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你将成为谁或已经成为了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决定。
一
我们生活中做出的大大小小的决定就这样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在多数情况下我们生活的质量就取决于我们决策的质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但是良好的决策能力更关注于我们做决定时所使用的手段,而不是决策的最终结果。我们无法控制结果,只能控制促成那些结果的过程。
良好决策的基础是理性。理性就要求我们不能够凭借自己的感觉或者经验来做决策。
理性决策有六个步骤:
1识别和确定问题。
2确认决策标准。
3评估标准。
4制定备选方案。
5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
6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最好的状态当然是只要有可能就运用理性的决策过程。而且,如果我们是面对非常重大的会改变命运的事件时,为了理性决策去花费一些时间和心思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理性决策的流程非常清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出真正的理性决策。首先,我们很难确定我们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先决策要求决策者全面理解问题的所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问题一般都很复杂,而且问题出现的起因和结果都不明朗,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错误的问题上,或者混淆了问题的表象和本质。次之,评估标准以及备选方案也很难确定。我们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看的见的和明显的食物上,而且我们的偏见和个人喜好也会限制我们归纳出完整的评估标准及备选方案,更不用说客观的,对于标准及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和评估了。
此外系统性的倾向、偏见和误差也会伺机潜入我们的决策过程。为了减少付出,避免权衡一些困难的因素,我们极大的依赖经验、冲动、直觉以及更方便的抽签。①我们经常不提前计划。我们的反应会激起一时的冲动。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无法保持一致,并会偏离追寻目标的直接路径。②我们中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过于自信,这会导致我们很少分析自己的可选项,以及对自己做出最佳决策的能力过于乐观。③太依赖与以往的经验。经验在教给我们很多东西的同时也在限制我们的思维。④我们普遍吸取教训的能力很差。我们的记忆更倾向于让我们重新演绎过去来维持和增强自己的自尊,而不是尊重过去的事实,这让我们经常忽视问题。
幸运的是,并不是必须要做出最佳决策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大多数时候我们只需要找到令我们满意的选项就行了,而不需要找到最佳的选项。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的或者说最优的选择经常很明显,很多时候多种决策也都会造成最优或者接近最优的结果,更何况我们很多人其实对差不多好的结果就很满意。不幸的是满意的选项并不一定是好的选项,如果在做决策的过程中,我们走了捷径,或者说我们过于容易满足,我们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
为了更好地做出决策,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个性特征有所了解。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它给出了一系列的测试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有关决策的一些个性特征,包括我们的决策风格,是否乐于冒险,是否有意愿提高自己的决策技巧,遇到问题时你是偏向于拖延还是常冲动的做出决定,你是否能控制你的情绪,是否过于自信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个性特征,仅仅是表明一种倾向,他本身并不具有好或者坏的性质。性格虽然会影响决策,但是在不同的情形下,个性特征有时会决策起到阻碍作用,有时却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不同的情形因素会加强或者减弱我们的某种个性特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倾向,并且不要否认。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才有可能控制、削弱个性倾向中的负面影响。
三
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罗列了一系列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不利于做出理性决策的倾向和错误。
一、过度自信
当我们面临一些事情性问题,并要求判断答案正确的概率之时,我们可能会趋于乐观。人们对自己和自己的表现保持着不切实际的积极看法。他们高估自己的知识储备,低估风险,高估自己控制事态的能力。
这种过度自信的倾向,①最有可能出现在信心膨胀以及判断无法精确的时候。②智力水平越低和人际关系越差的人越有可能高估自己的表现和能力。③当考虑超出我们专业能力范围的事情时,我们很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
可能导致过度自信的因素有:①优越感。相对于别人,我们对于自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看待未来也不实际。②我们天真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随机事件。③我们能力有限,不能想到事情发展的所有可能路径。④我们倾向于寻找信息来巩固自己对已经相信的事物的信任。我们在寻找解决方案之初都会有一个最初的偏好,我们会寻找各种信息来支撑这个偏好,而不去寻找其他对立的信息。⑤我们不善于客观的评估过去的决定。我们通过记住成功,忘记失败,有选择地评估自己过去的决定。
