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未来_洞察未来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洞察未来 > 洞察未来
悠然 洞察未来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7-31 19:07:58

洞察未来

1、人性是个问题
人性是好还是坏?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中西方都争论了几千年,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种争论,我就觉得无聊的很,本来是善还是恶又怎样,关键是后来的发展不是吗,如果本来是善的后面却演变成恶,那原来的善又有什么意义,再说了,说刚生下来的小孩是恶还是善,也太难为小朋友了。
马斯洛认为,人性在某些条件下是善的,并且力图说明具体需要哪些条件,也就是说,人既有为善的潜力,同时,实际上有作恶和表现病态的潜在能力,尤其是在恶劣的环境下,人更容易表现出心理变态和丑恶行为。
我赞同人性之中,神性和兽性并存。人的一生,就是在努力由动物性往“神性”爬升的过程,两边的极限在哪里?不知道,人可以龌龊地没有下限(众多历史反面人物,譬如希特勒之类),也可以高贵的没有上限。(甘地、曼德拉之类)。
所以,研究、创造这些有利于人“善”的行为出现的具体条件是最关键的问题。以此,马斯洛提出了他举世闻名的人类动机和人格成长理论----动机和人格金字塔理论。
2、现代的悲剧
悲剧在西方的文明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从希腊神话到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在这些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了宿命的不可抗拒,人在命运面前的失败是注定的,人在命运面前是如此卑微。转折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在命运与神灵意义之前的无能感消失了。人类意识到:宿命感是不可抗拒的,而人们的意志是不可束缚的。人在失败面前所表现出的意志、支配欲、力量和勇气的期待,这种立场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我们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人都更能决定我们的命运,然而,现代悲剧的可悲之处是人在还没有认真探求自己的责任使命和情感需求时,就草草结束了探索,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看看你周围有多少人年纪轻轻就生活在毫无异议的、习惯性的社会陈式之中,早早过着“安稳”的生活。
看看你周围有多少人是在社会、父母、亲戚的压力之下草草找到所谓的“另一半”,早早过着“安稳”的生活。
真正优秀的人并不逃避面对自己真实的责任工作和情感。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个问题,它们并不会自动消失,而会愈演愈烈,不停纠缠你,读读佛洛依德的作品(他的研究对象都是各色压抑自己的病人),就知道压抑的后果有多糟糕了。
 3、超越性疾病
为了身体的健康,我们需要硒、锌等微量元素。同样,为了精神健康,我们需要吸收或者体验纯正的“真理、正义和美”。缺少硒、锌等微量元素会不可避免导致某种疾病。同样,缺乏“真理、正义和美”这些存在性价值会导致疾病-----超越性疾病:价值混乱、对存在性价值:真、善、美以及人的优秀品质的恐惧、害怕或厌恶敌意,将其贬低或者丑化、去神圣化。不必特别留意,在我们当今的社会就可以看到。
记得有一次在看上海卫视的《头脑风暴》,其中一个嘉宾说他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观众一片哗然,表情满是讥笑和不屑,我估计观众心里的OS是:“少和我来这套。为人民币服务还差不多。”(我自己当时也是这么想的)。之后,我自己反思大家(包括我自己)的反应: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社会对金钱地位的日益提升当然是进步,可是,在为人民币服务的同时就要放弃为人民服务吗?为什么会对别人这种价值陈述表示不屑呢?为什么不相信人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呢?难道为人民服务就这么值得人的嘲笑?
再一个例子是万科的老总王石提到在全国房地产会议发表演讲时,提到万科的宗旨是“不行贿”,台下业界同仁一片哗然,王石后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表述自己的震惊。
医院的医生、护士对待病人的态度很像机器,专家显得冷漠无情,对人的疾病和死亡默然相视。(马斯洛曾经在医学院呆了一年就撤了,因为厌恶教授们对待生命和死亡默然视之、毫无尊敬的态度)这种麻木不仁是一种堕落的态度,将人类高级情感庸俗化的表现。
 这种情况必须得到纠正,否则受伤的只有人类自己。我们竟然变成了我们讨厌的人(麻木不仁的官员、商人、医生)-----因为我们自己也麻木不仁,还有比这个更让人讨厌的吗?我想不出来。
4、美好的悲伤
人们有一个共识:一个人经历的快乐越多,体验的痛苦越少,反之亦然。可是,在自我实现的人当中,这种明显的两极分化消失了,笑声和泪水同在。有很多关于这种升华了的内在状态的例子。
比方说当我们看到漂亮的花朵在绽放,常常会不自觉感到一阵忧伤,因为再过不久,它的生命就要结束,同时,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也必然会在某一天死亡。于是,悲从中来。
当我们充满爱意陶醉着注视一个兴高采烈玩耍的小孩时也有这种情绪,一方面看到年幼的小生命绽放的那种生命力我们会非常欣喜,同时,我们的心底又有一种悲伤的感情油然而生。因为我们知道,小孩将不可避免遭受人生的失望、痛苦,陷入人生的困境,我们还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参加孩子婚礼的父母也很能体会这种复杂的感情。马斯洛讲起他的大女儿 Ann结婚的那天,一切都很好,但是他忍不住失声大哭。他描述自己当时的心里想法:Ann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她和自己的丈夫将永远幸福的生活下去。可我同时意识到安将不可避免的遭受生活中的遗憾和失落。便失声痛哭。
是的,真让人哀伤,为什么在美好之中都同时伴随着悲伤呢?因为洞察的结果就是哀伤。可是,让人高兴的是,这些都是属于美好的哀伤,在极度的幸福体验中,都伴随有悲伤的一面,快乐潜伏在痛苦之中,或者说,痛哭潜伏在快乐之中,
所以:包含痴迷和狂喜的极端幸福内在包含着悲伤和痛苦的元素,这种悲伤是美好的,如果我们把它们丢掉,也就摧毁了幸福。
让我们接受这种现实,继续幸福,继续哀伤,然后继续幸福,继续哀伤、、、、、、、、、、
5、亲密感的丧失
我们都承认:对于亲密感的渴望是一种恒久的需要,包括对伴侣、朋友、家人这种亲密的心理情感的需要,但糟糕的是,我们的社会或者任何一个工业社会,都有一种破坏亲密感的特性,过快的工作节奏、繁忙的工作压力,强大的时间紧迫感,地理空间的疏离、、、、、,现代人的典型特点据说是孤独,看看最近几年当红作家安妮宝贝的作品就知道,现代都市人内心的孤寂感何其凝重,说实话,我不喜欢她的书,冰冷寒彻骨,真恐怖。对共处、亲近或者是那种深植于心的关系的渴望将持续人的一生,因此,我们有必要与疏离进行抗争,重新找回失落的亲密感。这一切需要我们的努力。
我们如何培育和家人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在当今家居和工作场所之间距离很远带来的问题。----我们有定期的家庭聚会吗?
我们如何培育和同学、同事的亲密关系?-------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建立一些非正式团体,采用定期聚会的方式来加强彼此的亲密感?
我们如何培育和朋友的亲密关系-----我们有定期通话、联络和见面吗?我们有表达对彼此的感激和需要吗?

