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浓缩版_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浓缩版
黑白森林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8-16 16:08:14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浓缩版


家里小朋友今年9岁,下半年就是小学四年级的大同学了,成绩在班上一直处于第一阵容的靠后位置,个性和脾气都算正常和健康,参加过书法、美术、国学、游泳、小主持人等培训班,兴趣爱好虽广,但没有特长。这孩子虽不算特别优秀,但是自己还是挺满意的,因为一直以来,我充当的都是一个玩伴的角色,这颗小幼苗在我的长期戏弄下没有长歪,得益于老婆对她的严格管教。
可是,孩子越大,老婆就感觉压力与挫败感越大,感觉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以控制,逐渐远离了老婆为她设计的轨道。面对危机,老婆开始反思,开始调整心态,开始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就去图书馆借了这本西方的号称父母培训圣经——《PET》,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这些年来的读书习惯是每读一本之后都写篇读后感,但是越到后来,写得越是草率,有些追求积累读书数量,疏于精读、细读,读后感遂不值一读。前面的铺垫也许有点长。自己的真实意图其实是,准备把这本书变薄,将全书内容浓缩成一个帖子,一篇文章。一来,这本书的核心概念本就只有几条,具备浓缩的条件;二来,当下人们普遍没耐性看完一本完整的书,对感兴趣的帖子倒是还能读完;三来,也为自己加深理解,日后再翻看能有所得。
首先,既然是经典,既然被国内外成百上千万的家长推崇,那么得有对经典的敬畏,不必对书中提出的理念有怀疑。正确的态度是照单全收,严格遵照书中的家长与子女的交流法则去实践,实践一段时间后再评估这些法则是否有效,并作出调整和评价。
其次,在学习具体的步骤与方法之前,让我们先了解4个理念。这4个理念也许同我们中国的传统理念不一样,甚至会颠覆我们原有的理念,但是我是能够理解并认同的。如果你觉得这些理念过于怪诞,与自己的理念格格不入,甚至完全不能接受,那么,下面接下来的那些方法与步骤就直接忽略吧。
平等、差异、阳光、镜子
第一个理念,平等。孩子与家长是平等的关系。孩子是藉由我们而来,并不是为了我们而来。我们必须得尊重孩子这个个体,不管他多少岁,都应该平等对待,让他们有自己的尊严。不要用权力或权威去压制孩子。试着去用协商解决所有的矛盾与问题。对孩子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育、批评式教育、欺骗式教育等等都不可取。把握一个原则,在与孩子发生矛盾纠纷、目标不一致的时候,把孩子假设成自己的其他朋友,设想自己会怎样回应、解决。例如:朋友在你家不小心打翻了一只花瓶,你会当场责骂你的朋友吗?你的朋友在你家饭前没有洗手,你会当场直接指出他的这个毛病吗?朋友向你倾诉在公司被老板骂了,被同事气哭了,你会直接嘲笑他胆小怕事还是指责他不懂处理人际关系?如果都不会,那也不要这样对你的孩子。
第二个理念,差异。每一个生命都是千差万别的,孩子有权利长成他们本来的摸样,而不是让家长将孩子套在一个模子里,将孩子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摸样。中国家长对孩子最喜欢说的话是“听话”,乖巧的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创造力被大大减弱。他们没有长成自己独特的摸样,而长成了别人希望的摸样,很容易忽略了自己的追求、困惑于自己的选择、迷失在纠结的自我中。植物界有小草、灌木、大树,动物界有老鼠、狮子、大象,孩子们也是这样,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与劣势,不应该强求孩子一定得是什么样。
第三个理念,阳光。每一个孩子就是一粒种子,我们要用温暖的阳光来照耀他们,不要让他们生长在阴暗中。我们要尽最大可能用爱、真、善、美这些正能量影响他们,为他们提供、创造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比如想让孩子少玩手机,那么就为孩子安排更有趣的游戏,比如一起玩拼图,一起讲故事;比如想让孩子多读书,就在房间的每个角落,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都摆上孩子有兴趣的书。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不仅不要指责、打骂,甚至连负面的词去形容自己的孩子也不可以,一定不要让负能量辐射到孩子,不要给他们贴上任何负面的标签。比如孩子这次考试不理想,不要说“我对你很失望!”;孩子为自己的迟到找了一个借口,不要说“你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孩子在参加歌唱比赛的时候因为紧张而临时退出了,不要说“你为什么不能勇敢一点”。
第四个理念,镜子。我们家长是孩子成长环境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所以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部分,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孩子其实就是家长最真实的投影,孩子是一面镜子,孩子好的品质、坏的品质都来自我们自身。人体是一架高度精密到神秘的机器,孩子接收到的是他们身体之外的一切讯息,而不只是受控于你的说教。说教是没有用的,孩子们会下意识地观察周围所有一切的讯息,再得出自己的判断。你对孩子灌输读书的好处,自己却从来不看书,孩子会喜欢看书吗?孩子向你坦诚错误,你却对他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孩子会诚实吗?你为了安抚孩子而采用哄骗的形式,答应孩子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孩子会守信吗?所以说,身教重于言教,想改变孩子得先从改变自己做起,想要一个更优秀的孩子,首先自己要变得更优秀。
有些啰嗦了,还是直奔主题吧。
同孩子交流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么样的呢?好的交流是好的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唯有通过交流,你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让孩子理解你。那么交流包括哪几个部分呢?无非两部分,你听,他说;你说,他听。
怎样听,孩子才会说呢?