如何避免过度自信:①要承认自己可能会过度自信并且努力寻找可能出现的过度自信的征兆。②努力寻找对立的证据,预测可能出会出错的原因。如果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程序,可以让其他人为为自己提供一些相反的观点来帮助你了解你的立场中可能出现的缺陷。③要根据在某件事情的专业程度来调整自信度,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做。
二、拖延
拖延症是一种推迟做事情的倾向。
研究表明,脆弱的自尊、害怕犯错、过于追求完美、渴望获得控制权、缺乏动力、组织能力差以及经常觉得时间宽裕都有可能导致拖延症。不过有很多研究表明,拖延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矛盾心理。在做决定时,由于每个方案都存在优缺点,人们经常会出现矛盾,让做决定变得困难。但是发生这些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基于观念而非事实,也就是我们认为我们的方案差不多。并且因此倾向于避免做出决定,继续收集更多的信息。除了矛盾心理,事情本身也有可能是拖延症的来源。我们经常会避开令自己不快的决定和任务,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一些不吸引人的事情,虽然长期来看对自己有益,但马上做所导致的痛苦让我们害怕。
对策:对一些小的决定,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不用着急,只是一个决定而已”。要明白这类型的决定,即使做错了,代价也不是特别高。在做重大决定时,可以尝试为自己设置一些限制。如果你这个最后期限,然后向其他人公开,效果就会更好。此外,我们还可以创建自动的“行动”策略和预先的承诺。
三、即时满足偏差
满足即时需要和拖延症都是自我控制的问题。作为人类,我们趋向于享受即时的快乐,避免即时的代价。如果感觉很好,我们就想立即享受;如果感觉到痛苦,我们就想延迟它不管我们性格倾向如何,现在各种各样可以让我们先享受后付出的活动必然会鼓励我们活在当下。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需要眼光长远的决定,而且这些决定一般都很重要。我们缺乏耐心以及长远目光的一个原因就是:未来的好处离我们越远,我们就越不珍惜她。
如果你想抵挡立即享乐带来的诱惑,可以做以下几件事。第一,设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并经常检查这个目标,这样可以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长期的目标上来,并觉得做出一个在未来才能享受到好处的决定不再那么痛苦。第二,不仅要注意报酬,也要注意代价。对于重要的决定,一定要仔细考虑未来会产生的代价。第三,看看周围那些以前不考虑未来而现在受苦的人,引以为戒。
四、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重视的倾向。我们的大脑会给一开始得到的信息过多的关注,最初获得的印象、观点、价格和估值之后的相比,分量会更重。锚定效应是广告商、政治家、房地产中介、律师等游说人士广泛运用的技巧。我们买车、买卖房子、订立婚前协定或者协商薪水,都是一个谈判的过程。一旦谈判开始,锚定效应也就开始了。
在没有客观因素,可以对比的情况下锚定效应的影响最大。购买珠宝和艺术品,尤其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因为很多人难以评估它们真正值多少钱,我们经常会被卖家开始说的价格牵着鼻子走。在模棱两可的环境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一些琐碎的因素,因为它们会对我们产生锚定效应,使我们一直围着这个最初的位置打转。
减少受锚定效应影响的办法:首先,一定要了解锚定效应。记住我们容易受第一印象的迪,因此当我们接收最初的信息时,一定要保持警惕。同样,当你面对最好的和最坏的情形时,也一定要谨慎,这是因为极端的锚定价格会产生更强大的效力。最后,用锚定效应的知识来提高你的谈判技巧。如果你是卖家,不要过分注重最初的价格。如果你是卖家,试着通过制定最初的价格来获取主动权,让谈判围绕着整个最初的数字进行。
五、选择性知觉偏差
当情况模棱两可的时候,认知更多地会受到个人的主观因素,而不是事情本身的影响。态度、兴趣、经历、背景等都会影响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甚至年龄、性别、种族、童年的经历、职业、家庭状况等都会影响到认知。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世界很多情况太过于模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认知基础,通过这个认知基础我们看待和诠释这个模糊的世界,因此,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基于带有偏见的认知,我们选择性地认知和诠释事件,并把这种诠释称之为现实。选择性知觉通过影响我们注意到的信息、发现的问题和开发出来的方案来影响决策程序。
我们无法消除选择性知觉,我们所有人的所有认知都带有偏见,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减少选择性知觉的影响。首先,你要承认这一事实——你的所有认知都带有偏见。其次,你要了解自己的选择性知觉偏差是什么,当你看待事物的时候,你会把什么样的期望带进来,导致自己无法做到客观。最后,尝试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问自己如果别人有不同的期望,他们看待事物是否会有所不同。
六、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是选择性认识的具体表现之一。我们倾向于去那些可能会说一些我们想听的话的地方寻找信息,而屏蔽挑战现有观点的证据,也倾向于仅凭表象就接受那些与我们观点一致的信息。
证实偏差的一种解释是一致性,我们以此来保证决策的连贯一致。另一种解释是证实性证据告诉我们自己走的路是对的,而非证实性证据则暗示我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也会更加投入。第三种解释是正式性证据可以减少冲突和复杂性,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简单化。
不幸的是,证实偏差很难克服,即使是最简单的对策——积极寻找矛盾的或非证实性的信息——也很难做到。我们能够做出的尝试是,有目的地去寻找非证实性信息,尽量保持怀疑的态度知道它变成一种习惯,还要训练自己经常挑战自己最钟爱的观念,要思考为什么你的观点可能是错的,然后积极地搜寻可能存在的证据来证明它们确实不对。
七、框定偏差
杯子是半满还是半空?
