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我的标签》-尊重自我平台,努力向前,积累下一代平台_打破自我的标签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打破自我的标签 > 《打破自我的标签》-尊重自我平台,努力向前,积累下一代平台
Wisdom King 打破自我的标签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8-01 20:08:15

《打破自我的标签》-尊重自我平台,努力向前,积累下一代平台

现在是2016年8月1日早上8点多,天气阴,自己坐在寝室的垫子上,一个人享受阅读的乐趣,这种感觉,很惬意,如饥似渴,很满足。虽然,自己没有做着正事--科研,但是心情没有愧疚或者承重。因为书籍让我想要面对真实的自己,想要重新理清自己的状态与欲望,找到明确的方向。方向决定努力的结果,所以,这点对我很重要,我愿意花费一天的时间,在2016年下半年的8月第一天,整理思绪,制定方向,然后重新起航。
    昨天晚上和一个Keep好友聊到1点多,早上被蚊子叮醒,奇痒无比,睁眼看才5点多。尽管早上的天气不像往常明亮,但是自己却无法再入睡了。于是,想想昨天晚上,看论文枯燥之余,对于书架上几本书的欲望,就拿起了陈虎平的《打破自我标签》。读上了,竟然爱不释手,也许这种描述过虚,但是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还是会油然而生。前天看了《岛上书店》,一本小说,能留给我的是对故事情节的畅想和画面的构造,触动我心的句子不是很多。但是,《标签》这本书,更现实地告诉我迷茫是什么,我的欲望和我现实差距的根源在哪里,这让我多了对自己、家族、未来、社会、行为、成绩等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我以前没有过的,看到了这本书里的内容,我会有种找到箴言的惊喜,也会有对自己这么晚才产生共鸣发现问题所在的羞愧。目前看了几节,几乎每一节都句句在理,自己标注出来的印象深刻的句子,显然是比小说留下来的要多。而每句的留给我的思考,似乎不是短暂就能印在心里的,值得细细品味。而我,看看窗外的寂静景色,也产生了一种希望能留下什么感悟的欲望,并把这种自身经历转化成文字,之后写封寄语,送给6号打算办升学宴的表弟,希望是一种关切的嘱托,能多一些自我的意识,快速成长,也是一种自我经历的总结和自身发展的澄清吧。书中的文字,让我明白了很多现象的本质,和自己一直没有总结好的问题所在。面对窗外,面对未来,我似乎内心平静了许多。对于未来的到来,没有那么慌张,倒是多了很多期许,因为我知道了,成绩都是努力的函数,是时间积累的结果。

    《引子-一个青年人的奋斗:意向杂陈》这节是文章开篇,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这种自传式的叙述,总会引起我的好奇心,想要多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的经历,看看他们的成长是怎样的。显然,陈虎平老师的知识积累很深厚,他确实打破我对传统新东方老师的认识,就像李笑来和李尚龙一样,都是优秀地思考者,他们没有只是短暂地停留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平台上,而是在不断的学习、积累、成长。虎平老师就更不凡了,他有自己出国的机会没走成,去了香港读了哲学方面的博士,所以,他的立场更是辩证地从人类行为学、心理学的角度考虑,重要的是,他还有自己的亲身实地考察的经历,这让他的说辞有理有据。他不断强调了一个词"取非"。就是要对自我不断认知。不要单纯地和自己的过去比较,这样成长太慢,还要不断和其他人比较,也就是在流动的社会发展里对比,人需要情绪来推动自己,这种情绪既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也是来自自己的欲望。其中关于学术的问题,更贴切我现在的状态。
摘抄几句:没有为自己的目标找到稳妥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是错误。
    道阻且长,请守望相助。
    时代如飓风,人生太短暂。
    要边做边学,边行动边思考。
    学问的确好问为什么,了解已发生的,再创造还未发生的。

