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谈“找我”吧。
什么是我?是当下的状态还是内心的渴望?
什么是真?是未来的可能还是理想的真理?
什么是择?是风云的时势还是自我的利益?
什么是修?是世俗的超脱还是环境的化合?
什么才是智慧呢?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是个人的进退得失之间;对于领导来说,是路径、规划和控制;对于领袖来说,是通过别人的成功而实现自我的到达。
对于人生、管理和发展来说,寻找答案、成功和智慧分别是不同时期的命题。这种寻找有时也是三位一体,难分彼此。管理,特别是运营一个企业,需要时刻点滴的积累才能形成运营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判断/直觉和独特视角。用散落在故事里的点滴来讲故事的好处在于能见到不同事物和视角,从而能开拓视野,因为每事物或参与者的困难与成功皆不同。但这样方式讲述管理是有风险的:散落的珍珠如果没有线串起来,只是比散沙华丽一些,却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艺术品或者精美的装饰品。散落的案例只是让我们知道一隅和一支,却难成一事,更难在生活中运用地周全恰当。所以案例可以用来观心观世事,但若无升华,不足以成为一种真正智慧修行。
当然,对于管理本身,各人理解也是不同的。就如和朋友吃饭讨论到产品和企业,朋友以茶为例,深叹文化对于产品和企业来说的重要性,认为企业高下在于能塑造的文化。而我是偏向技术派的,以手机和汽车为例,强调革新、技术和量化方面对企业和产品作优劣判断。
兴许这很难说是谁对谁错,全在于不同的理念和适用对象与环境。融合自身的理念、能力、环境和生活,将运作扩散到每个方面和细微,我们才能在现实的修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才知道真我是什么样子。
只是话说回来,管理学并不是成功学,即不能仅仅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也不能把个人的成功或者得失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也许我们可以用案例来开拓思路,却不适合以此替代全面和严谨。
一般来说,看书听课在于寻亮点,但做事思考却需要求缜密。更何况从古以来,无字天书最难读。同样的事情,不同人读出不同结果。一方面和每个人的境界、时思和能力有关,另一方面这是个积累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也不能替代必要的全面能力和知识底蕴的学习积累。
寻找真我一向是个很难的命题。什么才是真,什么才是我?这个是别人教不了的,也不是简单复制照抄就是可达。佛祖虽然传了真经无数,但即使习得所有真经就是成佛了么?更何况同一部真经还有不同解读或者不同修炼法门于世。什么是佛,什么是得道,在于内心,在于真我。书的封皮很有意思,“我”字镂空当头一撇成就一“找”字。也许任何真理和内心都是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见一半不见一半,有直觉也有烦扰如云雨而过。找我是一个过程,抛弃成见与固执,放下无知与愚昧,完善自我,稳定和纯净自我。
以此观之,《找我》可给予你一个照见世界的镜子,只是你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到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