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自律,选择做更好的自己——《自律力》书评_自律力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自律力 > 选择自律,选择做更好的自己——《自律力》书评
佳雯佳文 自律力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5-28 17:05:48

选择自律,选择做更好的自己——《自律力》书评

自控力,带着太多自我控制的主观色彩。很多时候,事与愿违——越控制,越失控;

自律力,却是考虑了客观环境后的自我改变之旅——发现改变的诱因,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作者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与“自控力”形成对立阵营,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律力”的科学性与接地气。

行为习惯的改变,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诱因”,而诱因,无处不在,关键是你能否找到促使你改变的最强大诱因。


可现实是,每个人都是“高级策划人”,却是“低级执行者”。

开篇,作者带我们了解了现实的艰难,“为什么我们难以成为理想的自己”。面对现实,触碰痛点,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首先,有意义的行为习惯改变是很难做到的。有些人不肯承认自己需要改变,有些人不重视自身惯性的力量,而剩下的那些人,不知道怎样去改变。

其次,没有人能让我们改变,除非我们甘愿改变。的确,改变总是发自内心的。一个并非全心全意想要改变的人,永远都不会改变。


自控力强调“自我控制”——不健康的食物,控制住不能吃;不好的行为习惯要控制住不能做……但忽略了人性的弱点,一切控制,皆无益。


自律力,开篇第一章,让我们看到自身的局限,再寻求自律的成长。

关于“自律的15个魔鬼误区”,可谓招招致命。我们都是这么勾画完美的自我——
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
我意志坚强,怎么会轻易向诱惑投降呢;
容易原谅自己,“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等到明天,我依旧是那个自律的我;
我不需要规划和帮助,将谦逊抛在脑后;
我有很多时间,还有很多明天;
我不会累,我的激情也不会消退,忽视了精力的损耗会使得自控力衰退的事实;
我不会分心,也不会有任何意外事件发生;
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然后这个改变是永久性的,再也不用担心自己还会苦恼……

种种“幻想”,诱发了执念、拖延、悔恨、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一厢情愿。


作者也一针见血指出,你若不改变环境,环境就会改变你。因此发明了“自律利器”——反馈环与诱因矩阵。
除此之外,还专注于设计你的“改变之轮”:创造、保留、清除、接受。

说实话,这部分理论性太强,如此高大上的“自律工具”,使得我的畏难情绪一度泛滥,卡在这里,止步不前。直到硬着头皮往后进行,我才发现,比起理论,应用部分更吸引人。


第二章,6个问题,让你的投入度轻松翻倍,作者通过分享一些高管朋友切身改变的实例,带我们深入了解了这“6个逆向投入度问题”的魔力。


1.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设定明确目标了?

2.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我的目标了?

3.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了?

4.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了?

5.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了?

6.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不得不说,这六个问题,基本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意义。

做好每日规划,全身心投入,努力实现目标,在此过程中寻求人生意义,追求快乐,构建良好人际关系。若每日都能活在当下,专注于眼前事,追寻大的目标方向,还能享受每一刻的快乐与人际关系,很多行为习惯自然就走在了自律的正轨上,生命的意义,大抵如此。

作者还进一步设计“每日问答”测验,加进适合自己的问题,每晚诚实的回答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坚持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成为更快乐、更健康、更理想的自己。


第三章,规划:把你的自控力升级为自律力中,作者强调规划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设计自己的“规划脚本”。

与“自控力”中看似毫无人情味的强硬计划不同,作者让我们看到,“自律力”所谈到的规划,是灵活可调的。
人们所拥有的“自我力量”是有限的,随着我们一天当中不断努力进行自我调节,比如抵抗诱惑、权衡利弊、抑制欲望等,自我力量会不断损耗。而随着这种损耗的积累,人最终会达到一种“自我耗尽”状态。
“自我耗损”时,自控力就变成了“失控力”。

而此时,如何“自律”呢?
别在醉酒时滑雪,自我耗尽时,就尽量避免做一些大的决策和抵抗诱惑的徒劳之举。

若是还需要自律,那么,规划多多益善。因为如果我们给自己足够的规划,就不需要刻意自律,规划会为我们节省选择和纠结的精力成本。

真的是这样!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心累,并不是做事情累,而是纠结于选择做或不做、做哪个、何时做等思维的泥潭中,最累。

没有选择,就不需要自律,就不会有损耗。


若意志力已相当薄弱,但这段时间却要求你专注投入,那么,把之前六个问题的测试,当成你改变行为习惯的一个思维转折点吧!

