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喜欢说,我就认识一位老板,只要他听完培训,就会找人讲,说是通过讲能让自己记住,也是,无法给别人讲清楚,说明自己就没有真正理解。有的人喜欢思考,但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做到收放自如,不失准确,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确是一种能力。
我曾经在政府办公室工作过,知道写材料这件事是“好汉子不干,赖汉子干不了”。可是中国特色就是这样,只要有好处或潜在好处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赖汉子,于是你就会听到有人说某人“坐在那里半天也没写出几个字,烟到抽了不少”。这种情况指的是脑子里没有东西,因此也就无从下笔。
但是,面对电脑或白纸,你想了很多,却写不出那怕一段文字,领导或老板安排的任务交不了差,怎么办?
或者你的情绪很糟,无从发泄,积压在心底,时间一长就会引发其他的事情,怎么办?
又或者你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文字,结果发现自己的思绪繁杂,理不出个头绪,怎么办?
《零秒思考》的作者赤羽雄二结合自己在麦肯锡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将零散的思想落实到文字的办法,那就是在1分钟之内在一张A4纸上写下自己当时灵光乍现的思维碎片,每天坚持写10张,再归档并整理。所谓零秒思考就是强调思考的“质”与“速”,瞬间认清现状,瞬间整理问题,瞬间考虑出解决办法,瞬间决定如何行动。具体到用A4纸记录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在写的时候不要考虑前后顺序,不要拘泥于形式,不要考虑语法,也不用顾及事后如何处理,只要把脑海中浮现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就可以了,因为稍一耽误,你可能就忘记自己想的是什么了。它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想都不要想,直接而又如实地写下来”,这与“零距离”表示关系近是一样的道理,只是一种形容。
沉思默想和滔滔不绝都会让你徒劳无功。“零秒思考”好比是电脑运行时随时做备份一样,A4纸就成了你大脑的外部存储器。通过将自己的思想文字化,可视化,避免自己的思考在原地兜圈子,而且,整理了自己的思绪,看清楚让自己劳神费心的事情是什么,烦恼也会大大减少。它解决了平时信息收集,并加以整理的问题。平时掌不掌握必要的信息?信息不足时何处、用何方法获取?零秒思考就是方法之一。
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可能各人的方法千差万别,但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大都十分注重做笔记。比如东汉时期的王充,他曾在住房到处安放刀和笔,每有感触,可信手把它写到竹签上,几年后,他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巨著《论衡》。宋代诗人梅尧臣和唐朝诗人李贺外出时都会带上一个小布袋,每当读到佳句妙语,每当触景生情或想到好的句子,就写在纸片上,放入小布袋。之后取出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或把零散的诗句加工成完整的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书斋里摆满各式各样的陶罐。每个陶罐都有贴标签,里面装有他平时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每隔一段时间就倒出来,把它们整理成篇。据说《白氏六帖》就是这样完成的。清代的龚自珍用一个竹簏来储存自己的诗作,旅途中,他每有诗作,便写在纸上投入竹簏中。旅行结束后,他打开竹簏,整理诗作,共315首,这就是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已亥杂诗》。《繁星·春水》是诗人冰心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整理成了两本小诗集。
我喜欢在读书的时候将触动我的一些句子、词语圈圈划划,喜欢直接将我的想法写在页的空白处,而不管我当时想到的是什么,只管写就是,甚至还能边读边把自己读后感的框架结构整理出来。其时它跟在A4纸上做记录是类似的。
作者也承认,他的这个方法很少有人做到,大多数人基本坚持不了一个星期。这就是所谓的彼之蜜糖,吾之毒药。但是不是这种方法没有推介的价值呢?绝对不是。首先,它是经过作者本人亲自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其次,尽管各人情况不同,但对待这种方法的态度应该如此:先接受,试着做,坚持一段时间,调整和改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固定下来,坚持不懈,而不是从开始就抗拒。假设本书的读者有5000人,但如果有10人能够把它变成自己的方法,那就是成就斐然。不管从哪一方面看,毕竟成功者是少数。
我喜欢查阅英汉词典时在自己查过的单词或例句下面划线。时间一长,词典几乎没有哪一页没有划过,除了方便自己再次查阅时易于定位外,看到自己的“足迹”日益增加,这难道不也能增强自己的信心吗?而这个方法是我在大学听一位师姐介绍自己学习经验时知道的,当时听众3个班差不多160人吧,或许就我一人坚持使用这种方法也未可知,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同学几乎没有以英语为生的,他们还有什么必要画词典呢,估计词典早已束之高阁,或不知所终了吧。
另外,零秒思考主要解决的是从思想到文字的转换,或许不会给你带来其他的收益,当然,如果你利用零秒思考整理你如何改进管理、如何申请贷款或如何改进绩效,那自当别论。我认识一位老板,她采用的是在笔记本上写总结的方式,每周日她会把本周的工作总结一遍,写得很详细,也坚持了很长时间,她不但自己每天写工作日志,而且要求员工也要写,并制定奖惩制度,已经坚持到员工厌恶的程度。但是这并不能给她带来现金流,企业自然无法运转,最后,中标某政府的工程,借钱赌了一把,却要不回来钱,结局就是因为欠债而锒铛入狱。这就属于不抓主要矛盾的恶果,企业最需要的是拓展销售和设法融资,而她却在变态地坚持写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