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自由而有质感的人生_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 迎向自由而有质感的人生
马维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9-01 12:09:35

迎向自由而有质感的人生

    这些天读卢安克的书《与孩子的天性合作》,颇为着迷。慢慢地读,然后不由自主地就沉浸在了那样一种安静的文字气氛里。这样和缓而启发人心智的文字,我还未曾见过。在我的阅读经验里,这真是一段既陌生又温暖的体验。
卢安克,一个怪人,不论在他的母国或是“本国”(在他发表的博客文章里,用这个词指代中国),恐怕都一样。这是一个看起来从想法到行为都有点古怪的人,对物质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渴望,把身边仅有的一点钱送给中国朋友;即使是爱情,也入不了他的“法眼”。同样,他也拒绝配合媒体,不肯按照人们希望塑造的“公众人物”形象来改变自己,哪怕只是一点点。对他而言,也许“形象”这个词,原本就是远离生活本来面貌的虚构。因此事实上,说他“不愿意配合”是不准确的,他不是为了拒绝而拒绝,不是为了摆出某种姿态而拒绝,而是他压根就没觉得这是他所能想象的生活,无论人们试图塑造的形象是“教育界的白求恩”还是别的什么。这让他看起来更像是一名隐士。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又远非是“隐士”这个词所能概括的。在他那看似永远对一切都没脾气的性格背后,隐藏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信念,这是一种几乎没有办法以我们现有的语言去概括的信念,它看起来那么缺乏“核心”,如果一定要有所交待,那么也许可以简单地说,卢安克的信念就是:“应当做好自己的事情”。
什么是他所说的“自己的事情”呢?在官方版本的叙述里,他是一名“在广西农村从事素质教育实验的外国志愿者”。“素质教育”这个词真让人哭笑不得:它铁了心,要把民间自发的教育实验,纳入到官方定义的某条轨道里,让一切可贵的自主的努力瞬间廉价化,成为对这个僵尸般名词的词不达意的、可笑的诠释。这实在是对民间社会付出的努力的辱没。
而卢安克对于教育的实际兴趣在于,参照华德福教育的方法,以对孩子天性之本质的了解为前提,引导孩子成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卢安克说,自由,就是头脑里没有障碍。他又说,创造,就是没有计划的“乱来”,事实上也同样是“头脑里没有障碍”的意思。对自由和创造的这般诠释,恐怕只能得自于这样一个受过彻底自由式教育的头脑。受这样的教育,对此地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因为这或多或少都有点乌托邦的味道。事实上,这样的自由式教育即使在西方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难怪卢安克在德国也常感到孤独。
可是在我、也许还有很多读过此书的人看来,卢安克这样的头脑让人联想到的,除了自由,还有一种有质感的人生。有质感,意味着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一生有着自身清晰的脉络、节奏和弹性,意味着有主见、不盲从,同时,这样的人生也并不坚硬。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良好愿望的人,由于他在“本国”不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就被视作是“非法执教”的“非法志愿者”,如此结果,固然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所致,可放眼周围就会发现,这岂止是他一个人的遭遇,这又岂止是教育自身的伤痛!在这个标榜“理性至上”的世界上,在这个除魅的年代里,几乎一切都奉“标准化”之名而行,对不符合“统一标准”的事物横加排斥,且有变本加厉之嫌。由此,人在现实职业生涯中的工具化就变得不可避免:人必须首先是符合社会框定的统一模式的“人”中的一个(至少外表如此),然后才被允许在有限的私人空间里作为一个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的人而存在。问题在于,一方面,人们在长时间的职业生涯里养成的种种标准化习惯,总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私人生活,由此导致私人生活的程式化,带来空虚感(无意义感);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天性总是趋向于非标准化,在工作中不得不压抑的天性需要得到释放,然而人们太疲倦了,不愿意再用脑子,消费文化盛行也就在所难免。而消费是不需要创造力的,在这种文化里泡久了,人变“懒”了,创造力也就随之枯竭了,甚至连用于创造消费对象的创造力也会枯竭。
回到正题上来,一个孩子的创造力究竟是如何培养的?卢安克的看法是:“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不要试图去控制什么,只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精神发育的特点(这当然需要教育者花费一番功夫去研究),加以引导,就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细细琢磨这种观点,还真是有意思: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对人对事加以直接控制、限制自由的是什么呢?不就是权力嘛。一个教育者试图控制其教育之下的孩子,运用权力限制孩子的自由,而创造力是在自由状态下才可能产生的东西,是梦想的产物,两者完全是南辕北辙的关系。而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将权力奉为圭臬的所在,权力统摄一切,如此,即使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培育出了创造力,又能怎样?往后一定受挫,创造力越高,受挫的几率越大。哪个教育者还敢冒险培养这种人才?岂止太对不起学生,简直就是在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堵!
如此说来,教育的僵化对于孩子创造力的扼杀固然难辞其咎,但对这“鸡生蛋,蛋生鸡”式的问题,全社会都把责任推给教育也实在是不公平的,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教育的异化?仅仅是常被人念叨的“体制问题”吗?恐怕并不那么简单!固然,这个国家的教育,其中心旨意在于培育顺民,可是,即使体制变了,真要让孩子获得自由式教育又谈何容易!
卢安克早就看出来了,在我们这里,和别人不一样,是得不到鼓励的。而什么是自由(注意,不是权利)和创造呢?这两种东西,说白了,也不过就是追求与众不同而已。如果不需要追求与众不同,也就无所谓自由和创造了,因为就个体而论,没有这两样东西,也照样能在物质上活得很滋润。因此说到底,不鼓励自由和创造的根子还是在文化上,对人性置若罔闻的体制不过是加重了这一不幸而已。
回到文章的题目上来,我们需要问问自己:身处这样的体制和文化环境中,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是否就没可能拥有自由而有质感的人生了?
这是一篇围绕有关教育的书而展开的文字,因此还是让我们回到教育上来。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意识到了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在释放自由因子和启发创造力方面都存在上述毛病。正是这些毛病(也许还远不止这些),加上社会思潮和现实的影响,阻碍了我们拥有一种自由而有质感的人生。所以要改变其实也不难,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就可以。如果你是教育者(家长或教师),不要被孩子升学的压力所困扰,要相信随着发展的深入,自由的观念也势必会越来越深入人心,那些富于创造力的孩子,一定会在未来的自由竞争中胜出,即使不是今天就胜出。如果你是受教育者,告诉自己,人能拥有的只有此生,你在这个世界上是唯一的,你的创造因而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所以你要尽情地表现自己,不论以什么形式,充分享受自由的阳光和创造的欢愉。
如果你愿意这样去做,卢安克和他的书,也许能为你提供一点启示和借鉴。

卢安克:《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