给自己一个,每日问答强化版:每小时问答。
别小瞧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测验,虽然是事后评价行为,但它会影响你的事前选择行为。

它一开始会让你“假装”投入,你时刻提醒自己,在参与一个测验,为了一小时后的测验结果有一个好的分数,现在的我,要全力投入实现目标并保持快乐。一小时结束,你不禁发现,你竟然不知不觉中已投入其中了。

比如你在参加一个无聊的会议,但你知道自己在会后要接受测验,哪怕只是假装的测验,我们也会强迫自己活在当下。因为这个时候,你提醒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正是在现在,我们把自己塑造成了理想的自己。

我们无法在过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已经过去;也无法在将来做这些事情,因为它还没有到来;任何事情,只能在现在做。
因此,把每日问答调整为每小时问答,创造了一种强大的规划,把我们定位于现在。


除此之外,作者提醒我们,不要掉入“差不多”陷阱。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搁置自己吹毛求疵的想法,满足于“差不多”。这让我想到前几天一个长者说过的话,“不要给自己能力提升的最佳时机创造困难。事情躲不过,就降低预期,多么低的心智水平啊。去积累,去突破,翻倍时间精力和专注度去做啊!”

当然,并不总是我们自主选择了“差不多”的低心智水平,四种环境容易诱发“差不多”行为:

1.当我们的积极性比较边缘化时
就是当我们做一件事的热情下降或妥协时,当我们无力抵抗平庸时,就是边缘化积极性在作祟。

而技能,是为我们提供积极性的原动力。为了做一件事所拥有的相关技能越多,就越容易做好;越容易做好,就越乐在其中;越乐在其中,积极性就越高,哪怕这件事很费神费力。只要我们擅长,就会不顾代价和风险一头扎进去。

所以,如果我们缺乏做一项任务所需的技能,就会削弱我们的积极性,而某种形式的“差不多”就会成为我们的最佳选择。

“差不多”,只是我们不想提升技能努力前行的借口,只是让我们止步不前还聊以自慰的托词罢了。


2.当我们在做志愿工作时
如果你认为帮别人忙就不必尽力,那你就没有帮到任何人一点忙,包括你自己在内。

人们会忘记你曾经的承诺,只记得你的实际表现。

真正的考验,在于那些“愚蠢”的承诺,那些我们起初不想做却勉强答应的事,只有在这些事中全力以赴,才算是诚信。

要知道,在我们履行承诺时,“差不多”,总是差很多。


3.当我们像“业余选手”一样
我们往往在做某些事时很专业,但在成为理想的自己这方面,又很业余。

我们通常会把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事情分开,把我们的优点当成真实的自己,至于弱点缺点,只是个美丽的意外。

就这样,我们授予自己业余选手的称号,心安理得的给自己弄到一张“差不多”执照。

但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并不能成为另一方面做得差的借口。


4.当我们执行不力时
很多人会有行动力不强的种种借口,大部分因为两点:一方面,他们认为有更好的方法,就一直在等待;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是在遵循别人的行为法则,不屑于去做。

当我们筑起“差不多”的防线,拒绝作出任何让步,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改观。


最后一章,假如生活一成不变,你会遭遇哪些危机。

作者给出了自律性的一些总结性思考,再次强调自律是一种主观信念的变革,“如果我们不知道要改变什么,就永远不可能改变”。

其中提到了人们经常会有的三点无心之过,我深有感触。
我们不自觉地浪费了太多时间去琢磨一件事。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我们的思维局限于两个僵化的选择之间。其实任何环境都是很灵活的,选项远不止两种。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想象力是匮乏的。不知道要改变什么,就永远不可能改变。


自控是不变,自律则是改变。
生活不可能一成不变,僵化的生活只能是永远被变化的洪流挟持。

当我们延长消极的行为习惯时,不论是伤害亲人还是伤害自己,都是在以一种极度危险的方式让生活僵化。
我们固执地选择了悲惨生活,还使得别人也同样悲惨。更悲催的是,你并不自知。

自律,源于改变。
思考一次改变、一个诱因、一件你做了以后不会后悔的事。
它可以是任何事,只要它扭转了你过去乃至将来的一贯做法。无论是多么微小的改变,都是一种收获。

不要小瞧这一个个小小的行为改变。
它将开启你的习惯摩天轮。一旦启动,剩下的,就是加速自律的生活。
自律力之旅,已在脚下,放手去做,迈步向前——改变,永远都不晚。自律,何时都在你前方。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