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决策,我们到底知道多少?_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 > 关于职业决策,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伊露桑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9-28 15:09:54

关于职业决策,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职业决策和婚姻决策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重大的决策了。职业和婚姻,几乎占据了我们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就是你的一生,其决策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你人生质量的好坏。可一件非常常见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是,大部分人可能花在买衣服和买菜上的时间都比花在它们身上多。也许仅仅是因为,在这个神奇的国度,“生对家”远远比“入对行”和“嫁对郎”要更加致命!出生,这个机会窗,机会成本无限大,投资收益模型可以用“天上人间”来比拟。这可以解释,生存在神奇国里的人们,为什么长大后对神奇的“穿越术”明显更加沉迷,而对职业和婚姻又了解得太少。不过,可以负责任地说,对于“出身”这么明显的人生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的确没有选择权和决策权。穿越科学也没有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短期内明显是无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了。大多数苦逼,看来只能仰赖职业决策和婚姻决策了,而苦逼中的大多数,在一个嫁房嫁车、从拼爹到拼干爹的年代,在一个婚姻正在由“民政部主导”模式向“工商局主导”模式转变的特殊时期,婚姻决策也明显不给力,唯一的出路,只有职业决策了。

拉波特的这本《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就是关于如何做职业决策的。
职业决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民族、社会环境、技术条件(包括穿越术)已经给定的条件下,存不存在一个最优的职业决策模型?如果存在,它在哪?这本书里有吗?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职业决策模型,即使是完全由父母做主选择的职业,用的也是你父母头脑中的职业决策模型。任何人都可以替你做决策,只不过承担最后结果的人都是你。拉波特的主张是,你最好是自己做,书中描述了她的职业决策模型,并且把它分成了三个阶段:看清自我、解放自我和成就自我。

这本书通篇看下来,很像一本烂俗的励志书,但写得很真诚,书中穿插了很多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验证她的职业决策模型。实际上,所有的职业建议乃至专业的职业规划师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根据他的职业决策模型给出的。而对于职业决策这么重大的人生选择,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依靠权威(父母亲友、专业人士)、习俗(随大流、凑热闹),显然是对自己不太负责任。也就是说,你必须对对方的职业决策模型有清晰的认识,有一定的判别能力。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这本书并没有给出自己的职业决策模型,个人的经验只能用来说明,并不能用来证明。因为个人的经验是一次性的,既无法复制,更无从反复验证。但我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不是因为她文字优美,而是因为我认为她对我们熟悉的职业决策模型有所突破。

西方职业建议类书籍,许多人看完之后,都会有个感受,就是它显得不切实际,在中国恐怕很难实行。前面已经说了,真正的职业决策模型,是在国家、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作出的。你不能用模型的外生变量来论证模型本身是错误的,这属于逻辑混乱的表现。目前国内的职业决策,都是西方的职业决策理论,所以我曾经批评过他们是“外伤内治”,他们往往希望通过职业规划的内服药来治愈社会不公正的外伤,他们以为西方的职业测评工具是职场“万灵丹”,这也就是职业规划领域的“赤脚医生”水平,治个感冒发烧的小病还能灵,治不了脏器性的大病。现有的西方职业规划理论说穿了了,就是个极粗略的线性规划模型,而且它实际上就是决策要素的优先次序的排列问题,有强调兴趣梦想的、有强调优势能力的、有强调机遇眼光的,问题是,由于没有严格的数学模型,你无法检验它,而且也没有任何人进行过相关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比如,最常见的职业规划理论是目标管理模式,它依据于哈佛大学曾经做过的对自己毕业生的一次跟踪调查,毕业时,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3%的人,成为了社会上层——成功人士;10%的人,成为了社会中上层——专业人士;60%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下层;27%的人,成为了社会下层——苦逼屌丝。目标和职业成功的相关性到底有多大,没有说明。你敢轻易相信这种说法吗?在目标管理模式之前,还流传有一种“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这可以说是现代版的“天命论”了。有人就指出过,这是翻译错误,这话是拿破仑说的,不过原文的意思其实是“器官决定命运”。而这就是我们目前职业决策理论的发展水平和现状。

在没有严格的数学模型的情况下,我们看来只能暂时依靠洞察性的哲学思辨了。而拉波特的这本书,并没能提出什么严格的职业决策模型,也没有完整的一套自己的理论模型,她出色的地方正在于她有一些独到的哲学洞察。

比如她说,在职业决策里,你不必想着选择哪条路更需要智慧,哪条路更能让你树立威望,你只需要考虑哪条路更有意思,哪条路更能让你心潮澎湃。她认为潜意识里的渴望,是每个人的金矿,人生的珍宝。可能因为拉波特相信神秘主义,她并没有引证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神经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拿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大脑里的活动相比,那么前者只是芝麻,后者才是西瓜。这就已经不是通过职业规划心理测评工具找兴趣、找人格特质那么简单了。

哲学是洞见性的启示。所以,尽管这本书并没能提供出一个清晰的职业决策模型,但随手翻一翻,还是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领悟的。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