框定偏差是我们认知事物时创建的一种心理结构。它决定了在一个情形中哪些方面会被考虑,而哪些方面会被排除在外。因此,框定会限制我们看到的事物,并设立不准确的参考点。把注意力集中在特点环境下的特定方面并强调它们的同时,我们对另一些方面不予重视甚至忽视。我们会基于自己的经验、素养和文化等因素来框定问题,因而无法客观地看待事物。
建议是,首先要注意你经常使用的框定。你的框定强化了什么?弱化了什么?第二,确保你的框定能够合适地看待问题。注意不要将一种框定用在所有问题上。第三,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重新框定问题,看看这样是否会改变你的主意。最后,通过证伪的方法不停地挑战你的框定,想想为什么它可能是错误的。
八、易得性偏差
易得性偏差让我们趋向于记住那些最容易从记忆中提取的事件——这些事件多是最近发生的、较为生动的事情。因此我们客观地回忆事件的能力大打折扣,并使我们的判断和概率估计受到影响。
理解这一偏差的关键是认识到自己是经验的产物。你的所见所闻、经历的事件塑造了你对风险和概率的认识。因为你的经历存在偏差,因此你对风险和概率的感知不一定准确。所以在现实中,我们会避免一些实际上并不那么大的风险,而忽视那些不应被忽视的风险。
易得性偏差很难克服。不过,也有几点建议。首先,不要过分依赖你的记忆,对于一些重大的决定,要多进行客观研究,以大量数据来代替记忆。第二,要质疑你的信息,问问自己是否过分收到一些已经存在的、最近的或者生动的信息的影响。第三,扩展你的经历见识,阅历越丰富,你对风险和概率的感知也就可能越精确。
九、代表性偏差
别人的成功可以复制吗?不,别人的成功只能用来借鉴,而不能复制。因为任何人的成功都只是概率事件。
概率事件不会自动调整。以前发生的事情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影响,然而很多人却认为概率会平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就是代表性偏差——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某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或可能性,而不顾其他潜在的可能性的证据。
代表性偏差首先忽视的是“趋均数回归”这一规律,没有想到回归均值在很多情况下必定会发生,又或者即使承认它,却总是善于找出其他的有创意的解释,比如“运气”。代表性偏差更经常忽视的是样本量。小样本会出现有偏差的结果。如果你基于一个小样本进行决策,那么一定要持谨慎的态度。
建议:首先,在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要谨慎。其次,牢记趋均数回归。极端的表现之后往往会出现趋于平衡的结果。最后,要知道小样本会扭曲结果,尽量避免基于小样本进行决策。
十、发现隐藏的模式
世界始终包含非常多的偶然事件,而我们习惯于给这些偶然事件赋予意义、给出解释,认为这些偶然事件背后隐藏着某种模式。当我们试图给偶然事件添加意义的时候,决策程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当所有理性的解释都无法说得通时,我们就会认为是命运和运气使然。这样,决策程序受到的损害程度就更严重了。由随机事件催生的最严重的扭曲是我们把假想出来的模式转化成迷信。
理性的做法是承认有些事情在我们的控制之外。当事情发生时,问问自己这是可以用模式解释的事情还是纯粹的巧合,不要可以给巧合赋予任何意义。坦诚面对自己的迷信,识别它们并对它们发起挑战:它是否限制我进行改变?它会给我带来任何不正常的后果吗?