这是第一个关键技巧,关于交流的。叫积极倾听法。
每一个人都有向人倾诉的愿望,都希望得到理解、支持与安慰。积极倾听法的关键就是用接受性的语言与态度去理解、支持、安慰孩子,不对孩子做评价,只是确认与翻译出他们表达出的信息,不带主观评价,客观地描述出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让他们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一步骤只是开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让孩子释放情绪,定义孩子出现或提出的问题。自然界有四季变化,人类有七情六欲,情绪就像一阵风,喜怒哀乐的出现都是自然与无需回避的。
下面有12种回应方式是不恰当的:
1.命令、指挥、控制
2.警告、训诫、威胁
3.规劝、说教、布道
4.说服、教育、逻辑辩论
5.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
6.评价、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
7.归类、嘲笑、羞辱
8.解释、分析、诊断
9.调查、质问、审问
10.退出、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
11.赞扬、表示赞同
12.安慰、表示同情、安抚、支持
下一步,怎样说,孩子才会听呢?
上面那12种回应方式,前面十种好理解,负能量的,可是第十一、十二项,正能量的反馈,为什么也不对呢?这是因为,步骤一要求定义问题,如果带有主观好、恶倾向,难以保证定义的客观,为了绝对的客观,于是抛弃了所有带倾向性的回应。那应该怎么样说呢?
就是不对孩子进行任何评价,只是从自身出发,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给出的是我-信息,是我如何如何,而不是你如何如何。这样的信息,能让孩子放弃防御心态和抵触情绪,敞开心扉,主动去感受你的想法、意愿与情绪,自己做主去做出调整或是给出解决方案。没有谁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动权的。举例来说一下。孩子调皮用脚踢你,你说“你这个坏孩子,不许这样踢人”,或者说“我被踢得很疼,我不喜欢被踢”,哪一种说法更好?孩子饭前没有洗手,你说“你怎么可以这么不讲卫生呢?快去洗手,不然不许吃饭”,或者说“我很担心你,饭前不洗手,一旦手接触到食物,我们容易拉肚子的”,是不是后一种表达更好?
假如孩子接收到“我—信息”之后,效果不佳,拒绝主动调整,那怎么办呢?还有最后一招,书上说叫“没有输家”的解决方法。其实就是协商解决法,意味着放弃强权与权力,与孩子一起以协商的形式共同找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
如果,这样的方法还不凑效。那么除了放弃,书中也没有给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是建议我们坦然接受孩子个体的独特性,允许接受他们的不完美,以及品尝自己酿下的苦果。这里当然不是指面对他们人身威胁或威胁到他人的人身安全的这样的紧急情况,这样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协商的,家长有绝对主导权。
感觉这一套方法,自己的解读非常糟糕,还是建议大家自己去看原版,因为里面涉及到很多具体的小技巧以及大量的案例讲解,这里因为篇幅的原因是不可能详细展开来说的。下次,希望能用图表的形式,极度浓缩自己读过的内容。
最后,还是记录一下自己成功应用的范例。
孩子的爷爷奶奶住在湖南,每隔一两年会来台州小住一段时间,虽然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还是非常亲热的,可是毕竟还是交流时间不够,一旦爷爷奶奶回到湖南,距离远了,孩子就慢慢淡了思念,不仅不要说强烈的思念感,让她给爷爷奶奶打电话,也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用过许多方法,小的时候靠游戏哄骗,稍大一点靠礼物诱惑,再大一点强制性要求,可是女儿对这些方法很快就会进入免疫期,打电话、聊视频很不情愿,或者是敷衍了事,自己也没什么好的方法。直至读了这本书之后。

“今天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好吗?”(我提出诉求)
“不打”(孩子释放出的信息)
“你不愿意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定义问题)
“是的”(透露想法)
“你不喜欢爷爷奶奶”(继续定义问题)
“不是的”(透露想法)
“你喜欢爷爷奶奶,可是不喜欢给爷爷奶奶打电话”(继续定义问题)
“打电话没什么好说的,我也没时间”(得到孩子的真实想法)
“爷爷奶奶很想你的”(我-信息)
“就是不想打”(孩子情绪释放)
“爸爸觉得很难过,因为爷爷奶奶很喜欢你,可是你不给他们打电话,他们就以为你不喜欢他们,他们会觉得很难过。想到他们会难过,我也感觉很难过。”(我-信息,没有指责,没有对抗,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
“……”(泛起一点点同情心了)
“我不想强迫你打电话,可是又很想你能打电话。我们能看看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找找我满意,你也满意的方案”(发起协商)
“我可以打电话,但是要等我有时间而且心情高兴的时候才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爸爸真的很高兴你能同意打电话。可是,我们能确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吗?因为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高兴呀,如果你一个月都没时间、一个月都不高兴,那怎么办呢?”(建议孩子修改方案)
“那也没办法,只能等我有时间又高兴的时候”(情绪释放,不太讲理了)
“可是,这对我不公平”(我-信息,自我情绪表露)
“那爸爸每天都问你,问你是不是高兴、是不是有时间,好吗?”(老婆在帮腔了,帮助修改方案)
“那不行,那太烦了”(真实想法表达)
“那你看怎么办?爸爸肯定会天天问你的”(老婆继续帮腔,不提供解决方案,只是帮助修正)
“那就每周打一次电话吧”(得出最终方案,双赢)
“好吧,谢谢你,宝贝!”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