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把这本书看成一本教你如何带孩子的书。
其实说白了,人与人的相处大抵如此吧。带人,并不一定只存在于领导和员工之间;带人的技术,也并非仅仅指同事之间的工作联系。甚至说,可以放大到生活中所有的人际交往里面吧。懂得“带人的技术”的人,往往会有一个愈加良性的人际关系网络。会让人觉得Ta特别具有亲和力,凡事思虑周到,说起话来循循善诱,没有动辄挑刺,情绪也不会大起大落暴跳如雷让你莫名其妙。我们往往羡慕这样人的深沉与自如,也希望自己身边遇到的都是这类的人,那生活将会美好得多。可,这样的人往往凤毛麟角,多是业界的前辈,或者成名的大家,偶尔遇到那么一个,已经觉得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了。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呢?《带人的技术》向我们透露了些许的技巧。
呐,我并没有切实的育儿经验哈。不过我觉得自己会把这本书看成带孩子的书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如果你把对方当成不谙世事的孩子,自然会降低许多要求,态度自然就亲和了起来,耐心也就多了一些,沟通自然就融洽了起来。孩子需要耐心地教导、孩子需要温柔的态度、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照顾……对于孩子,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必须承认,这样的作为是必须的。只不过,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有自己的小孩之前,似乎总会忘记一些事情,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天生应该具备所有的技能。
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一种情况就是,同事或领导把工作交给了自己,可是又什么都不说,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目标,交代下完成的时间就算完了。可初初接触的业务,自己也不知道发问点在哪里,只好硬着头皮去做,好不容易费心费力做完了,领导却劈头盖脸直接来了句,你怎么做成这样子,什么什么怎么没有?!这个时候真的就火一下子就被点着了,心里肯定愤愤不平:安排的时候你怎么不早说,我现在都做完了你才来挑毛病!故意找茬吧你!
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让自己暗暗长个记性,安排工作的时候把能问的尽可能都问全,哪怕让自己显得像个傻子一样也无所谓,毕竟比做无用功的感觉好多了。可工作多的时候,也还是难免有疏漏,明明都忙得脚打后脑勺了,还要被同事职责工作不到位,可真的就不只是“心塞”两个字能形容自己的心情了。
奇葩说有一期的主题是:领导傻X要不要告诉Ta。我是觉得,即便你告诉Ta也没有用。首先,既然Ta做到了领导,就证明一定有某方面的过人之处,即便业务能力不行,也总归会有一些溜须拍马的本事是你学不会的;其次,Ta如果意识到自己傻X了,那必然会主动去补习,比如买《带人的技术》回家看,可Ta没有,就证明一Ta不重视自己是否傻X,二即便傻X了也无所谓,一样吃饱穿暖,所以就是Ta并不在乎。既然如此,你何苦还要做那个丑人去揭穿Ta的傻X呢。
当然,也不能坐以待毙。仅仅只是抱怨,对于生活并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想要减少这些无用功浪费的时间,我们就需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沟通list,强迫对方在开始工作之前,跟我们一一对照清单上所需要的内容,哪怕对方千百个不愿意。这样,即便对方是个不称职的领导/同事,但你可以保证,不会被他的无能所累,不会因此做不好自己的事情。
过年的时候出去玩,碰到了几件事,都是跟吵架有关,想来是过年吃的油腻大家都比较燥吧。其中一个是在火车站售票大厅排队买票。中国式排队嘛,撞大运排法,每个窗口自成一列,恰巧你站的这排快点你就能早点买到票。前面的丫头忽然回头朝后面的大叔吼了一句(请原谅我作为一个外地人不是特别了解当地的方言口音),后面的大叔也毛了。两个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吵了好久。直到大叔的媳妇儿来了,问清了原委,替大叔跟女孩儿道歉,可大叔依然不依不饶。我大概猜出来缘由:大叔没站在排“里”,总是错了半个身子在外面,而且与女孩儿的距离稍微有点近,女孩就不高兴了,回头说了大叔一句,可大叔觉得自己没错,所以就质问对方凭什么说自己。说白了,应该就是大叔买票心切,总想向前张望一下售票窗口的进度。而两个人之所以能吵起来,无非是大家对于“排”的定义不同。女孩儿认为既然站排那就应该是一前一后大家都要保持肩膀不过线的原则站好,可大叔觉得,只要买票的时候我让你在我前面买没有影响到站排的顺序,那在排队的过程中我站哪里都行。标准的不同酿成了无名的争吵,大过年的,谁的心情都没有那么好。谁对谁错又有谁能评断呢。
只不过,生活中奇遇大多不可避免,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建立自己的工作标准,适时修正,用它帮助我们快速、高效的完成工作,并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工作氛围。带人更是带自己吧。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些前辈、大家,他们也不是生来就会这些的。
书中的技巧大多简单实用,已经在逐步尝试中了,一直相信未来会更好,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