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思维隐性偏见_盲点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盲点 > 克服思维隐性偏见
浙江赵青新 盲点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1-08 19:11:26

克服思维隐性偏见

克服思维隐性偏见
赵青新
卧龙凤雏。庞统和诸葛齐名,可惜他运气不如诸葛,只因为长得丑,就不被吴主孙权器重,后来庞统到了蜀国,在那里做出了一番事业。
孙权以貌取人,潜意识里看不起庞统这个丑男,结果丢失了人才。笔者最近阅读《盲点》,发现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盲点》一书中,作者用“盲点”来比喻人们思维中暗藏偏见的区域。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我们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好恶,以及对他人性格、能力、潜力的评价呢?
马扎林·贝纳基和安东尼·格林沃尔德,分别任教于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两位美国顶尖心理学家已经合作了30年,致力于研究人类思维在特定环境中的运作方式,并一起开发出“内隐联想测试”心理学研究。至今已有超过1400万人完成了这项测试。
被测试者对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进行选择,计算机研究两类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和社会认知等进行分析。很多被测试者惊讶地发现,测试结果不仅与预期大相径庭,甚至会颠覆对自我的认知。
比如,“无意识的白人偏好”,被测试者们纷纷表示自己没有种族歧视,但是测试传递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信息,那就是潜意识的威力。隐性歧视处处存在。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无意识的白人偏好”不适合中国大众,但推而广之,借助这种形式,可以让我们用来测试其他“无意识的群体偏好”。
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各省人眼中的中国地图”,不同省份分别被标上骗子、小偷、好吃懒做、小市民等有色标签,可以说是一种赤裸裸的地域歧视。虽然大多数人未必像那张地图显示的那么极端,但类似观念潜移默化,比如喜欢说上海人怎样怎样、广东人怎样怎样、某地的人怎样怎样,招聘场上、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把个人代入固定思维认为的地域特征,而下意识地做出选择偏好。
测试“无意识的性别偏见”,男性=职场、女性=家庭的自动联想逐渐变弱,但仍然相当顽固。向被测试者抛出问题:你是否在意老板的性别?被测试者都是正在寻求第一份工作的人,对此都回答“不在意”,但在运用联合分析法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后,恰恰相反,几乎所有人的选择都系统性地指向“老板是男的”的工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潜意识里认为男性更适合职场,尤其是领导角色。
书中有一则故事,《裁缝的手和耶鲁教授的手》。卡拉手部受伤紧急求诊。因为平时爱好裁缝,所以卡拉首先关心这次受伤会不会影响她继续缝纫。当时卡拉休假在家,衣着随便,医生以为她是个裁缝,于是就表示没有关系,伤口缝合处理就可以了。正当此时,医院的一名学生志愿者认出了卡拉,惊呼出声:“教授,你怎么啦?”卡拉立刻被急诊医生送往手术室,医院召集了最好的手外科医生为她做了手术。作者说,卡拉的故事不仅体现在揭示有所作为的行为,还在于揭示不作为的行为。作者还意味深长地说道:“盲点不仅能庇护偏见,也能庇护特权。”
《盲点》一书,结合了大量有趣的行为实验和生动案例,作者用易于理解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向大众解释了造成刻板印象和歧视心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作者目的在于,让人们发现自发思维和反省思维之间的差距。只有自觉与潜在的不良思想作斗争,才能保证无意识的、自发的想法不会与经过反省的、理性的想法相偏离,才能真正地消除盲点,克服偏见。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