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之子想告诉你的_做你自己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做你自己 > 股神之子想告诉你的
破小孩 做你自己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7-21 03:07:12

股神之子想告诉你的

        当我将这本《做你自己》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打开豆瓣开始搜索有关它的书评。说老实话,这是一个聪明的决定。
    如果我在打开书之前看这些评论,可能会提前做好另一种准备:不去理会整本书广受批评的逻辑主线,不去考虑股神之子写的书是不是真的像其他人说的那样只适合富二代和他们的父母参考,而只拿它当股神之子的语录,专心研究每个章节作者所想表达的重点,把那些至理名言剥离出来(出版商甚至已经帮你用红字标出来了!),并当做股神之子传授的人生哲理默诵熟背。这样,接下来的文章可能更接近于读书笔记,大量的引用原文,大量的名言警句——别人的思维已经先入为主,自己又怎么会有新认知?
    如果我再坚持一下不看评论把书看完,可能又会面临另一个问题:读完了整本书,感触太多了,多到不能确定真正属于自己的心得是哪些了,为什么会这样?客观的说,这本书的逻辑并不像专业心理学丛书那样连贯,作者似乎急于向读者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感悟——彼得•巴菲特告诉我们要信任、要包容、要崇尚教育、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公、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要懂得回馈……加之巴菲特的姓氏注定了作者的生活环境与大部分读者有很大的差异,还在为温饱犯愁的大多数家庭很难像巴菲特夫妇一样乐观的看待工作和生活, 更不可能给自己的子女那么宽容的前程选择。过多的感悟点和远离生活的背景致使我在阅读此书的时候不会有很强的共鸣——我们都很喜欢听英雄的故事,但往往也仅仅是把它当故事听不是么?
    庆幸的是,我在这两个选择的中间找到了一条路。正当我已经被彼得平和、友善而充满正能量的文字所吸引,正像他的老朋友一样准备倾听他的生活,准备全身心投入他的理念,代入他的故事时,他人冷静客观的书评把我拉了回来。是的,彼得•巴菲特有一个“富爸爸”,这注定了他的人生会跟其他普通家庭的孩子不一样,过分拘泥于他的经历和感受可能在阅读时会十分震撼,觉得他所说的一切那么精确,那么儒智。但当我们回归现实,就会发现巨大的落差感。彼得和他朋友的家庭条件允许他从容不迫地选择自己的工作,抛开金钱的前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而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大学期间在机械工程、物理学、数学、美术、建筑、材料等多专业间不断地转换这样“迷茫的选择”无疑非常之奢侈而无望,何况他们甚至连听闻城市规划师那样高级职业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惊觉要想在这本书中有所获,必须边阅读,边思考,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1、不变的宿命
    文章一开始,彼得就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人非生而平等。虽然在之后又提到过“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人,不值得以此为荣,而出生于贫穷家庭的人也不应当以此为耻”,但说到底,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上大学、工作的启动资金),巴菲特的姓氏、殷实的家底和稳固的人脉保证了他能按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这种前提是我们所不具备的。 就如他自己在书中提到:“在我父母送我的所有礼物中,最珍贵的无疑是一个信念:要相信自己无需被生活挤压,可以通过更开阔的视野来支配人生,而不是自我蜷缩到一个预先设定的缝隙里。”这样的话语,又有几个父亲能拍着胸脯底气十足的说出来呢?
    我没有像老巴这样的爸爸,甚至连李刚这样的爸爸也没有,我的爸爸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他能供我读书,也像其他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望子成龙,而现在他更多的是希望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稳稳当当的吃工资、存钱、买房、结婚、生子,而不是告诉我,孩子你要发现自己,做你自己,追寻你的梦,钱多钱少不是问题。我爸爸也爱我,但是,他那种爱,总归不能像巴菲特那样豁达,现实的重担他不可能替我抗一辈子,这担子必须是我自己抗。
    只是彼得的生活背景不同,他对于条件远远低于自己的家庭似乎并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更多的是在给富人夫妇以及孩子提出建议。其中一段很痛心的描写,写巴菲特到中国来,“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工厂和田间劳动”,小巴说“由于出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一生或许都要在这样默默无闻的劳作中度过。在这个环境中,不知有多少潜在的企业家发明家和创新者被埋没了”,老巴说“那座山坡上不知道正有多少比尔盖茨在干活?”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彼得对待不能解决温饱的家庭的孩子的无助和惋惜。
    2、悄然转变的心态
   出生在哪个家庭是随机的,但如何努力就是自己的选择了。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里,彼得为我们阐述了他的奋斗史,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如何建立正确的志向,如何强化自己,如何塑造天赋,如何定义成功以及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
    而他所认为的正确的心态,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没关系,慢慢来。
    这是一句让人觉得无比温柔的话。在这个节奏日益紧张,每个人都拼了命的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或者目标的社会,如果有人跟我说:“没关系、没关系的,你可以慢慢来,找到诀窍,直到做对为止。我们不会放弃你。”对我来说无疑是精神压力的莫大解放。不同于一般那些“有用”的励志书一直敦促读者要“尽早定下人生规划,要明确目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同,这书却鼓励你多去学些“没用的”,“如果希望人生尽可能生活得充实、多姿多彩、有价值,就应该尝试什么都学学”,还说如果“没有确定方向,为什么要拼命往前冲呢?随后,他开始不断的强调:要对自己耐心,要等待那个最终的志向逐渐地浮现出来,花钱买时间来思索自身永远是有价值的;不要害怕犯错,只要你能吸取教训;成功的定义应由自己来决定,你的心愿必定会实现,因此要小心自己选择了不合适的心愿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慢下来,找到一个温馨的,适合自己的节奏,感受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也许我们的需求并不像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就像彼得引用的梭罗的观点,“人只有食物和温暖两种需求,这两种还可以进一步合并:食物是为了维持体内温度,所以人只有一种需求:维持体温。”这种自足常乐的态度是不是能在遏制住我们在竞争中可能无法控制的欲望?也许等到我真的过热的时候再看这本书,会有新的体会。
    3、做你自己
    回到原点,彼得•巴菲特在整本书中想告诉我们的,无非还是这四个字——做回自己。仔细回想,当我们面对选择时,很少有父母会郑重其事走到我面前告诉我要做你自己。相反,他们给我的建议多是如何处好人际关系,说话不要太直等等等。你我的父母都很实际,毕业了,面对选择,父母会告诉你要做你自己么?工资多少,待遇多少,有没有提成,老板为人怎么样,父母的这些关心都很重要,但是他们却很少会问你觉得这份工作怎样。要做自己,实非易事。
    这本书里难能可贵地用他自己的事情真诚地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每当彼得面对选择时,解决问题的往往并非他父亲的金钱或人脉,而是自己通过自己考虑和决定,尽管不是每次都那么如意,但确确实实是他自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用一句很俗的话概括:“用心改变命运”。巴菲特在他的生活里领悟了这其中的真谛,并传给了他的子女,现在彼得也在做同样的事。尽管他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他想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仍是自己的内心——富二代也有失败,也有一事无成的败家子,可见富有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心态,却能帮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人群。不骄不躁,冷静果敢,不冒进不退缩,对一切事物保持仁慈,对一切遭遇保持豁达……其实道理我们都懂,只是彼得用他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更生动的课罢了。
    纵观本书,似乎到最后彼得•巴菲特也没能让读者信服做好自己人生就能成功。连作者自己都承认,在驾驭人生方面没有特殊专长,也不认为自己彻悟了人生的奥秘,更无雄心要扮演心灵导师的角色。这不是一本能帮我们解决当前问题的书,但的确是一本能传达温馨的书,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在不同时间,不同的人生状态下,这本书都能给我们不同的启示。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股神之子想告诉你的”的回应

