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需求宝宝的“罪与罚”_西尔斯橙色亲子课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西尔斯橙色亲子课 > 高需求宝宝的“罪与罚”
斗樱 西尔斯橙色亲子课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5-12 18:05:27

高需求宝宝的“罪与罚”

“这不是我们想象中有孩子的生活,我不得不把轻轻摇晃宝宝入睡的妈妈形象抛之脑后。那些奶粉广告上的宝宝不是丽莎,那些妈妈也不是我。”(P.118)……他们感情强烈,他们精力充沛,他们以小时为单位重复着睡、醒、吃,而我们渴求一个晚上六个小时的无骚扰睡眠而不可得,没错,这就是被美称为“高需求宝宝”的特型婴幼儿,和更多的普型婴幼儿相比,他们根本就是跟嗑药一样的亢奋的折腾你到发疯!

或许你会质疑,这样的孩子我们还生来干嘛?但那或许只是因为我们无法在他们出生前就分辨出他们,哦,错了,应该是我们无法在孩子没大到流产会严重损害母体前发现他们,而在他们出生后我们又没有办法能够再把他们再塞回去。事实上,我很怀疑这样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生,只是因为为了彰显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就像我们时常能够在街头看到的各种所谓的“先锋派艺术”的人造物一样,与其说是为了“爱与美”才被带到这个世上来的,倒真不如说是为了“罪与罚”还更能令人相信一些〒▽〒

超级敏感,分离焦虑,所谓的高需求宝宝,就是可以更加精力充沛的折腾你。作者自家就有过这么一个很难搞的“高需求宝宝”,后来此女成长为了“高成本少女”。作为她后面那一连串难搞的弟妹们的肇始,她的存在不仅为自己父母的写作提供了绝佳素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纽带连接起了作者夫妻和他们此前从不知道的少数群体,没错,更多的拥有此类宝宝的家庭。

总的来说,他们干的不坏,既然表达自我的能力对成年后的孩子也大有裨益,于是,“我们相信海登知道自己要什么,幸运的是,她会坚持不懈,直到我们明白她的要求。”(P.006)特殊人群需要特殊对待,“正因为这些孩子非常敏感,他们的洞察力很强,能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并拥有能够通过预知自己的行为来思考的能力。”(P.035)

但实际上,无论是对普型婴儿还是对特型婴儿来说,亲密的抚育和正常的抚育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手段不同,目的不同,所获得的结果也不会相同。“在生命早期得到了满足的需求,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而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则永远不会消失。”(P.040)如果你不相信这点的话,不妨上网去搜索一下“皮肤饥渴症”的这个概念,一般来说会有这个问题的,大都是幼年缺乏关爱的那种。

总之,这是一本讲述怎样更好的进行亲密育儿的书,主要是针对婴幼儿的,更确切一点说是针对婴儿的。个人感觉这本书真的非常有用,不仅是针对有高需求宝宝的家庭,哪怕是新手家庭也会因此而获益匪浅!

全书分三部分,开篇讲婴孩,之后讲幼崽,最后一部分是各种高需求宝宝的真人案例。第一部分至少是第二部分的三倍还多,而第三部分可能都不到第二部分的一半厚。作者先是讲述了一些自己的故事和育儿经历,然后是婴儿期该怎样应对和分辨这样的宝宝,重点在于怎样安抚情绪激烈爆发的宝宝(哄孩子)。在读完这本书后,无论你家所有的究竟普型宝宝还是特型宝宝,相信从哄孩子、喂奶和夜间喂奶这些方面,都会对父母们大有帮助。

自打“人造的配方奶粉取代了母乳,严格的计划代替了灵活的喂奶模式,婴儿哭泣也成为需要被压制的讨厌之事,而不是需要倾听和反馈的信号。‘宝宝哭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成为一个问题,而这原本是个妈妈不应该问,别人也不应该试着回答的问题。”(P.050)虽然书中像前面那样浪漫主义过了头的描写不少,但是剔除掉这些煽情过度的文字之外,还是有许多值得一看的东西的。比如我就很赞同这句,“但你要知道,这些一开始以成人为中心的想法,能够引发一连串的事情,而且通常只会让事情更糟。”(P.146)

尤其是在阐述父母(主要是母亲)应该要如何管理自己育儿过程中的情绪和感受的部分,“怀疑、忧虑、挫败感……这些情绪在高需求宝宝的父母身上很常见。通过理解也谅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你就能够更好地管理自身的情绪,同时更好地管理你的孩子。对你来说,学会如何管理这些感受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会让你在生活中的其他领域受益。”(P.104)有理有据,剖析入理,感觉完全写到人的心里去了。必须点赞!

诚然,小婴儿的哭声作为一种交流手段,是应该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的,但随其分贝的大小不同,要升级到了噪音的程度也真是够讨嫌的了~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又不是住在独栋的小别墅里,不说是直面这种噪音的人了,就算是对同一居民楼里的邻居只怕也不好交代啊。

不过也完全用不着自我感觉良好的觉得自家那个闹腾的宝宝就肯定是个高需求宝宝(难缠宝宝)或疝气痛宝宝(疼痛宝宝)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如果真拿你家的这个和那前两者相比,你甚至会庆幸自己真是生了个小天使呢~(≧▽≦)/~毕竟,之所以你会感觉自己的孩子如此难带,往往只是因为你之前从来没亲手带过孩子而已。

不管怎么说,可别错把教育和控制弄混淆了!“许多新晋父母相信,他们必须控制住自己的孩子,还有些父母则是被操纵着长大的,因此发誓不做任何压制孩子个性的事情。这两种极端的养育方法都对孩子有害。”(P.035)“海登促使我们重新评估了作为父母的工作。我们一直以为成功的父母要时刻让事情在掌握之中,但我们意识到这种想法其实是在自我欺骗,它把父母和孩子之间假设为一种敌对关系:孩子想‘反过来控制你’,所以你最好先下手为强。海登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角色不是控制她,而是引导她,帮助她学会控制自己。”(P.006)

但十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科技日新月异的在发展,可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教育观,直到现在都步入二十一世纪了仍大有市场在。“因此,我们是那个时期流行的育儿观——不要溺爱——的牺牲品。我们初为人父母时相信,必须控制我们的孩子,否则他们就会控制我们,我们总是担心自己是否失去了控制权。”(P.005)

连作者夫妇本人也是直到他们的第四个孩子(海登)出生后才开始反思这点的,“我们慢慢认识到,孩子不应该控制父母,父母也不应该控制孩子。然而,父母的确必须控制局面,没有任何限制的家庭生活会是灾难。我们需要为海登负责,给她制定‘规则’,然后控制她的环境,好让她轻松地遵守这些规则。”(P.015)

“很多初为父母者相信,好的父母总是能控制形式,主要是能控制孩子,而不是让孩子主导。这种操控观念和怕宠坏孩子的恐惧心理很有破坏性。”(P.118)但不管怎样说,“让孩子哭个够”都不会是对待小婴儿的正确方法,残酷点的想,哪怕你已然精疲力竭了,但除非你真的是连一根小指头都动不了了,否则你还是得在他的哭生中乖乖的爬起来,一晚上喂他十二次┭┮﹏┭┮没错,谁让你生了他呢!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