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童年缺少爱,曾经受到深深的伤害_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 > 只因童年缺少爱,曾经受到深深的伤害
aleter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2-23 17:12:31

只因童年缺少爱,曾经受到深深的伤害

最近喜欢上阅读心理学书籍,这还是从看武志红博克开始的,武从心理学视角对现世现象精辟入微的分析深深震撼了我。虽然因为白天工作业余时间要带宝宝而没有大段大段的阅读时间,但因对武撼人心魄的洞察力的喜爱,俺是以挤尽海绵里的水的精神竭尽所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武的一系列书籍。
这本书也是在地铁、公交、深夜等片断时间看完的。
这本书是针对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人物以心理学视角来分析,有别于大众传媒简单的道德评判和浅显的解读分析,可以说武解析得非常精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武的核心观点,一切都是关系,社会是关系,家庭是关系,归根结底我们每个生命都要面临自我和外部的关系。社会出问题,根源是家庭出了问题。一个人来到世上无法选择生身父母,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6岁之前和父母的关系,或者和主要家庭成员的关系基本内化为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成人之后就是以此关系模式不断处理与外部世界包括人和物的关系,当然任何问题都不是绝对的,心灵也是不断成长的,但是这种关系模式的改变非一般触动是很难发生改变的,尤其是童年因伤害形成的病态关系模式很难修复。书中列举的大量案例,血腥杀人狂、虐待狂、追星狂,以及我们常见的因集体无意识所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如超女、地震谣言等等,这些现象都折射出当事人的童年生活,以及我们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本书来看,所有的变态狂无一例外都是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成年后所做的种种非常态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都深藏一个正面动机,而这个动机正是要克服童年曾受到的伤害,因为他们的童年太缺少爱。

“家庭失和,社会之痛”。心理学认为,如果1岁前的婴儿得不到好的照料,容易成为重型精神疾病患者,譬如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碍;3岁前的幼儿得到虐待,容易成为人格障碍;4-6岁的儿童如果发展不好,则容易成为神经症患者。
我们平常家庭一般不至于出现严重的失衡,但6岁前,尤其3岁前父母对婴孩无尽的爱将成为他/她将来自爱和爱他的源泉。武说北欧国家刚生育的妈妈产假长达3年,俄罗斯的妈妈也如此自发的做着。相比之下,我们社会产假少得可怜,而且我们社会如今拥有大量留守儿童,一定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隐患。
有时我很羡慕那些全职妈妈,能陪伴孩子快乐度过他生命至关重要的头6年至少头3年的时光。我是没这个勇气,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无法放弃,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啊。
再者陪伴也有个质量的问题。审视自我,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如武说的,认识到自己原生家庭遗留的问题,接纳它,改变它,彻底斩断家族不良性格遗传的链条,这才是心灵的成长所在。
我们的文化讲孝道,我们的家庭教育习惯培养听话的所谓的乖孩子,这也是把孩子交给老人最让人担心之处,其实就是我自身也是习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有时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武关于家庭教育的论述发人深省,他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把意志强加给无力反抗的孩子,受控于父母,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受控于他人!

照顾宝宝还没过多精力阅读家庭教育的书籍,而武心理学的书籍却给我家庭教育提出一个重要参考原则和努力方向——觉察自己,改正自己,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和孩子一起感受成长,发现乐趣。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最深刻的是对《挪威森林》的解读,精辟地指出《挪威森林》是一个现代寓言:一个个人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平衡。多年前读过《挪》,今天才有如此共鸣啊。武那段关于此岸和彼岸的论述,也极为精辟:生活在此岸,天堂在彼岸,彼岸的成熟是人性的、心灵的成熟;此岸的成熟就是掌握规则,掌握活着的规则,尤其是那些真正发挥作用的潜规则。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