他曾对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非常不耐烦,”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尽管那国王允诺说要满足他的一个愿望。
  两千多年后,卡尔·马克思选择的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逃避,幻想。他注意到了资源的”分配不公“(准确地讲,应该是”分配不匀“),但无法接受资源分配与人性并无关系这个事实。他认为,”资源的配置应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在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解释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之后,他开始幻想,对这个世界说:“你不是资源稀缺么?没关系,别看现在是这样的,但是,早晚有一天,总会物质极端丰富;到那时候,人们就可以各取所需,按劳分配了!”事实上,马克思去世120多年之后的今天,物质已经相对极端丰富,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物质依然稀缺并且依然分配不匀,而贫富差距也只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现代西方经济学缘起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 - 1790)的学说,经过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 - 1823年)的补充,直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 -1946)才算是彻底正视资源的稀缺性,认为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率”。
  平静并且理性地接受“资源稀缺”这个现实,其困难程度超乎想象,乃至于从人类整体来看,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大约花费了将近两千五百年--从狄奥根尼斯,到凯恩斯。
  而所谓的“人人都能成功”明显是荒谬的。首先,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不妨设想一下极端情况:
  1) “成功学”所倡导的所有方法都是完全正确的;
  2) 每个人都能做到贯彻并实施那些完全正确的方法;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可能出现人人都能成功的结果。因为,必须接受的前提是“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所以,最终,用图表把每个人的效用画出来之后,依然是只能是正态分布曲线(只不过是一个底部更高的曲线),而永远不可能是这样一条直线:

[书摘42]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书摘43]
其实,谁都知道一个道理,“你不可能什么都有”。没有人是傻子。可是,“想要拥有未曾拥有的物质或者资源”愿望是如此强烈,所以,人们开始转到另外一个方向上去:“我拥有的是不多,但是比你多!这样我就很快乐。”细观很多人所定义的“成功”,归根结底其实只要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高人一等”,即,市井语言中所谓的“牛×”。不能做到比谁都牛,那么最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退而求其次也起码应该是比大部分人或者很多人更牛。

[书摘44]
可是问题在于,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于是,我们可以轻松想象那些把自己的幸福观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来说,幸福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是有人有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或者英俊潇洒,收入更高、权利更大,地位身份更尊贵、财富数量更加庞大。

[书摘45]
然后,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当然,同样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无怨无悔地生活,尽情地欢乐,平静地痛苦。

[书摘46]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抹煞差异,拒绝局限,都是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书摘47]
盲目坚持,大抵上没什么好结果。

[书摘48]
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这样自己就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了。但是,没过 10分钟,儿子就敲开了他的房门,手中拿着那份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牧师对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书摘49]
这故事启示我们: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首先就应改变你自己。如果你的心理态度是积极的,你的生活也会是快乐的;如果你心理态度是消极的,那么,生活也会是忧伤的。

[书摘50]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富兰克·H·奈特(Frank H.Knight16)有个著名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这是个严肃而重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通过认真思考而理解并接受道理:无论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气接受这样的现实么?

[书摘51]
因为,每接受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的时候,总是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可能更加难以接受的现实。所以说,这世界没有什么比接受现实更为困难的了。另外一个烦恼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努力”是必须的,应当的,但可惜却不是天生的。每个人天生所拥有的是与“努力”相悖地一个习惯--“懒惰”。

[书摘52]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 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我常常这样告诉自己“你并不孤独。”当我遇到什么麻烦的时候,我会这么对自己说,告诉自己遇到这种麻烦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只要想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就好--弄不好早就有人把良好的解决方案变成文字放在哪儿了。当我遇到什么意外的惊喜的时候,我还是会对自己这么说,告诉自己遇到这种所谓幸运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应该为此高兴,但没必要大喜过望直至失态的地步。

[书摘53]
电影之所以精彩,是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艺术加工,其次是时间段上的压缩--把一生的故事用一个半小时讲出来,不波澜起伏,惊险刺激才怪。然而,真实的生活却不可能天天波澜壮阔起起落落惊天动地,事实上,没有谁的心脏可以承受得了这样的生活。

[书摘54]
一方面,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醒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另外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希望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获得成功的,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自己的“不成功”,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不成功”。他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如果表达出来可能是这样的:“看吧,成功多难呀?要付出那么多代价才可以呢!我还没付出那么多代价,没成功很正常么……”事实上,对那些渴望成功而又尚未成功的人来说,成功人士的“苦大仇深、血泪斑斑的经历”是一种多大的安慰啊!

