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想看这本书是因为我班上的那十三个孩子。
他们易怒、狂躁、多动、情绪失控。一直以来,我都在不停的尝试新的方法想要来正确的帮助他们,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看过《西尔斯橙色亲子课》这本书后,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高需求宝宝”和“亲密育儿法”这两个名词。在高需求宝宝的身上我也看到了和我们班孩子相似的很多问题,比如感情强烈(哭的很大很刺耳,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脾气很大),超级好动(根本停不下来)、超级敏感(轻易会被刺激到)、以及对他人的疏远(把身体的接触看成是打扰或威胁),或许我也可以把我们班这些特殊的孩子们称为“高需求宝宝们”。
是的,高需求宝宝们,他们的智商并不高,最聪明的也就只能达到幼儿园水平的高度,差点的一二岁的智商甚至有的还达不到,所以把他们称为宝宝也不足为过,和我们书中的高需求宝宝一样他们对吃很敏感,书中的宝宝们需要妈妈们频繁的喂奶,不分昼夜。我们班的宝宝们则是随时都对吃感兴趣,不分已是否吃饱吃撑。
而书中在讲的关于这些高需求宝宝的观点我也很受启发。
关于亲密育儿法,作者认为亲密育儿法会让妈妈和宝宝有一个良好的开始,通过母乳喂养,用婴儿背带更多的抱孩子,积极回应孩子的哭声等等,妈妈会逐渐感觉在照顾宝宝上更顺心,更能胜任,养育出来的宝宝也会更自信、更有安全感。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我是可以借鉴的,在面对我们班情绪问题特别严重的宝宝时我可以采取更加包容和关爱的方式,在他情绪不能控制时安静的陪伴他,适时给与他温柔的抚慰摸摸他的小脑袋,拍拍他的肩膀,在他情绪稍微稳定后关怀的询问他发脾气的缘由然后给与疏导。对于特殊学校的很多孩子来说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得他们从小在家里得到的关爱并不多,我们班几个情绪特别严重的宝宝都是自小父母离异,得到的家庭关爱特别少的孩子,看过书后我在想是不是正是由于这长时期情感上的缺失才使得他们一直处于这种爆发性的索取之中,可是我不禁也很困惑,真要是这样,单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又如何能抚慰他们那一直缺失的心灵?
关于做一个自信又有安全感的妈妈,书中说妈妈在照顾宝宝的时候也应该关注一下自己的感受,怀疑、忧虑、挫败感……这些情绪在高需求宝宝的妈妈身上很常见,通过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妈妈能更好的管理自己,也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宝宝。
说真心话,在接到我们班成为这13个高需求宝宝的“妈妈”的时候书中列举的感受我都有过。怀疑,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怀疑自己的教学水平;孤独,不被认可找不到方向和出口;紧张和害怕,对于学生的突发情况感到紧张,因无措而感到害怕;无法胜任,也许当初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我根本就做不好一个老师。对于妈妈出现的情绪状况书中给与了好好爱自己的一些指导方法,如增强体力,减少忧虑,冥想,照顾自己,善待自己,不因为实现的期望而产生怨恨等等,总之就是改变不了宝宝们,就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的情绪状态,让自己能更好的去适应这些高需求的宝宝们。
关于高需求自有高回报。作者说高需求孩子和父母的真正回报,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信任。一个需求得到敏锐回应的孩子,能学会信任周围的环境,而从内心出发回应自己的父母,这对双方都好。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高需求宝宝,该宝宝为偏瘫,智力损伤程度不高算是班上的高材生了,有一次中午值班,我正埋头写狂写教案,该宝宝跑过来对我轻轻地说:“老师,你要爱我”。瞬间来了兴趣反问:“老师不爱你吗?”“爱”想了想半天才回。“那为什么这么问?”眼睛一直转啊转(该宝宝喜欢一思考问题就眼珠直转)半天才说:“妈妈说我不乖就不爱我了”。这家伙原来还在纠结早上我说的话,由于该宝宝喜欢在校园里瞎跑早上老师找到他的时候批评了他说他不乖,他到现在还纠结呢,一时间哭笑不得说:“以后你不到处乱跑了,老师就爱你了。”瞬间心花怒放一颠颠的回座位上坐好了,到现在想起来也还是会觉得安慰,并不指望他们真能对于老师付出的感情有多少回报,但是有回应总是好的,还是值得欣慰的!
在应对这群高需求宝宝的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不久的将来我想我也会迎来我生命中的小宝贝,希望到时候我能有更加充足的智慧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