十一、熟悉度偏见
熟悉度偏见是指当我们做决定时,如果遇到的情况与以前出现过的情况类似时,我们倾向于把之前做过的决定照搬过来。
熟悉度偏见是易得性偏差的的延展。易得性偏差与我们记忆深处最近和最生动的回忆重现有关,熟悉度偏见与回忆所带来的放松有关。大脑处于紧张或者超载状态时,我们会寻找捷径,熟悉的模式就是这样的捷径。
受熟悉度偏见的影响,一般的投资者倾向于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一个公司的员工也倾向于持有自己公司的股票,消费者习惯于购买之前购买过的品牌,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医疗决定。
在投资或者决策的时候如果选择了熟悉的事物,我们会低估风险,无法以多样化来抵消风险(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熟悉度偏见,你需要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带,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事物。不断审查自己的投资,确保它们满足你的多元化目标。
十二 理解沉没成本
你会已经很撑了但是仍然坚持吃完所有的饭菜吗,只因为你已经付过了钱?你会因为已经买了票而坚持看完一场你不喜欢的电影吗?
忽略沉没成本会让我们看起来优柔寡断、不一致而且过于浪费。我们要挽回面子,不想承认先前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想表现出一致性和连续性,为了给别人展现出自己好的一面,我们往往选择坚持到底,哪怕是对于错误。
但我们更要明白,今天做的决定只影响未来,而不是过去。所以做决定时,不要注重过去的亏损和成本。也就是说要忽略沉没成本。其次,要勇于承认错误。再者,要明白,你并不需要总是保持一致。否则,你会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而承受更多的损失。
十三 有限搜索错误
我们大多数人在回应复杂问题时,都会把问题简化到一个容易被理解的程度。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无法消化和理解优化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我们没有理性决策过程中所需要的充足的时间、知识和其他资源。这个过程被称为有限理性。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会构建一个简化的模型,提取问题的本质特征,忽略问题的其他特性。
在完全理性的决策中,所有的选择都会被考虑。但在有限理性的决策中,满足要求(它与我的基本原则或价值观相符吗?它与我的目标相符吗?它与我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相符吗?)的选择将是决策者第一个遇到的可以接受的方案,与现状最为接近又满足决策标准的解决方案最有可能被选中。这只是一个满足要求的选择,而不大可能是最佳选择。
我们都容易出现优先搜索的错误。要减少它的影响,可以从保持开放的心态开始,不要过早地判断解决方案,同时花点时间扩大你的选择范围,要有点创新意识,除了显而易见的方案,看看超出常规、奇怪陌生、标新立异的和以前未曾尝试过的方案。
十四 情感卷入错误
理性的决策过程应该是没有情感卷入的,但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情绪不仅影响了决策的进程,还影响了决策的结果。尤其是负面情绪,会限制我们的注意力、加快决策进程并导致冲突行为。这最终会导致做出决定后的遗憾。情绪卷入还会使我们为了短期而牺牲长期,我们根据当时的心情做出了一个考虑不周的决定,然后发现它创建了一个持久的模式,成为所谓的情感级联。当情绪使我们偏离了长期目标的时候,以及在压力下或是过于激动的时候,理性最有可能被削弱。
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是认识到情绪会影响决定。第二,做重大决定时,如果压力过大或过于激动,就要推迟作出决定的时间。第三,如果你不能推迟决定,那么像没有情感卷入的亲朋一起讨论这个决定。第四,花点时间扩大你的选择范围。第五,要一直专注于你的长期目标。
十五 自利性偏差
我们很容易把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功于外部因素,如坏运气或概率事件。但是,但我们评判他人的决定时,我们往往会低估外部因素或外部原因,高估内部因素或个人因素。自利性偏差是一种我们应该警惕的错误归因倾向——认为他人应该对自己的缺点完全负责,而对自己更宽容。我们不会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决策结果,也不擅长评估决策结果的成因,因为,我们要经常吸取以往的经验的教训。
掌控自利性偏差有以下措施:首先,要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倾向,注意不要过于自大地认为从过去的成功就能推断出未来的成功,或者是在自己遇到挫折时责怪别人。第二,练习挑战自己固有的倾向。在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问问自己:是什么偶然因素助成的?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问问自己:我自己做了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十六 适应性偏差
我们会受到适应性偏差的影响——这意味着对于新事物无论多么热衷或兴奋,我们的新鲜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退。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幸福感趋于回归到正常状态。愉快的和不愉快经历的影响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然后回归到原来的基准水平。“胜利的快感”是短暂的,“失败的痛苦感”同样如此。只是我们觉着它们持续很久而已。也正是这种错误的预测,影响到我们的决策。
合理利用适应性偏差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地从决定中汲取乐趣。当然,前提仍然是要正确地认识到新鲜感总会消退。首先,你可以通过专注于新鲜的和暂时的乐趣来增加你的幸福感。第二,慢慢享受让你愉快的活动。三是加快完成不愉快的任务或活动。最后,中断一个愉快的经历能令你更快乐。
