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希望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_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 用你希望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
anice77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8-20 15:08:30

用你希望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

 这本书断断续续反复看了几遍了,感触挺多的,记下了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以及某些特别触动自己记忆的东西。
第一章----走进孩子的心灵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指导过多就会让孩子丧失自己的思考的能力。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环境。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让孩子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适合就是以孩子的兴趣为标准。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过程。
值得借鉴的孩子社交规则—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允许才能拿,别人不愿意不可强求。当孩子遭遇“拒绝”和“孤立”时,成人要保持平常心。
获得尊重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当众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
----这个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上初中时,在爸爸的单位里,他的一大堆同事们聚餐,期间也有两三个和我同龄的孩子。当时,爸爸非要让我给一桌的其他长辈敬酒,我害羞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结果被指责“拉不出圈门儿”!
孩子犯错后的处理方式:一是包容孩子的错误,二是想办法补救,无法补救的,应让孩子承受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自然结果;三是引导孩子想办法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
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孩子。
家长不要利用自身的权威雅致孩子,强迫孩子听话。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获得身体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权力。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要求孩子言听计从。

第二章----解放孩子的手脚
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成功的做好某件事,才会获得自信心。尊重孩子所做的努力,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哪怕这个结果不太完美,甚至有些糟糕。
成人无原则帮助小孩的三个负面影响:一是让孩子变得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有用;二是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不独立,依赖成人,遇到困难就退缩。
如果想让孩子幸福快乐,就让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让他做自己!不要试图去操纵她、控制她、左右她。让她成为自己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不要随意去评价他。
在孩子遭遇冲突时不要立刻介入,等等,再等等。

第三章----关爱孩子的心
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安全干是心里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儿童早期(尤其2岁以内)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减少对孩子的评价,尤其是主观评价。
怎样夸奖孩子:一是不能把“夸奖”当初孩子前进的动力。夸奖孩子要在事后,事前需要的是鼓励。二是夸奖和赞美要发自内心,不是虚情假意的“敷衍”。要真实、客观、不夸大、不缩小。三是夸奖必须是具体的。用平实的语言去描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四是少夸先天存在的东西,多夸孩子所做的努力。

第四章----拥有一个懂得教育的母亲
应该把孩子当做平等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让孩子事事享有特权。自私就是从孩子第一次独占开始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不强迫分享。
“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康德。人的健全人格在6岁以前的幼儿时期形成。如果孩子有虐待动物的行为,家长应该及时引导,让孩子爱动物,爱世间万物。在童年时期,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爱’,有可能就失去了‘爱’这种能力。
评价任何人或事带有主观偏见在教育孩子上面是个要命的弱点。
懂得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权利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分享的规则:对自己的物品有支配的权利,别人的物品要经过允许后才能拿,公共的物品先到先得。
教育孩子谦让的前提是对方遵守规则,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客主,无关乎强弱,无关乎面子。
----看到这里,我想起小时候一件到现在说起来都还挺忿忿不平的事情。当时大概十岁左右吧。妈妈带着我去外婆家玩儿,还有姨妈家的表弟也去了,比我小三岁。大人给我们两人一人买了一个人头雪糕,我才把好吃的拿到手刚把外壳拿掉还没开始吃,表弟的雪糕被他不小心拿掉到地上没法吃了,他就开始哭。我妈为了哄表弟就愣是让我把自己的给他,我不给就说我不懂谦让啊什么的,最后好像是从我手里硬拿过去给了弟弟。弟弟不哭了,我哭了。后来外婆家一干人来哄我,还说再去买一个给我什么的,我都不要,很伤心。我当时就觉得,是弟弟自己不小心拿掉了,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强迫我把自己的东西让给他。事后才来补救,早要哄他就再去买一个给他好了,
社会环境和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幼年形成的习惯会影响终生。遵守秩序是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的品质。
生活自理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端。自己的事情由父母代劳会令孩子丧失起码的责任感,没有担当。
过度的限制零食对孩子其实是一种压抑。对于零食,不能‘堵’,只能‘疏’,不纵容也不要过度限制,合理引导。正确做法是把吃零食的控制权交给孩子,建立简单的规则,让孩子自己保管零食,并且决定什么时候吃。不要把零食当“奖品”。
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不要说教,也不要孩子一哭闹就依从,更不要打骂,正确的做法是简明扼要的讲清楚不能这样做的理由,然后温和而坚决的拒绝。只要孩子的行为不破坏环境、不伤害自己、不妨碍他人都应该视为合理行为。

第六章----什么样的妈妈才是好老师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不断实践、不断体验。
主动交往是一种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一个自由的、平等的、没有大人介入的团体才是真实的社会,大人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和他人交往。孩子正是在不断的冲突中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去干涉他。
过早注重知识性和技巧性的东西,势必会以牺牲孩子的创造力作为代价!6岁以前的孩子主要任务是构建自我,发展独立个性,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不是学习各项技能。
孩子走向独立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稳固的安全感;二是孩子真正自由,这个自由包括身体的自由和意志的自由。
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就是坏的教育。真正的早教应该是“生活即教育”。早教应该以家庭为主。

第七章----做一对不说教的父母
威信一定不是靠威严来树立的,二是靠“信任”来树立的。只要答应了孩子,除非自己病的爬不起来,否则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兑现承诺。承认对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孩子都会信以为真。让孩子顺从不是靠家长的威严来压服,应该是孩子内心深处认可家长的决定,愿意服从。
没有人喜欢被否定,孩子也是如此。每一次对缺点的提醒都是一次强化,善于发现优点和进步的家长,孩子的优点会越来越多,进步会越来越越大。
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好的、有效的教育是“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的。
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先完善好自己。
当成人的指令和孩子的内心成长需要相冲突时,孩子就会反抗。要给与孩子足够充分的自我决定权和选择权。
行动胜过语言,只跟孩子强调简单的规则,然后用行动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遇到孩子不讲理时,保持平静,接纳孩子的感受,用简洁的语言强调规则,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时间,耐心等待孩子的情绪平复,让孩子体验自身行为的自然结果。要孩子讲理,大人们就要做到给孩子自由、建立简单规则、言出必行、不乱发脾气。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