    第一章《自我成长与行为积累》
开篇的《打破自我标签》记得少了两种心智模式,一种是僵固型的,一种是成长型的。我应该偏向于后者,因为不自信的因素,我一直处于不断汲取的状态,渴望快速成长。但是僵固型的,确实在生活中很常见,尤其老年人。像父母这把年龄的,就会对待新事物表现出排斥,一方面觉得自己学不会了,一方面觉得自己学了也已经没什么用了。这节很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一方面努力是时间的函数,一方面成绩是关于天赋、平台、努力的函数。
《误把顽固当理性》顽固的人+贵人指导或平台正确=巨大结果,改变+贵人指导或平台正确=中上结果,改变+无人指导自己摸索=平凡生活。回想自己的大学及其以前的经历,我想都是最后者,平凡,平凡,这主要是高中没有贵人,大学没有平台。现在还好,,到了研究生,有了平台有了贵人,似乎一切追究到自己改变的欲望和努力的程度。
《深度练习与行为积累》这里举了滑雪的例子,"50小时入门,500小时晋级"。"只要练习、只有练习,才能学会"。就像学车,就像盲打字,就像学习一门外语,这些都是熟能生巧。"行为积累有时就是主动求虐",但"不是在一味的重复,而是深度练习"。这点强调"深度练习"非常好,和《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里提到的,学习是不简单的时间累积就够了,相比较花费大量时间在学习上却成绩不理想的人,有的人看起来没怎么耗用时间,就取得不错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努力着,这里可以理解成,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了深度学习,所以,他们的效率更好,效果更好。"看似努力,但无效果--谨防心智偷懒"。"一个复杂的行为和思维能力,是多层练习的结果"。"要效果导向的,而不是时间导向"。
《时间累积》这节剖析还是赤裸裸的。我们要不得不承认家庭累计带给后代的平台差异,无论我们追求什么,知识、修养、历练、理想,都是要靠时间成本的。"知识就是金钱,金钱就是时间,知识就是时间"。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可以,那么你有了金钱,有了时间,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追求理想,否则你只有拼命学习、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然后,想要获得时间成本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社会资源里获取,可以从别人(那些所谓的成功者)分享的时间,快速变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这需要"用别人的时间作为自己的积累,就需要阅读、阅读、阅读、学习、学习、学习"。比如,我之所以感觉自己成长的慢,经常沉溺于自己的小情绪里,就是因为没有充分利用别人的资源,读书少,了解的少,所以浪费了很多自己的时间,这点是个警醒啊。
《优秀的行为条件》这一节讲了目标,讲了选择。"选择是一种情感能力:我对此有强烈的想法,一直折磨着我,无法摆脱"。这种感觉就像去年想要考托福,其实从研一就开始有这种想法,背单词坚持了两年左右,去年9月份开始把考托提上日程,到12月末报名,到今年5月份考试,一直痛并快乐着。我想这种感觉就是,我不做,我就惦念,我做了,我不后悔,当然,坚持的过程是历炼的。不过,我想这就是我强烈的欲望,指引着我做的。包括一直在学习英语,现在想看书,像练琴,想学习韩语,想锻炼身体,想跑步。这些都是我内心的欲望让我做的选择,应该也体现着我的价值观,我想不断学习,我想成长进步,我想变成更好的自己。"我的选择决定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需要信念、激情、认同感、价值观"。"选择是一种情绪的能力,这种情绪是一种社会化的共同感,通过信任关系来传递"。
《价值观是组织行为的程序》这里他有说刚开始就是要全盘照搬、可以模仿。我想这似乎也在印证我的经历。尽管我们的成长总是在摈弃这种机械学习的模式,总是会听到质疑的声音,也在寻求与众不同,但似乎,这种模式算是对我努力的正言。也许这就是非聪明人的优势吧,因为想得简单,所以,会敞开心扉,愿意接纳,学习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优秀的作为。"心之向往,学习之,不断思考,艰苦地思考,不停顿的思考"。

