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印象特别深的话,叫做“不要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在很多时候,如果方向正确,工作党通宵做方案,学生党熬夜背题,或多或少都能达到自己的预定目标。例如,做营销的,需要在营销节点前做出可行的方案,GRE考试党需要靠刷题量来熟练考试知识。但是,连事情的整体逻辑都没有想明白,明明想要东边的苹果,却在西边通往摘桔子的路上跌倒爬起,再在跌倒爬起,再多的付出就成了苦情戏,然而并没什么鬼用。
这本书不仅工作人群应该看,学生党更应该多看。大部分的生活需要过上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再有三十年的工作时间。这么漫长的一生,早点学会用逻辑思考,用逻辑行动,尽早避免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取舍两难的状态,将精力和时间用在真正自己想要的生活,想做成的事件上,幸福感和成就感会很强吧。
书中开篇提到了一个逻辑思维方式:1、亲自确认前提条件(这是真的吗?)2、深入查证(……所以会这样)3、持有属于自己的意见(这个不错)。反复看了几遍,发现自己从周围人的经历和自己的生活总结中发现的小规律和这个很相似:同样的条件下,越是想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越容易做成一件事。
举个例子,我的高中同学C。现在看她的生活轨迹,就是非常明显的逻辑思考发挥作用。C上高一就想去国外读书,十几年前的小城市很少有高中就申请出国念书的。她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高考志愿全部填的北京。在北京上的三本,然后一面努力地刷英语,刷社会活动,一面和能去的国外学校联系,准备需要的各种材料。最后去了美国念的全奖。并不是说去外国就一定好,她的梦想就是出去看看,做准备逻辑正确,在念书的时候出去,成本相对小。最怕就是浑浑噩噩好多年,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却不是自己想要,那样从头再来,成本太沉重。
吃苦并不保证事情会成功,有正确的方法,相对轻松的路不走,为什么要去过苦情的人生?例如,普通家庭的孩子,随波逐流到30郎当岁,突然想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出国上学,家庭是否支持,工作和深造间的冲突,学校的申请要求等等,会挺折磨人的。也许有人说,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锻炼,但是早点想明白,早点搞清楚自己做成一件事的逻辑,机会多多。大器晚成也是走在正确的路上,而不是蹉跎了岁月。
6月7号就要高考了,希望考试完的孩子,能看看这本书,想想自己想做成什么。
想做什么(目的)
我想多涨见识,想去一线城市学习,想出国,想学习喜欢的科目
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什么条件)
高考时代最主要的是成绩达标(一线城市的重点、普通大中专院校分数线)
去做(实施)
1、报志愿优先选择一线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城市;搜集喜欢科目的学校排名,联系相关学姐或者熟人,根据往年报录比+学校所在地经济情况+学校出国项目情况,来报目标学校;
2、学好英语,练习技能,积累作品,积极搜集了解留学信息
。。。。。。。
看起来字数不多,但最难是实践。按照做事的逻辑,动起来去做,才可能离想要的近一点啊,年轻人。
书中还有提高说服力的方法。觉得自己气场弱?公众场合放不开?演讲扭捏?这些都能治,不要放弃治疗。最好的药就是找到坚强有力的靠山-----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的确实有用的事实。大大方方地讲,只要说的是事实,不是妄想,不是曲解,事实会帮助你有说服力。
我看到这本书,只觉相见恨晚。该抬头看方向的时候,只知道埋着头干活。早点搞明白事情的逻辑性,自己也不会跌跌撞撞到现在才回到应该走的路上。不过人生也没有那么多“早知道”,只是受了教训后,不容易犯老错误。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希望少走弯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