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读书笔记是我读《Advice for a young investigator》时候的笔记,与各位分享。希望大家也能从这本一个世纪以前的书中有所收获。一定要说在前面的是,笔记中出现的内容并不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1 引言
“知”的作用:行动与预见
2 新手面临的陷阱——克服“启动障碍”(让我们不去做事的障碍)
2.1 事实:征服困难或者被困难征服
为什么作者先写这个?也许是因为其他一切技巧,都要在开始做事之后才能起到作用。因此很多时候难点在于启动,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启动。因此作者也许是在试图先让年轻人“做起来”,再说说“怎么做”。
2.2 事实:发现未知时,通常已有的理论会被改写。
要敢于质疑,不能盲从已有的理论,尤其在有事实依据的时候。
2.3 客观性:贬损事物之前,先客观想想它的优点,不要因情绪过多影响分析
2.31 完全的客观不可能实现,但是尊重事实通常是重要的(如有多人以前用这种方法,产生了重要发现)
2.32 同理,称赞的时候也想想反面
2.4 “聪明”:通常是指速度,而把质量放在第二位——“又快又好”
2.41 更准确的描述也许是“做事迟缓”和“做事迅速”
有的行业重视速度:新闻记者、辩手、主持人(时效性)
有的行业只看质量:如科研(深度)
2.42 对于只看质量的行业,我们需要的是“持久集中”:长期(至少是几周到几个月的数量级,也就是几十天到几百天,几百小时到几千小时的量级)持续努力
需要:耐心、坚持、(长期)专注
操作方案:
(1) 牢牢记住计划的目标是什么(big picture)
(2) 大量观察与实验
3 精神素养——科研的正向需求:需要不断锤炼的品质
3.1 判断力:独立判断
3.11 目标:兼容并包(尤其是对于事实)又独立自主(尽量客观、全面)
3.12 方案1:多读几遍,注意力会自然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东西
3.13 方案2:用准确全面的范式加强客观性(系统化的批判性思维)
例1:正面——反面。
如XXX很好,但是也有YYY不足。(强行思考反面,而不是只说正面,忽略反面)
例2:心中可以有所期待,但也接受各种可能的事实结果
如想要做XXX,就要接受XXX不work的可能。(而不是只考虑做出来的结果,提前预想失败有助于减小失败真正发生时的失落感。因为我们常常在内心之中默认实验应该work,但是事实是只有极少数的实验会work)
3.2 专注集中
科研需要的是长期专注,至少也要是在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维度上的专注。
3.3 对荣誉的渴望
算是成就维度(做到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参考Just enough
3.4 爱国情怀
个人存疑,或者可以换成是“对人类的责任与使命”?
其本质也许是意义、传承维度——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需求。
3.5 对科学创造的爱好
幸福维度(个体的快乐)
探索(征服)未知是人们想象得出的最了不起的冒险。
认识真理时的快乐是本身就可自足的思维之美。虽然最近搬砖乏善可陈,但是这点我还是要
承认的。不过我觉得想探索未知,完全不是一定要搬砖……这只是个充分条件,如果是搬一些蛋疼砖,连探索未知都不是,才是既痛苦又没有乐趣。
4 意志力之病——反向:需要小心的倾向
这也许是本书语言最“犀利”的一章,作为伪砖工,我必须承认自己各种躺枪……
空想家:只关注观察,不在意本质——难以深刻
嗜书狂:博学而无创造——探索未知是科学的目的
自大狂:步子太大,容易……
不够努力,缺少耐心(实干)
方案:从小做起,快速迭代
仪器崇拜者(纪律狂、细节控):规范的目的是为探索未知服务!不是为了规范本身
格格不入者:把工作当成苦差——放弃改变,应当相信改变的能力
理论家:醉心于假设/理论,而不关注事实——事实第一,尤其对于新手来说
5 社会因素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章的内容也许不是那么贴切了。个人觉得在原则上,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5.1 正视各种因素的价值:人排首位,工具末位
工具的作用正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实验学科。
5.2 物质条件:贵族研究法/平民研究法
5.3 职业与研究可以兼顾
对于这两条,现在几乎没有业余/兼职研究者了。
5.4 家庭
345三章从分别从研究者自身和外界环境的角度描述了科研相关的条件。
6 科学研究的几个阶段
观察-假设-证明的循环(迭代),最终得到结论。
观察——现实世界
假设——想象世界
证明——连接现实与想象
6.1 观察:“要像从来都没有见过它一样”
6.11 客观:(尽量)排除已有思维假定
方案1:双盲
6.12 全面:方案2:正面——反面的思维模式(3.13)
6.13 精确:定义每一个概念,避免模糊
6.2 实验:有目的的加速观察(控制条件,产生想观察的事实)
6.3 假设
6.31 必要性:否则无法解释现象
有个哲学问题:一定要解释现象么?
6.32 可证伪(证实)性:存在性/全体性命题不是好的假设
6.33 一致性:不含糊,每一个定义都要被大多数人一致地理解
6.34 可以不全面:如半定量的假设。不是要提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假设!(事实上这样的假设很可能并不存在)
6.35 可以引起新的研究和争论(从而假设不断迭代,得到更好的假设)
6.36 假设的一大特点是开放性
开放的架构——尊重(新的)事实
而不是绝对性的架构(非对即错——对错很多时候不是黑白的关系,绝大多数假设也都有适用范围)
6.37 也许可以考虑的建立假设的模式:一些方案
相似性/类比
简单性:奥卡姆剃刀
有用性(事物存在有其作用):个人存疑
6.4 证明:构想实验,联系假设和事实
6.41 事实至上(前提是事实无误,但是这个问题讨论多了也会进入绝对真理的悖论之中)
方案1:双盲观察——减少偏见
6.42 排除错误(缩小假设的范围)
迭代直到得出(相对)正确的假设——结论
7 怎样撰写科学论文
语言风格:使读者的精力集中在观点本身。精确(准确)、简洁
评价他人的工作时:事实优先、温和善意评价
8 研究者如何做老师
8.1 独自工作与教学
自我导向
科学共同体导向:传递(传承价值)
教育比独自工作要求研究者付出更多
8.2 如何培养学生
优先培养动机(第二章,动机的重要性):对未知的探索是最大的乐趣
能力:
创造力:所思超越所学的能力
尊重事实、开放心态、长期专注……
付出相当大代价的觉悟——包括而不限于物质利益,世俗享受
“他可以为了实现自己高贵的理想——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科学这片天空中的几颗新星——牺牲一切。”
这句话只是引用,只是引用,只是引用!
(反正我是不能完全兹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