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羁绊_为家庭疗伤(上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为家庭疗伤(上下) > 永远的羁绊
Amy 为家庭疗伤(上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8-04 23:08:01

永远的羁绊

“这世上并无独立的人,我们人人都像电脑一样,被自己出生的家庭编好了程序,然后按钮行动。”
------李维榕《为家庭疗伤》
 
家庭关系,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羁绊,是走到天涯海角也无法逃脱的牵扯。
 
李维榕的笔风很有意思,她的《为家庭疗伤》,我原以为会详尽讲述她的治疗过程,可是开篇却只是在讲个案,讲故事。一直到上册快读完了,我才悟到她真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那些奇奇怪怪的故事背后暗藏着大同小异的家庭模式,心理治疗有时候像是侦探在破案,一家人有说有笑的互动里暗藏着早就乱了序的位置,治疗师在观察,在抽丝剥茧,在找寻冰山下问题的根源。女儿的厌食症可能是对母亲权威的反抗;儿子的精神病发作可能是知道父亲的偷情,却以牺牲着自己的代价来保全父母的婚姻……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秦认为孩子是永远忠于父母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成了牺牲者的原因吧。
 
一个家庭,其实是先有了夫妻关系,再有亲子关系的。本书的个案里,李维榕虽然大部分时候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接诊,但到了最后都基本是在调理夫妻关系。丈夫或妻子,在家庭要有明确而正确的位置,否则一方的退缩,就会导致子女位置的错位,小孩子就不得不做了本该父母(丈夫/妻子)这个角色做的事。
 
书里的故事虽然很有意思,李维榕也非常有智慧(不愧是国际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秦的唯一华人入室弟子啊!),不但能够融汇心理学的方法,还懂得孙子兵法的谋略与计策(她常说,复杂的家庭关系就是在互相斗法),还懂得一些宗教知识(心理治疗师要的就是博学多才~),可是我常常看着这些案例觉得很辛酸:这世上怎么有这么多父母不愿意长大,去承担一个成年人的责任啊!虽然我知道很多人要孩子,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但是“家长”并不是天生的啊!这也是一个无止境的需要一辈子学习,跟着孩子长大的身份啊!真想猛地摇一摇这些“父母”,拜托,醒一醒,做人做事都成熟点!
 
《为家庭疗伤》给我最大的两点感慨就是:1.做父母的要能放手,亲子关系从来都是以分离为导向。父母的指引、提示对子女不一定有用,反而可能将其困在上一代褪色的空间;2.做孩子的要懂得某种意义上的“离家”,就算身处家中,心也要走向远方,自己要能有脱离父母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另外就是重心不要在上一代的恩怨情仇里,上一辈有什么纷争让上一辈去解节,不要莫名其妙自己主动去做牺牲者。过多陷在父母世界的人,无法活出自己的这一世。
 
-----------------------------------------------------------------------------------
 
今天下午,我才发现一直困扰着我的矛盾,原来是每个儿女都在经历的,我们彼此走着的路是多么的相似。如果要说不同,就是对改善家庭关系的决心程度,有很多的“第一步”在自己这边,那些听来让自己“不舒服”的建议,其实也真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许东方人还是比较内敛吧。比起和谐而温柔的家庭环境,自己的不舒服之感又能算什么呢,Jump out of your comfortable zone。既然都是想要在心理服务行业走一段路的同行,那么应该很明白我所写的改变的重要性吧?如果自己都不能够相信改变是可行的,是可以一点点去尝试的,又要怎么在个案里带领来访者走更远的路呢?如果不能带着觉知地去改变,很有可能,我们都会继承父母的行为模式,将上一个家庭延续到下一个家庭里(这样的例子,《为家庭疗伤》里也不少)。
 
我其实最感慨的是瑜伽老师的故事,那样的成长环境,她居然依旧对爱情完全地投入,完全地信任,完全地相信婚姻,我都不觉得自己做到了。很是钦佩,也很好奇,莫非这就是瑜伽的神奇力量?哈哈~ 同样的家庭背景,我所看到的孩子就真的是处于自我毁灭的状态,听过了她的故事,我忽然觉得,已经成年的孩子还认为自己命途多舛,时运不济全部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够和谐,那也只能说明孩子还没有勇敢承担活好自己这一世的责任。李维榕调节夫妻关系的案例里很多孩子都不满十岁,她即便首要辅导夫妻关系,都还是会鼓励孩子勇敢地跳脱出父母的世界。那么,成年了的孩子呢?不能改变的已然不能改变,能改变的其实从来都只有自己。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