十七 后视偏差
后视偏差让我们在得知事件的结果后,错误地认为我们在事前本可以准确地预测事件的结果。当事情发生,我们有了对结果的准确反馈后,似乎很善于总结性地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后视偏差会削弱我们向过去学习的能力。但不同于其他的错误和偏见的是,即使我们认识到它,我们也难以显著地减少它的影响。减少后视偏差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自己考虑某一特定事件产生不同结果的其他原因。如果你只看到事件为什么会出现目前结果的话,往往会高估这一结果的必然性,并大大破坏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四、高效决策的12条建议
1.没有目标就没有有效决策
理性意味着一致性,一致则需要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我们往往会变得目光短浅,重视那些有相对确定结果的方案,而低估那些有长期后果的方案。没有目标,也就无法做到事先计划,而无法事先计划是有效决策的最大绊脚石。
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那么作出合理的决策即便不是不可能,也会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你需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偏好。你可以从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项开始。什么是重要的?考虑的时候要避免受到社会压力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尝试做自己,看看什么让你快乐。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项之后,你就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在确定目标时,越清晰、越具体,你就越容易评估正在做的决定是否能让你实现这些目标,同样,剔除那些让你远离这些目标的选项也会更容易。最后,定期检查你的选择与目标是否一致。
2.有时,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选择
拖延是一个推迟做事的普遍倾向。而什么都不做(指想要做一些事情,但行动是相反的——刻意拖延)是一个积极的、有计划的努力,以避免发生改变。选择维持现状可以是一个有效的行动。
在你情绪高涨时、危急时刻、缺乏信息或者受到压力时,什么都不做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3.选择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维持现状就是一个决定。历史上充满了很多失败的决定,这些决定失败的根源就是消极无为。尽管通过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或许可以事情变得更好,但我们更愿意坚持原来的道路。
如何应对不做决定呢?第一步是要意识到这一点。你不能通过无视它们来避免做出决定,维持现状和改变一样是要付出成本的。此外,你还需要直接挑战现状。你必须做出积极的决定,找出现状的不足。研究表明,在短期内人们可能会后悔做决定,但从长远来看,不做决定的遗憾更多。最后,考虑无所作为的代价。
4.当下的决定将严重限制未来的决定
理性的过程是分离的、封闭的,它假定每个孤立事件的决定都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明确的结局,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现实世界中的决定是环环相扣的、互相连接的。几乎你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受到它之前决定的限制,并制约你今后的决定。
要想长期保持理性,需要在“上下文”中考虑你的决定。你可以通过向前看来改善你的决策,以确保当前的决策符合你的目标。向前看,看看今天行动的未来后果,这样做,你会降低忽略或限制未来机会的可能性。因为今天的决定将影响和制约未来的决策,你徐亚哦评估今天的决定是否适合你的未来。你要确保正在做的事情与你一个月后的目标、一年后的目标、十年后的目标,甚至更远的目标相一致。
5.关键的决定就那么几个
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优化每一个决定。如果不区分关键决定和其他决定的话,反而会忽视真正重要的决定。你需要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决定中去。
一个决定对未来的影响越大,它的重要性就越大。不同年龄段的重要决定也不一样。你需要为自己确定哪些决定是重要决定。
6.搜集信息要适可而止
在做复杂决定时,我们往往会寻找更多的信息,因为我们总是认为信息越多就是越好。但是,信息的数量并不等同于信息的质量。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很多并不会给你提供决定所需要的、有用的和可靠的价值。不断寻找更多的信息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延迟。高效的决策者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
要专注于你的目标,并接受你几乎永远不可能得到所有信息的事实,花点时间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有些更重要。当继续努力不再可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选项时,做出你的最终决定。
7.给自己的选项,不要超过6个
我们期望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但因为我们吸收和记住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面对过多选择的时候,我们容易陷入“选择的悖论”。事实上,有一些选择是好的,但不代表更多选择就会更好。事实上,选择越多,出现遗憾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我们做决定时,可以通过限制选项的数量来增加幸福感,也可以考虑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做一个差不多就行的人。无论在选择还是期望方面,少就是多。
