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只是一本工作用书_带人的技术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带人的技术 > 这不只是一本工作用书
ruby0930 带人的技术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5-17 16:05:31

这不只是一本工作用书

16年初,在豆瓣上看到好多人推荐《带人的技术》这本书,于是找来读了一下。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典型的日本人写的书——道理简单、说明直接,没有特别玄奥的道理和说教,所以非常好读,一天就能读完。
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主管等基层管理人员,里面有很多如何与员工沟通、让员工更胜任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但仔细想一下,很多工作上的道理与生活是完全相通的,换句话说,很多内容并不局限于工作场景,生活中也适用。
书上有五十多个“带人的技术”,有些非常简单,可以说是common sense,这主要基于个人需求。接下来,对于那些我自己比较有触动的地方,与大家分享一下。

1.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理念。“行为科学”在团队管理中的使用尚属首例,而这个理论也包含了一个新的理念。我们常常执着于改善别人的态度、状态和性格,但是本书却反其道而行,认为不用改变别人的态度和性格,也能带好团队,因为行为科学理论能够让你引导、改变他人的行为,达到你所期望的目的。
放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难免碰到看不惯“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的瞬间,或多或少。如果那些人能够从态度上瞬间开化、顿悟该有多好,但就像我们坚信自己是对的一样,至少我没有碰到谁被大师、上帝或任何一个神瞬间“重生”,变成我喜欢/理想的样子。所以付出耐心,润物细无声的从“行为”层面改变一个人,或许还能找到一些最佳实践。

2.接受改变、尊重差异。作者认为在日本社会,七十年代及其之前的员工都有“工作不应该别人教你,而应该是自己偷学”的自觉性,但所谓的“新世代”们,让人看不惯的缺失了七十年代很多固有的“品质”与“传统”。这里不妨看开些,同时代的人尚且在成长环境、个人经历、观念方面存在差异,更何况是不同时代的人之间呢。我们不妨把思路放宽,如果面对一位外国友人,我们是不是会自然变得更包容了呢?我们脑中会同步响起“我们有文化差异,所以他会有些不同”的声音,因此也更容易理解、接纳他的不同。

3.我们究竟在教什么?作者对于教什么进行了结构化。举个例子来说,教别人打台球,我们会教对方握杆方式、计分规则、撞击点与轨道的关系、控制力度、不同颜色的意思、打球礼仪……,但有些乱,一股脑的灌进去会很吃力。不妨按照“知识”和“技能”进行一下细分,能够回答出来的是“知识”,需要尝试去做的是“技能”。一方面我们有了指导的先后顺序,另一方面,我们也很容易找到问题点是知识不足,还是技术不成熟。
转到生活中,当我们担心、怨恨孩子缺少自立精神的时候,可能需要首先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教授相应的自立知识,有没有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体验独立。就像很多人开玩笑式的嘲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25岁之前严禁“早恋”,避之如洪水猛兽;25岁后直接“催婚”,一步到位接受不能。

4.学会翻译。每到年底、年初老板都会发表讲话,发表类似“我们要建立坚若磐石的组织”。老板可以这样讲,因为这种要求既要适用技术、也要适用销售,既包含财务、又包含生产,所以老板的要求和导向需要高度概括、提炼、总结。但到了具体部门、具体模块、具体的一个人身上,“坚若磐石”究竟是啥意思呢?这就需要主管经理学会翻译,转换公司的高度概括的、抽象的要求,与我们的实际业务对接,让每个团队成员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同样,对于分工高度细化的现代企业,每个人负责的工作都是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一部分,看似每天的重复劳动意义何在?主管经理也要学会翻译工作的意义何在,我们的工作对公司而言意味着什么,对上下道有何影响。
说到底,其实就是根据对象的不同,使用适合的表达方式。面对孩子,我们常常会不自觉提高音调,表达也会简单直接,充满耐心,但这份耐心是否会等同的应用到自己父母身上呢?与同学、朋友快速共享一个新的APP,爸爸妈妈们也来问怎么用的时候,分享的快乐是否依然存在?
身边的伙伴,有人内向一些,有人善于表达一些,有人喜欢读书,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动物,有人对动物过敏……面对这些可爱的人,如何相处融洽,互相付出与接受,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绝对是值得花时间去思考的问题。

5.年长的同事。书中侧重的是年轻主管如何面对年长的下属,反过来也很有趣,如何面对比自己年轻的上级。他会不会因为我不经意的表达而觉得自己权威受到挑战?他会不会因为碍于我的存在而在表达时有所保留?其实,只要摆正心态即可——我们,是按照彼此的长处,负责不同的工作,仅此而已。在这样的前提下,相信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者,上级or下级,大家都能更自在的工作、相处。

6.学会在别人脑中画空格。说话时,先说明主要内容,让大家知道重点,树立逻辑。避免像记忆中的校长致辞,又长又无聊,大家都在溜号。同时,无论指导或指示下属,每次仅限三件。过多的内容大家根本记不住,也抓不到重点。就像广告,每次几十秒或十几秒,再长就变成了微电影,再长一些的是电影、电视剧。用广告能说明的,就没有必要拍成冗长的电视剧,而且看了第一集就能猜到结局。说起广告,好的广告不会既说产品产地、又说产品规格、老功能加上新功能、进而再说下工艺等等,每一支广告都是突出有限的特点,让大家记住。

貌似这次的分享没有遵循不超过三点的原则,大家姑且分两次看完好了O(∩_∩)O~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这不只是一本工作用书”的回应

sunny1212 2016-05-19 08:16:23

拿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