[书摘55]
崔健是这样描述的:“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大实话往往没办法动听。其实,这并不是玩世不恭、或者愤世嫉俗的说法,只不过是有勇气接受现实的人对生活的平静描述。

[书摘56]
从理性角度出发,所谓我们能体会的运气,只不过因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尽管概率有些时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肯定不是你能控制的。欲望尽管并不是总是可以被满足,却是你自己不仅能控制,甚至可能完全控制的。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书摘57]
李宗盛在《凡人歌》说,“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

[书摘58]
所以,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信因果。”(Shallow men believe in luck. Strong men believe in cause and effect.)

[书摘59]
这是苏轼早就总结过的生活态度:“骤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

[书摘60]
尽管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悲观地生活。神奇的是,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将近两千五百年前,塞涅卡(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政治家)就把这件事儿说得非常清楚”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Luck is what happens when preparation meets opportunity.)

[书摘61]
当15岁的沈南鹏和14岁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识时,这两个懵懂少年不会意识到17年后他俩会联手创造一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奇迹。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这两个数学“神童”同时获奖。

[书摘62]
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六个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五年,长则二十年” 。

[书摘63]
以下是我的几个简单的,但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议: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书摘64]
跑步是最有效的减脂方法,但是大多数人用错误的方式跑步。一上跑步机,就把速度调到65 以上,咚咚咚拼命跑,10分钟之内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跳下来之后扶着把手喘气擦汗。事实上,有氧运动大约20分钟之内,消耗的往往只是水分,30分钟之后才开始消耗脂肪。可是,他们这样的跑法,永远不会有效--除了很累之外。当然,“累”这个事实,造成一种幻觉“我一直在努力”。

[书摘65]
正确的减脂跑步方式应该是慢跑。慢跑到稍微气喘的地步,就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这样就很容易坚持到30分钟,然后,在接下来的10~15 分钟之内,如果体力允许的话(通常要经过以两个月的适应),就尽量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分钟再高一点,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书摘66]
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书摘67]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会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之后,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其实同样的道理已经有很多人给你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或者“ 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好了人”。而懂了这样的道理之后,你就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其后,你再看看你身边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人,就知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因为他们一生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只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而后寄希望于来世。

[书摘68]
我的建议是,你应该随身携带一个本子,在这个本子里纪录每一次你打电话给他们的时间--尤其是那些你并不特别经常联络的家庭成员或者亲属。如果你天天跟你的父亲或者母亲通电话,那就大可不必纪录了。不过,要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已经很久没有给你的母亲打过电话了,那就起码应该把当前的日子记录下来,然后想办法处理了。当你发现你正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比如在火车上,你已经把你带的小说读完却发现还有30分的路程,那就应该把这个本子拿出来,看看是不是应该给谁打电话问候一下?

[书摘69]
我相信这世界大多数人与我一样是非常平凡的。平凡的人终究有一天需要别人的帮助;就算不需要帮助,也偶尔需要安慰;就算连安慰都不需要,也可能会偶尔需要陪伴。无论别人是在陪伴你,还是安慰你,还是帮助你,他们都在花费他们自己的时间,任何时候你都不能强求,除非人家心甘情愿。可是,人家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在你身上呢?

[书摘70]
如果你像我一样发现或者觉得美剧《罗马》拍得实在太精彩了,那就像我一样顺手刻几个拷贝放在包里;那么不知道哪一天你跟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提起来,你就可以在他们的惊喜中告诉他们,你这里有两个拷贝,谁今天买单就送给谁!

[书摘71]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恰恰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

[书摘72]
“所有的傻逼都是自证的”,觉得其实颇有一些道理。

[书摘73]
4如果你是第一种人,真的出色,并且还”有理想“,通常情况下,你的生活不会太难过。因为谁都挡不住你,就好像”谁都阻挡不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样。
  如果你是第四种人,平庸的同时,又没有太多的野心,那生活一定会相对平静。人们认识你久了,就多少会羡慕你,因为你总是”安于天命“,那份平静,不由得一些人不羡慕。
  这世界最多的是第二种人,极为平庸却有着伟大的理想。这种人往往要用特别诡异的方法才能出奇制胜。事实上,他们往往相对成功,就好像劣币能淘汰良币那样;而少数倒霉的,失败了,就被人们贬称为”野心家“了。
  而如果你是第三种人,那你可就倒霉了。因为,第二种人会误以为你是第一种人,而因此把你当作他们的敌人或者竞争对手。第二种人是不会相信你没有”理想“或者”野心“的。于是,你就不得不被迫证明自己,生活因此平添不知道多少烦恼。

[书摘74]
“要是我不浪费那么多时间就好了!”
  --可是你已经浪费了那么多时间。现在竟然还在浪费时间!