6、我们可以做什么?
1、 我们不要让自己变得对腐化、堕落、虚假、道德败坏和淫乱熟视无睹,漠然处之,习以为常,要不断保持对不诚实的丑恶行为保持敏感-----你可能不得不对它们低头,但你可以不喜欢它们。
2、 保持真诚的眼睛,保持你舌头的敏感,坚持直言不讳的说话方式,还记得安徒生那篇著名的童话吗?是一个小孩首先发现并且叫道:“皇帝没有穿衣服!”然后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处事朴素单纯。
3、 面对的过去而非忘记,拥抱你的过去。直视你的罪恶而非逃避它,对自己表示同情。将你的伤痕、羞愧、罪恶感都表现出来,不要隐藏自己的无知,勇敢承认它。理解、接受、原谅你性格中的缺点,欣赏自我、善待自我
4、 有意识进入存在性的世界,参观艺术展、博物馆、美丽的风景,去图书馆读书,进入纯哲学、纯数学或其它自然科学的领域,到山上和海边陶冶情操。
5、 培养无限可能的信念,去感受赞赏、敬畏和惊叹的感觉,默默体会那些值得赞赏、热爱和尊敬的人。-----历史那些伟大的智者,试着与伟人交流—同他们交谈写信,而不是只和日常的人们交流。
6、 用艺术家或者摄影师的眼光来观察物体的本质---放大、缩小、镜框、颠倒,长时间盯着看,同时进行自由联想,任意发挥。
7、 长时间和婴儿、儿童或小动物呆在一起,因为他们更加接近存在性世界。
8、 换别的角度对自己的生活反思----史学家、从动物眼中、从远方偏僻的山村的人的角度,想象是第一次看到眼前的东西、最后一次看到眼前的东西、以伟大的睿智的哲人的眼光---老子。
9、 假如你只能活一年了,你要怎么对待你的生活?
10、 花一些时间入静、沉思、从日常生活中走出来,定期清空限制,暂时忘却闹钟、日历、社会、责任、义务、他人的要求。
11、 更好判断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不要与那些明显比你幸运的家伙比,与那些显得不如你幸运的人比较。
12、 体验实验性的慈善活动,慷慨奉献你的时间、金钱和服务,帮助别人,比方说孩子。-----帮助他人会让你感觉到自己善良的一面,感觉到自己的美德。

未来在哪里?
来自洞察,
更加来自洞察之后的行动。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