    第二章《家族积累》
《拖延与贫困》说的是人会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拖延的现象,物质和观念上出现贫困。平台高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变得更加富有。出身贫贱的,要付出的就必然更多,但是尽管不能达到有些人的高度,还也是在为下一代积累财富,这个意义更重大。既然出身无法决定,那后天的努力程度,就决定了未来自身和家族的发展趋势。就这一点而言,作为普通家庭出身的我们,现在的奋斗意义就是为了下一代,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穷可以是物质上的,但不应该是精神上的,就像我之前想到的,人丑就要多读书,人穷没有那么多资源培养兴趣和增加阅历,但不能不读书,总是应该在思想上富有,才能为自己加分不是么?单凭一腔热血和正直的性格,在竞争这样激烈的社会里,真的是没什么优势的。
《普通弟子不要做学问》这节是我最开始看的,因为我很好奇,他的观点是什么。确实,按照他强调的,学问是一种精神追求,不会有钱和权上的满足,对于普通弟子而言,首先是转变自己的命运,就是获得更多的钱财,带来物质上的改变,然后才有上层建筑,谈论精神和理想。显然学问要的是心无旁骛踏踏实实。普通弟子没有家庭积累,家贫见识少,思路打不开,就是做学问也是平平凡凡,枝枝叶叶的。想想现在的中国高校读博士的,至少我周围看到的确实这样,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有的希望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后当个大学教师,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给后代,像我的这种想法,而有的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好工作,父母提供不了资源,而空读了几年书,没有什么见识,也没什么一技之长了。读书期间又不会去思考时间效率的问题,做的都是最普通的学问,这样的,很常见很常见啊。至少我周围的环境里,读书的大多数都是普通弟子,不普通的,不热爱学术的枯燥,早就带着自身的能力找好工作,然后实现人生规划了云云。"打怪升级是靠装备的",显然,在家庭积累匮乏的学生身上,要做思维上的提前认知才好。"普通弟子读博士,为下一代做积累,一代之内全面上台阶很困难"。显然,在这一节里,我更清晰了自己之前所想。放平心态,脚踏实地,努力专研对我的意义很重大,希望能尽量做出大的改变,至少和父母一代相比,条件要上去。
《家族积累与人生设计》这一节又强调了家族积累对人的后天发展带来的重大差异。好的人生、社交习惯都要靠家庭积累。这不禁让我最近发现的那些学术大牛,家族就是干这个,或者那些明星歌星等,有多少是父母就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证的,包括那些创客么,马云,扎克伯格,盖茨等等。刚刚百度了那些高中就被世界顶尖学府发了一对offer的学霸么(诸康妮,许吉宁),不都是有着开放、富足的家庭保障,才让他们提前解除了更多的资源,培养了他们的性格,奠定了未来发展道路。前一段时间看的《我想看到的世界》,为什么一个韩裔当上了哈佛的终身教授,她的自传里也透露出父母工作稳定带给她的追梦保证,先进见识带给她的卓越思考。这富足的家庭积累,让她获得了更多的优先权,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收获的效率。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她本身的刻苦努力,这就是建立在更高平台上的努力,这样的很可怕,显然,这对于级别低的普通人来说,可能3代也奋斗不出来。
《10台阶论,人生的爬坡历程》他把人生大致分了10个级别,人生奋斗5~7年升一级,一代能升3级就不错了。我想我现在处于第2级,因为我至少现在还可以做着科研,追求一些兴趣爱好。但是显然,我的级别很低,有的人,家庭积累就决定了,她要比我高3个级别,他们可能不需要努力,站在家庭提供的平台上,就已经是一步登天了,就像奶茶妹妹、昆凌那种。而我显然是一辈子都奋斗不出来的。但是,还好,我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平台,知道努力的重要性,想想肩负在我身上的责任,想想下一代期许,我似乎也觉得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前进是自我赋予的意义,没有人逼你这样做,这只是一种选择"。
"要用新的自我期待,编织一套自己的叙事,组织自己的资源,去攀登新的台阶"。

    第三章《社会情感驱动》
寒门想要出贵子,需要不断升级。"动力来自社会地位的比较","动力更有可能是来自崇高目标的激励,是一种人生的崇高美学"。他有放出自己的坚信的观点"在中国读本科,中间出去交换一年,要比完全到美国读本科更好;在美国读完本科或者研究生以后马上回国发展,要比一直呆在美国要好,甚至比先待几年再回国也要好"。这种看法应该很有他的道理。突然这么一说,感觉自己更low的,本身就是寒门,本科还不好,没有核心竞争力,如果再不努力,拿什么有优势呢?最好接触比自己大8~15岁的人,因为十年磨一剑,这样的人比自己年长有经验,但又不是差距特别大,有巨大的代沟,让自己心生畏惧。5~7年后听他们谈论新趋势,他们可能不会采取行动,但是自己可以行动,可以超越。我想,我现在接触的平台刚刚好,导师比自己大13岁,师姐比自己大6岁,也许是自己还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并没有开始创造很大的价值,这个是我需要好好考虑和沟通的。最后要到优秀的人身边去,结识优秀的个人和团体,利用资源,缩短自己奋斗的时间。然后扛住黑暗的闸门,向新生的地方去。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