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写不可李欣频_十四堂人生创意课III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III > 非写不可李欣频
阿眉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III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0-19 14:10:00

非写不可李欣频

非写不可李欣频
阿眉
    一本书对于读者而言,能有一两个句子、一两个段落深深地打动内心,触发思考,就已经值回书价。
    李欣频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Ⅲ》里面,让我从书页中抬起头发了好一会儿呆的是这样一段:“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病,就是‘不得不写,不吐不快’的过程,当你真的要‘吐’,你还会顾虑旁边有谁吗?你只能‘吐’出来而已,只有吐出来才会比较舒服,写作就是这样子啊,有没有掏心掏肺到非写不可的程度?”
    这个段落最触动我的,就是“有没有掏心掏肺到非写不可”之问,这个问题,该是每个创意工作者的终极天问。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李欣频作品,第一本是《诚品副作用》。老实说翻开《诚品副作用》的时候,“诚品”两个字对于我的吸引力是远远大于作者李欣频的。那本书文字很漂亮,意象繁复跳跃,更接近于诗的写法:“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梵谷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佛罗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线。卡缪阅读卡夫卡,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欢迎各种可能的阅读者。”——大学毕业不久,李欣频以这则名为“阅读者的群像”的文案应征诚品书店广告文案一击而中,这段文字,如今已经成为广告专业学生的范文。
    对这个名字存了印象后,在网上偶然发现她有本书名为《非写不可 不写会死》,立刻被吸引——关于写作,只怕不会有比这更决绝的表述了。书中有一段文字是对这个书名的诠释:“当你正在书写一本源自你感情深处的作品,你会知道那就是一股“非写不可,不写会死”的状态,那文字会先感动自己,然后才可能感动别人。”两年后这本书出了大陆简体版,虽然换了个跟风的书名,《十四堂人生创意课Ⅲ》还是毫不犹豫地买来读。其实,原先的书名,更能画龙点睛出这本书的内涵。
    李欣频的文字和观点看起来常常很纯粹很极端,譬如她反复告诫年轻人:“全心全意地做好你喜欢做的事,做到极致,做到顶峰,做到能见度最高,资源自然会流向你,不需要先担忧经济的问题。”——大概很少有中国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说这种话。然而早就有人说过,在这个时代,“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李欣频本人就是“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的活生生的例子。任何媒体提到这位台湾女子少不了的标签包括:“37岁走过37个国家”;“每天最少读一本书,每年最少看200部电影,出六七本书、本本畅销”……与这么一位超人相比,难免觉得自己的人生简直是虚度了。然而在书中李欣频对此的解读是:“若是你的INPUT比OUTPUT多很多,收到的刺激比产出多很多的话,就不会有创意枯竭的时候。”
    这本书亦可以称为“一位文字创意工作者的工作细节分享”。从事文字、创意、广告等职业的读者看这本书的最吸引的地方,是可以看到一个资讯时代的同行是如何工作的。李欣频在这本书里对她的工作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解读,甚至于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记事本,每年每周每天密密麻麻的TO DO LIST,几乎是为“工作狂”现身说法。
    读完整本书,书末作者介绍的部分列出了李欣频在两岸出版的全部书籍,密密麻麻的小字印了整整三页纸,这个清单结合刚刚读过的内容不能不让人惊叹:这么多文字都是她在书中描述的那种——非写不可不写会死、千言万语如鲠在喉最终汹涌而出的状态下写出来的?照作者的理论,那需要多么海量的INPUT?没法不让人想起亦舒最爱说的那句话:“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非写不可李欣频”的回应

[已注销] 2011-10-11 20:49:43

她前期写的文案,感觉华丽丽的~~

书嘛,也还就《创意I》好点,其他的真就一般般。

不过也如她自己写的,好多都是片段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出书,所以感觉零零散散像拼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