8.纠结于过去的决定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当你知道当初另外一种决定的后果时,你就可能经历后悔。重温以往决定可以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但这样做也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一个决定做出后,就形成了沉没成本。它会使我们在作出未来决策时犹豫不决。沉迷于过去的决定常常与惰性和拖延症有关,就因为我们害怕犯错误,害怕在未来后悔。
后悔来自于自己已选方案与未选方案之间的比较,如果你不知道决定的结果如何,你就很难体验到后悔。决策越困难,你越有可能会出现后悔情绪。如果你很快就知道决定的结果,你很可能会感到后悔。一个决定越是不可逆,如果后果不理想,俺么你对这个决定的后悔程度就越高。
但不是所有的决定都需要后续跟进。生活中的很多决策都会自动给你反馈,没必要给自己找更多的反馈。你反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重要的决策中去,特别是那些存在好几个相似备选方案的决定。最后,在不可逆的决定上多花点时间。
9.成功人士懂得冒险
低风险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决策。低风险的承担者不是在积极地管理自己的生活,而是被动地坐在场边,让生活发生在他们身上。如果不放弃一些稳定的东西,承担风险,就很难取得巨大的成功。
冒险之前也需要进行深思熟虑,认真考虑成功的概率。成功概率很小的选择方案,即使回报特别封侯,也是在赌博。但是你不应该仅仅因为存在失败的可能,就错过那些会带你走向成功的机会。你应该去拥抱变化,变化并不总是一种威胁,它通常是一个机会——一个有风险的机会。你要了解你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你风险偏好水平相适应的粉干。你要承担的是计算过的风险,不是赌博,要仔细考虑决策潜在的好处与坏处。
10.是人就会犯错
你冒的风险越大,你犯错误的概率就越大。把错误当成失败还是当成可以借鉴的新信息都取决于你。强化理论告诉我们,屡遭失败会削弱我们再次尝试的动力。我们都有一种倾向,喜欢重复和强化那些能够成功或者有进步的活动,避免成功无望的活动。如果你做出的决定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那么这些挫折会让你在未来难以作出那些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决定。阻碍我们接受错误的另一个因素是对完美的渴望。完美主义情节严重的人恐惧失败,害怕犯错误,担心失去控制,他们也更容易收到拖延症的困扰。
你应该承认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充斥着不确定性,你需要做的是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犯错误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你不重蹈覆辙。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寻求小成功。经历过一次重大的挫折后,你可以做出一些能够实现小成功或小改进的决定,这样做可以恢复自信。
11.经验也可能是负担
经验是对专业技能积累的多次反馈。经验具有三重限制:反馈存在延迟,人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另一种决定的结局会是什么,情况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仅仅因为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经验)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它为什么会发生(学习),以及是否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经验最大的影响就是它会让你作出常规决定。但是如果经验导致了傲慢、过于自信、不准确的看法或者限制了创造力,它就会降低决策的质量。经验还会导致不准确的认知。如果你的经验是带有偏见、存在某种倾向性的,那么你的看法就很有可能是不住气馁的。最后,经验会限制创造力。当新的决策需要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时,经验会限制你的发散性思维。
经验可以是一种资产,也可以是一种负担。它可以导致傲慢和自负。取得过成功的人需要警惕,不要过于自信,尤其是在处理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时。在新的清醒下处理问题,依赖经验需要谨慎。找到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需要你超越常规性的思维。但是,当你应对常规问题时,你应该放心地依赖经验。
12.你所属的文化决定了你的决策风格
我们都是自己所处文化的产物。在任何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决策风格和实践反映了和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因此,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其他国家的人跟你一样做决定,同样也不要因为他们的决策方式与你不同就认为他们低级。在良好的决策不是通过理性来做出的地方,你就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调整做法。
五、总结——核心内容
你能够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
一切都始于目标
只要有可能就使用理性过程
不做决定也会有成本
了解你的性格倾向
寻找与你的信念相悖的信息
考虑一下没有偏见的局外人会如何看待
不要赋予随机事件任何意义
犯错误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