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左手捧着<全球通史>右手抱着<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一边是现代前沿,一边是远古历史,这种碰撞下,我快移位了。
Sofia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看<时间简史>起了无数次头也没看过去超过100页,而身边也找不到一个看懂<时间简史>的朋友,所以强烈推荐让我看看,好能讨论讨论,我当时很大言不惭的说,不呢,我等着我的英语突飞猛进之后读英文版的,Sofia无限鄙夷的说,你读过<时间简史>的中文版哪怕1页码?我很无辜的看着她说,没。
据说<宇宙的起源与归宿>是<时间简史>的浓缩版和扫盲版,据说翻译的很好,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免费超值赠送英文原版霍金剑桥演讲集。看过<怪诞行为学>我已经开始学习抗拒零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而Sofia显然没有看过此书。
<宇宙的起源与归宿>全书为霍金的七场讲学,在译者前沿中,我才知道原来霍金从21岁时起就终日与轮椅为伴,他显赫的成就在他残疾的映衬下越发变得雄伟壮观起来。而这显然也鼓舞了我身体里面的某根神经,振奋了我的整个精神面貌。而结尾处前面的一句话:尽管个别章节对一些读者来说尚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会影响读者对作者总体思想的认知和把握。更是给我了阅读全书的莫大信心。
通读全书一遍,趁着热乎劲,我一刻没敢停的就开始在电脑前面码字。对于一个连速度公式都记不清的物理盲能坚持读下来这么一部遍布物理天文名词的大案头书,我的自豪感跟随宇宙的膨胀成正比运动。
看完这本书我才开始有点感觉其实物理并不是我从小到大一直接触的物理那个样,超级理性,始终贯穿着严密的逻辑性,缜密的公式,一丝不苟的论证,总之冷冰冰的理科,而且相反的,一些前端理论居然是偏向比较似是而非的感性一些。
比方说量子力学的一条重要原理:测不准原理。
比方说不同的恒星有不同的光谱,并且一些特定的颜色在恒星光谱中是缺失,因为每一种化学元素会吸收掉一组能表征其相应元素存在的特定颜色,所以只要把每一组颜色与恒星光谱中缺失的颜色相对比,就可以知道每颗恒星大气中存在哪些元素。
还有让我最最感兴趣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无序状态的数目要比有序状态多得多。例如一个拼图板,有序的排列方式仅有一种就是拼成一幅完整的图案,而无序排列的方式则是无穷的。所以在有序状态下,无序程度随时间而增大。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看到处于高度有序下的一只在桌子上完好的杯子,在地板上打破成碎片的无序状态。那么反过来,在无序状态下,无序程度随时间而减少,那么就会发生在地板上打破成碎片的杯子在高度无序状态下,发生杯子碎片自行结合在一起,并跳回桌面的有序状态。
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懂我用自己的理解而重新组织的语言,总之我是被这样一种假设冲击了身体某处从未碰触过的深度灵感。太神奇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宇宙起源于一场由于坍缩而引起的大爆炸,而时间就产生于大爆炸的瞬间。大爆炸之前的所有事件在开始大爆炸时变为乌有,不予考虑,而宇宙从大爆炸之后从零开始,并且开始膨胀。而根据目前的证据意味着宇宙很可能会永远膨胀下去。但是即使宇宙会再度坍缩,那也是100亿年之后的事情了。霍金说对此我们无需过分担心,因为到那个时候除非我们已移民至太阳系外,否则人类早已不复存在,早已随着我们太阳的死寂而归于灭绝了。
随着宇宙的膨胀,一些密度略高于平均密度区域的自转气体云在引力作用下再次开始坍缩,最终会形成一颗恒星,比方说我们的太阳。当其内部核反应热量与引力趋于平衡时,恒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这样的稳定状态,但它最终会把自身内部的燃料消耗殆尽而再次出现坍缩,不过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太阳所含燃料还够再用50亿年左右。而这样再次坍缩的恒星最终分解为以下三种物质:
①如果恒星质量小于约太阳的质量的1.5倍(昌德拉塞卡极限),恒星会最终停止收缩并安然进入一种可能的终极状态,成为一颗白矮星。
②而对于一颗质量范围约为1至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来说,还存在另一种可能的终极状态,变成尺度比白矮星小得多的中子星。
那些质量超过昌德拉塞卡极限的大质量恒星,会爆炸或者通过某种方式抛去足够多的物质而低于昌德拉塞卡极限,而抛出去的一些较重元素和星系内的气体演化形成太阳,有少量较重元素会聚集在一起,形成绕太阳做轨道运行的天体-----行星,而最终孕育了出现生命区域的地球。
而霍金也不止一次的感叹,宇宙在初始状态下非常仔细的选择,如果大爆炸后一秒钟时膨胀速率哪怕只是小了10亿亿分之一,宇宙就会在达到它今天的大小之前再度坍陷。另一方面,要是一秒钟时膨胀速率增加同样地数值,那么宇宙就会极度膨胀。现在变成空无一物。而要解释宇宙为什么恰好应该以这种方式诞生是很困难的,除非借助上帝之手-----上帝的本意就是要创造出我们这样的生命。
③而以上这种大质量恒星会最终坍陷成为黑洞。
黑洞是指恒星坍缩到某个确定的临界半径时,表面的引力场会强到超过光速,就像猴子跑不出如来的手掌心一样被框在一个时空区域,而这个区域被称作黑洞,黑洞的边界称为事件视界。而来自事件视界的光线永远不会相互趋近,所以黑洞在理论上是不会再变小的。
再最后第七讲中,霍金以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指出了物理学的终极发展方向,了解上帝的意向。我只是希望人类最终能褪去上帝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