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阅读札记(一)_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学 >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阅读札记(一)
issabella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4-02 18:04:38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阅读札记(一)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出版介绍告诉读者:反映了本书作者的哲学以及政治和社会态度。书中各章是由目前尚未出版式的讲演、论文、书信、呼吁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构成。
  
   伟大科学家的话题自然离不开科学,但这书中所收的文论,大多是作者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关怀的思索与见解。正如序言所说: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认为,尽管爱因斯坦并未低估事实的价值,但他更加强调赋予一系列事实以意义的理论的发展。
  
   尽管大多数人们并不能弄懂坚涩的相对论,但作为专事科学探索的人道主义者的爱因斯坦,他的“思想和观点仍在吸引着人们的想象力”。《晚年文集》的确是“一份令人感动的文献,它记载了一位有良知的、影响深远的、具有深刻的高尚精神的人的活动”。 该文集分六大类:信念与信仰,科学,公共事务,科学与生活,伟大人物,我的人民。计六十余篇。
  
   伟大科学家并不否定宗教的意义。尽管我们现在已知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他尤其反对“人格化的上帝”。 然而,他对宗教的关注相当深切,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这一点在他的晚年文集中十分明显。
  
   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科学与宗教似乎是两个冲突渐失又不可或缺的两个世界。科学和宗教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互辅关联已成为一种共识。西哲有言,所谓科学,就是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因果关系,宗教则告诉我们关于人生的意义。是吧。尽管许多物事离不开科学的探索与阐释,然与人的精神有关的许多问题,并不是科学能够独立解决的。正因为此,人文关怀就显得特别重要。尽管宗教所含的人文原素往往是由人为的人格化之神构筑的,但能够成为人的精神之源和精神所倚,必有他者不可替代的无形吸力。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是普适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依托,而非类同邪教的欺蒙与被蒙。
  
   记得年少的时候,因了所受教育的偏狭,国人看待诸多事物总喜欢用二元论来辨是非,不是唯心论就是唯物论,而且教课书上告诉我们,只有唯物论是正确的,唯心论是不足取的,甚至对唯心论判了死刑:唯心论是“反动”的。后来终于渐渐明白,若要排解内心的烦恼,梳理情绪的乱麻,甚至消解人生的不幸所带来的种种挫折感和深重的创痛感,决非因为唯物论的信仰能够阐释和缓解的。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只有碰到了钱都无法解决的麻烦,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比如,失恋的酸楚,丧亲失故的悲伤,失去自由的压抑,被侮辱受欺凌的无地自容,等等,这些铭心刻骨的心灵苦痛,决不是一幢别墅,一辆好车,一叠厚厚的纸币能够消弥的,完全有赖于人格意志才可能得到抒缓。
  
   用唯物论很难解释超人的精神意志,也很难借助它来调适人的情绪失衡和低迷的精神状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此理,心态,决定着人的生存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心态,而非单纯物质的拥有状态决定着我们对待生活态度。
  
   有人说,贫穷是罪恶的根源,然而,拥有权势的权贵和拥有钱财的富人却更容易比穷人造出危害更大后果影响更无法收拾的罪恶。比如贪渎,穷民不可能造就,比如欺行霸市,穷民没有这种势力,比如雇凶杀人,穷民的命总共只有自身一条,哪来的钱可以雇凶杀仇?可以这么说,穷,未必等同于穷凶极恶,富,也未必等同于乐善广施。穷民的节俭和质朴热情,与富人的为富不仁及冷漠,更多的是由于心因的信念所使,而非物质的贫富落差所驱动。可见,唯心论往往对人具有更深层的作用和意义。
  
   爱因斯坦说:在一个最基础的层次上追寻某个理论或思想的发展,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即一种直接性,而如果原始材料被许多当代人的工作系统化地整理之后,这种直接性就会不复存在。(中文版序)
  
   人是情绪动物,因为理性与欲望的需求在某些时候很难得到平衡。欲望需要催生的情绪也极易左右人的行为选择。这是动物人类学的困惑。对事实与意义的研判,其实就是直觉与理性的梳理。当人过于理性的时候,直觉的敏感性就不复存在。理性使人的行为选择变得谨慎,因而极易毁掉人的本真和性情。然而,为了免于某种灾难和灾难的延续,理性的追求又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