[书摘75]
“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你会被赞誉淹没,因为你太“谦虚”了,太“低调”了。其实,你也没做什么,你只不过是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做的事情--成熟的人总是知道如何让别人舒服。很多的时候,所谓的“谦虚”和“低调”事实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书摘76]
如果,这世界存在这么一个银行你一定会很开心的:你一出生,就自动享有这家银行为你开设的一个VIP账号。每一天,这个VIP账号里面都会被自动存入不多不少恰好86400元钱。而你的任务就是每天都要把这86400元花光,随便你买什么。如果不够了,那就只能忍痛割爱--因为没办法,银行会告诉你,对不起,您只能等明天再来取下一笔86400元钱了。如果竟然没花完剩下了,就只好作废--因为没办法,银行会告诉你,对不起,我们这家银行不接受存款,并且还要每日注销余额。反正,每天一共就有这86400元,不多不少。
  如果这世界真的存在这么一家银行,谁都会非常开心的。可事实上,这家银行确实存在,但很多人却并不因此开心。这家银行的名字叫“时间”。时间是这世界唯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个人的每个小时都只有60分钟,每个人的每分钟都只有60秒,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大家都一样,不管你是谁。

[书摘77]
国内“起点中文网”的金牌写手据说可以一年赚到 120万人民币

[书摘78]
年收入
  每秒钟的价值
  100万元
  0.03170979元
  60万元
  0.01902587元
  20万元
  0.00634195元
  10万元
  0.00317097元
  8万元
  0.00253678元
  5万元
  0.00158549元
  3万元
  0.00095129元
  2万元

[书摘79]
马太福音理说,“他有的,就再给他,让他多余;他没有的,就连同他所有的,一并夺走。”

[书摘80]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正在看到的或者将要看到的一样,总是有些人一生中有无数作为,而更多的人耗费一生的时间最终换来的其实可能只不过是四个字--“死因不详”。

[书摘81]
我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我因为想明白自己要控制自己的大脑,突然发现自己比身边的人多了一个玩具,而且是玩不腻的玩具--我的大脑。

[书摘82]
举个极端的例子,甚至不夸张地讲,连男人的性能力都可能提前准备。所谓的性能力,往往与心肺功能紧密相关。于是,一个男人如果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不管从什么渠道得知了这一点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坚持每周至少长跑三四次。几年之后,一不小心过了三十岁,他就会发现在他的朋友同事都被工作压垮了身体,了无生活乐趣的时候,他竟然仅仅因为一个万事提前准备的良好习惯,可以做到一枝独秀。

[书摘83]
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结论,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而浪费青春不仅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并且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早点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人们总是说,笨鸟先飞,其实,有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也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笨,相反,更可能是因为它们更聪明。

[书摘84]
两年前,我读到一本书,《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20。在这本讨论“口碑--病毒性传播”的书里,Malcolm提到两位人脉超常强健的人物。
  

[书摘85]
最近读得另外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21,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提到所谓的真爱,就是耐心,而所谓的耐心,本质就是时间的投入。无论是谁都起码应该对自己更耐心一点。任何与我们共享了某段时间的人,不论我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多点耐心罢。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因为时间这位朋友的存在,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剔除,对它们也还是多点耐心罢。
  耐心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来自于了解。有个马拉松运动员,叫山田本一(1984年和1986年的世界冠军),似乎能够告诉我们答案。他在自传中如此说道: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处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书摘86]
从每个人的感受出发,时间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前进的。

[书摘87]
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简单。在某一天,做一件让他印象无比深刻的事情。可以是讲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次郊游,更可以是买一件让他惊喜的礼物--反正一定要让他印象极度深刻。而后,你自己在日记里记录清楚这件事情,当然包括时间、地点与事件,而后千万要妥善保存。大约两三年之后,在他有一天开始觉得并抱怨时间太慢的时候,把那个记录翻出来,给他看,让他体会。这么做的要点只有一个,耐心。首先,起点最好应该在大约七岁前后;其次,重点应该起码两三年之后。而后再过三五年,再提醒一次。这样的体验,不仅将使孩子永生难忘,还会影响他此后一生对时间的精确认识。早晚有一天,你的孩子将因此对你无比感激,充满崇敬。因为他终将明白,这种宝贵的“相对优势”根本就不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只需要大致看看我们自己身边有多少人对此茫然并无所知晓你就很容易想象这个结果了。

[书摘88]
在真正能够理解混沌理论的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命运就有了另外的解释。初始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最终天壤之别的结果。人们大多对此缺乏完整的理解,又由于自身感知的局限,只能把那些遗憾归结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者“命中有时当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或者是什么“造化弄人”等等。可是有这样的感受或者想法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曾经有过改变结局的机会,只不过时间无法倒流的属性已经把一切变成了不可更改的既定事实。

[书摘89]
小时候,读苏东坡的《留侯论》中的文字,“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志者,卒然临之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者远也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