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不要,重在成效_个人的管理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个人的管理 > 奢华不要,重在成效
慈溪太爷熊赳赳 个人的管理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5-08-16 14:08:19

奢华不要,重在成效

  杜拉克的著述很多,拉拉杂杂的有近30本,当然其中包括由日本的好事者替杜拉克选编的这本,其实是许多文章的汇编。文章都是针对个人的发展的,因此取名为《个人的管理》。
  杜拉克的论述一般都比较干瘪,甚至没有论述,直接上来就是预言。但他的预言往往很准,因此培养了很多的追随者,至于论述的干瘪,不知不觉的以瑕不掩瑜论处,甚至成为自己的修辞特色。
  但是杜拉克身在的角度很独特:据自己的描述,几乎是在20多岁的时候就给自己的一生定了位:旁观者而非参与者。70余年来,他都在这一个方向上孜孜以求。在国内,恐怕有此耐性的人不多,经常写一点人力资源操作小册子的冉斌倒是在若干书中都对自己的“顾问”身份很高调的处理,像是自豪什么的。但不知道最近的情形如何,有没有跳下水去“运作”一番,而不是呆在岸边,语无伦次、喋喋不休的说个没完的“旁观”。在这种事业坚守上,杜拉克倒是我的一个典范。除此之外,杜拉克的论述中找不到时髦的模型、看不出现成的操作方法——这一点上,绝不像彭剑锋教授出版的人力资源丛书,因此,找不出什么畅销的理由。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杜拉克的书很“长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美国出版近50年后,在中国除了简体版,并且是由著名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以出版长销管理书籍著名的机工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
  “吹尽黄沙始见金”。
  中国的工商管理是需要引进,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历史上的的管理中很少有“科学”的味道,更多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更多的是技能的新火相传,至于技能发明背后的思维模式,很少有传承,更多的依靠体悟和自我启发,也就是“学习”中的“习”。无形中造成了技能传授中的标准化程度非常差。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形是“祖传秘方”一类小范围具有影响力的事情,一旦放在更广的范围中,一下子就手足无措了。
  而今天至成中国发展的“中国制造”其实是一种标准化制造,由《国富论》率先研究发现,由福特在海兰高地的工厂中发扬光大,经过日本人的改善,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这种生产模式中,需要的是技能的标准化——甚至是思维模式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而且,在今日需求日益急迫、商业环境日益动荡的条件下,不仅需要一致性,而且需要快速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办法”不行了,否则看看历史剧我们就可以掌握管理了。
   怎么办?当然是引进。方法呢?当然是问题导向了。先引进那些可以立刻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把火扑灭了,然后再说。这样,5S、TQM、ISO9000、6西格玛、无边界组织等等成为热捧的对象。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我们常说的“器物”,只解决具体的、局部的问题(当然会有人说,以上列举的管理活动都可以持续深入直至改变人的态度、思维,实际上,任何事情做得深入的话,都会对人的思想和精神有触动),要真正让企业和世界接轨,更重要的是制度,制度使得企业能够像自洽的结构一样,自动平稳的运行,而不是将组织的运转和前途绑在人身上。相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工具,制度无疑是一种“整体解决方案”,于是大家又开始努力学习制度。后来终于有一天发现,“制度”也很好解决,按照中欧的肖复兴教授所说,“制度”在机场就可以解决了(机场一般都有书店,书店里现成的“制度”有很多),更要命的是好多制度并不能在自己的组织中运转。终于大家发现,关键要学习制定这些制度的文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制度,为什么要这样写?后来,我们知道要做现代企业,就要有现代企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也就是大家在说的“资本主义精神”。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去看《弗兰克林自传》,其间弗兰克林在做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态度、考虑问题的思路,就是资本主义精神。
   以这种精神为依托,以实效为判断标准,构成了杜拉克著作的主旋律,而杜拉克正是将这种精神恰当的运用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甚至是集大成者。如此一来,杜拉克著作中的理念正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所在。这样的书籍的出版,无疑是企业管理学习中的理性回归。
  看一看杜拉克。我们的方向可能更正确一些。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奢华不要,重在成效”的回应

两袖清风 2011-03-14 22:34:57

我似乎看出一点点逻辑来了:向西方学习总是以器物开始、制度为继、精神为为终!那么,到了今天应该学习学习资本主义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