杨亦游 2014-07-26 16:46:27

最近也在思考如何做自己类似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应该如何突破呢?

Tliubo 2013-05-28 16:14:33

在任何地方都有用各种理由拒绝做“自己”的人,理由可能是:我是在中国;我没有“富爸爸”,我...。 我觉得这些都是表面上的理由,真正的理由可能是:1. 把别人(也许是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当做自己的.
2. 把自己的“欲望”当成了“需求”.
3. 在想做自己又怕失败的心理战争中败下阵来。
关于如何面对上面的问题,书中有不错的回答,适用与否倒在其次,关键是抛出问题,看你是否愿意停下来思考这些问题,并勇于尝试。
反之,在任何地方也都有克服各种困难做回“自己”的人,理由可能只有几个,而且都差不多等价:价值观。

NICE 2013-02-20 19:12:35

是啊!也许是我太不坚强了吧

破小孩 2013-02-20 16:35:40

2013-01-23 21:42:24 一菜一汤

  做自己,我十几年来,一直在做自己,可是慢慢发现自己已经和原本的现实生活脱轨了。不喜欢虚伪的奉承,工作后发现虚伪无处不在。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情绪,不喜欢依靠别人,但发现自己能力有限。知道现在不管愤怒或悲伤都要学着一个人承受。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不通情理,冷酷无情的人。这就是原本的我吗?
———————————————————————————————————一个人的个性是可以改变的 当你只看到社会的不公 人心之恶的时候 不管你是否接受这些恶的事物 自己都会现出阴暗的一面 多去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 并且记录下来 找一个健康的爱好 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对待不公只求问心无愧便好 心态好了人的性格也会更加阳光积极 这就是所谓的正能量吧 至少我个人这么认为。。。

破小孩 2013-02-20 16:23:02

2013-01-15 09:03:44 瑞雪

  你是什么机缘买了这本书的?
————————————————————
公司培训的推荐读本....

NICE 2013-01-23 21:42:24

做自己,我十几年来,一直在做自己,可是慢慢发现自己已经和原本的现实生活脱轨了。不喜欢虚伪的奉承,工作后发现虚伪无处不在。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情绪,不喜欢依靠别人,但发现自己能力有限。知道现在不管愤怒或悲伤都要学着一个人承受。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不通情理,冷酷无情的人。这就是原本的我吗?

瑞雪 2013-01-15 09:03:44

你是什么机缘买了这本书的?

不说话会死 2012-12-27 19:49:03

我的推荐语是:写这个书评的哥们是个动脑子的人~

scott lee 2012-10-28 20:44:48

写的非常棒,我准备开始阅读

奥利奥 2012-07-21 18:52:50

写得很好安小欣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