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国序:小自然和大控制_控制自然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学 > 控制自然 > 高建国序:小自然和大控制
银古桑 控制自然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5-29 11:05:24

高建国序:小自然和大控制

小自然和大控制

高建国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暨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最近几年,国内外都自然灾害频发,从雨雪冰冻到地震、泥石流、海啸,还有这本《控制自然》里重点描述的火山喷发,都曾造成人员和经济损失无数。
地球到底怎么啦?有人戏说:“地球处于震动状态”。地震震源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地下,海啸发生在大海深处,人类有可能控制它们吗?似乎很困难。

自己把握“小自然”

人们会把身边的天气说成“小气候”,每天穿衣就是适应小气候,天冷加衣,天热脱衣。地震中也有“小气候”。2010年玉树地震时,很多房屋倒塌,但也有一座安然无恙,它是2009年青海省农业厅帮助当地农民修建的抗震安居工程,耗资三万。可是这家居民嫌房屋小,只有十来平方米,于是请施工队另外修了一幢耗资20万的二层楼房,楼房在地震时根本不抗震,化为废墟。这件事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人有可能控制得了自然,但也只是身边的“小自然”。归根结底得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能够适应自然。
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教训比比皆是。
2010年8月,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盐井村文家沟大雨引发了泥石流,379户农房被毁。清平乡下辖共5个村,附近有文家沟、银杏沟、蔺家沟等多条沟渠,村子大多依沟口而建,那些刚刚建成不久就被毁的别墅式建筑就纷纷立在沟口附近。

事实上,就在2年前的汶川地震时,这里也是重灾区。地震后国土资源部派出大批地质人员勘查灾后地质状况,给居民提供图纸,标明哪些地方可以修房屋,哪些地方不可以修房屋。这些村子的沟口就是“老虎口”,是绝对不允许建房的。因为汶川地震初期的地质灾害是以崩塌滑坡为主,而震后若干年(有专家指出活跃期在100年内)是以泥石流为主了,山洪携带着大量的泥石滚滚而下,沿着山沟出山,这些新修的别墅群挡住出路,正撞在枪口上。但援助这些别墅区的外省修建人员完全没有风险意识,于是在重灾之后一年多,又一次遭灾。


从灾害中学习防灾

人类的防灾减灾知识并不是先天具备的,大部分经验来自于受灾过程,能从旁人受灾中得到教益,改正过去做的不足,是更聪明的做法。国家对防灾减灾法律的修订经验也据此习得。汶川地震2个月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工地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公告》,里面就提到:
“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建筑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这种从灾害中迅速学习的典型案例是汶川地震后美国人的行动。2008年11月13日,大约500万美国南加州居民参加了全美规模最大的地震演习,设计震级为7.8级,假定震中为南加州圣安德烈亚斯(San Andreas)断层,有数千消防员、警察、及其他紧急事件反应部队和单位,参与这场为期一周模拟演习,它将帮助南加居民做好防震准备,面对即将到来的洛杉矶大地震。这里就是《控制自然》书中写到的泥石流高发区,虽然上个世纪初洛杉矶已经有了专门的防洪署,但它们的角色也很尴尬,居民不了解他们的职责,并不配合,防灾工作难做。但是现在城市居民也意识到了自然的风险,2010年时至少有780万民众参加的大规模防震演习。据地质学家预测,在30年内加州遭遇破坏性强的大地震的可能性达到99%。这本书中作者发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人们如今都已经清楚意识到了,所以才会有美国现代城市的规模庞大的地震演习。

虽然我国教育部从2006年就开始规定,中小学、幼儿园每个学期要针对对洪水地震火灾进行一次演练,但2007年全国只有70多个学校进行过一两次,只占60多万所学校的万分之一。汶川地震以后,全国有17755所学校进行防灾演练,2008年全国学校地震演练次数是2007年的254倍。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汶川地震后第4天,即5月16日,据媒体报道,日本内阁举行会议,专门讨论加快学校危房改造的进程。会议决定,由日本中央财政安排主要资金,争取在5年内完成全国4.5万栋公立中小学校校舍的补强施工。日本的学校可是抗震的“第一避难所”。

我的夫人在东京曾注意到工人在修补马路上的小洞的场景。他们先用工具挖出碎石,再加上填料,最后铺上沥青。施工时不影响正常交通,一旁立上旗杆,表明正在施工。而我们城市的修马路,经常采取断路的方式,让行人和车辆很不方便。马路的修缮和危房改造虽然不比大灾,但也充分体现了防灾方式和救灾方式的差距差异。


防与救

我国东汉荀悦编著的《申鉴•杂言》中说:“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为之防,发而止之为之救,行而责之为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这番话把“防灾”、“救灾”和“借鉴”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特别强调了“防”的重要性。
防灾既有技术上的差异,更有观念上的差异。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成立了应急办公室,只强调了“救”,忽视了“防”。国家行政学院成立“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培养出的干部只会“救”,不会“防”。

准确预测和预报是防之首。但如今的预测准确率并不高。国际上巨灾预测方面仍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而目前我国各部门对灾害预测,基本上是按照西方传统的、单学科的方法进行的,预测巨灾很难。而且我国常规预测都是用中小灾害统计方法取得的,用此来预测重大灾害成功率极低。所以我们必须采用自主创新信息预测等新方法解决此问题。

过去浙江省沿海农民有“半年种田,半年修塘”传统,现在则是农民出外打工,没有劳动力,浙江省海塘破损严重。1997年10月,浙江省委决定把浙东海塘作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只用了二年多时间,1020公里高标准海塘巍然矗立于浙江沿海。从此以后,台风很少肆虐,2000年浙江省共遭受5次台风的影响,两次死亡人数不超过5人,三次零死亡。在新修后的海塘保护下,沿海的土地也大为增值。这是现代城市面临自然时的有效防御措施。

西方国家强调应急,是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在防灾上投入很多,做足了功课。就像本书所介绍的,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的防洪工程,是年复一年在坚守,他们会听取沿岸居民的意见,协调各方需求。洛杉矶防洪署一百年来也不敢懈怠地向广大居民告知泥石流情况。
我国从2004年开始建设应急体制,但在防灾建设上缺憾太多,目前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了。任何一次灾害都是有其原因的,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原因。我们已经有了太多这样的教训。希望本书的读者们,不管是作为防灾救灾人员,还是作为普通的居民,都多学习一些基本的风险意识和防治意识,远离想当然。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