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方法及排版勘误_登天的感觉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登天的感觉 > 心理咨询方法及排版勘误
瑙鲁泥巴 登天的感觉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7-23 01:07:30

心理咨询方法及排版勘误

一、心理咨询方法
P28-29 现实疗法(Reality Therapy)
格拉泽(William Classer,1925~ )早年在美国Case Western University获心理学学士学位、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他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贡献在于创立了“现实疗法”,并强调自由选择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他反对行为主义过分强调外界环境的作用,主张心理咨询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现实疗法”的要点是:
a.人都有爱与被爱两种基本需求。如果它们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产生焦虑、怨恨、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反应,并可能产生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欲望。因此,心理咨询的目标在于减少来询者不负责任与自我毁灭的意向。
b.人都具有自主自立能力,也具成长能力。因此心理咨询的作用在于,使来询者在生活中区分“成功的认同”与“失败的认同”,增加对前者的体验,减少对后者的体验,这样才能充分满足个人爱与被爱的需求,感受到个人的价值。
c.“现实疗法”重视现在超过重视过去。它强调过去的事实无可改变,因而应将眼光放在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之上。它主张咨询者在协助来询者面对个人的痛苦、失败经历时,要帮助他看到个人的潜能及以往的成功经历,从而认识到生活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存在,可供自己选择和享用。
d.“现实疗法”十分注重承担责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将其当做心理咨询的核心,强调人只有积极面对现实,才能承担责任,获得“成功的认同”。在操作方法上,“现实疗法”十分强调面质(Confrontation),制订具体计划,不接纳借口,不用惩罚等技巧。

P47-48 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
佩尔斯(Frederick K.Perls,1893~1970)早年曾在德国、奥地利、南非从事精神分析治疗,后移民到美国。他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贡献在于创立了“格式塔疗法”。他认为,人的许多精神状态是分裂的而自相矛盾的,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询者协调、整合自我的分裂状态,建立起健康的格式塔。
“格式塔疗法”的要点如下:
a.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询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询者充分认识到自我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感受。由此,心理咨询不求为来询者的困难做解释与指导,而是鼓励来询者主动承担责任,主持自我的治疗与改善。
b.人应该将精神集中在现在的生活与感受当中,而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许多焦虑都产生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生活向当前生活的过渡,以逃避现实的做法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压力。这严重阻碍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c.使人积极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结”(Unfinished Business),这通常指个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灵创伤和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如懊恼、悔恨、内疚、愤怒等)。它们犹如一个个心结,系住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活动。而要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现实生活,就必须排除这些“心结”的干扰。
d.在咨询手法上,“格式塔疗法”甚强调帮助来询者由“环境支持”转向“自我支持”,以使来询者从一开始就不依赖他人,尽量挖掘个人的潜能。

P61-62 来询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8)早年在农场长大,童年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牧师,年轻时曾来过北京。他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贡献在于创立了“来询者中心疗法”。他主张在咨询过程中无条件地肯定来询者,并十分强调同感共情在咨询关系中的重要性。
“来询者中心疗法”的要点如下:
a.人都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所以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操纵一个人的外界环境或其消极被动的人格,而在于协助来询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的实现。
b.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自我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自我概念。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人的心理失常。人在交往中获得的肯定越多,则其自我冲突越少,人格发展也越正常。
c.这一疗法很强调建立具有治疗作用的咨询关系,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其基本条件。罗杰斯认为,当这种关系存在时,个人对自我的治疗就会发生作用,而其在行为和人格上的积极变化也会随之出现。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该与来询者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样即可使来询者处于主动的地位,学会独立决策。
d.在操作技巧上,这一疗法反对操纵或支配咨询者,主张在谈话中采取不指责、不评论、不干涉的方式,鼓励来询者言尽其意,直抒己见,以创造一个充满真诚、温暖和信任的气氛,使来询者无忧无虑地开放自我。

P79-80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艾利斯(Albert Ellis,1919- )早年在纽约长大,童年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大学主修商业管理,后来转学临床心理学。他对心理咨询的贡献在于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他强调人的非理性思维会导致人的种种挫败体验和人格扭曲,所以排除非理性思维是维护健康心态和人格的关键。
“理性情绪疗法”的要点如下:
a.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精神烦恼和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于其思维中不合理、不符合逻辑的信念。它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时,便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而当人们接受更加理性与合理的信念时,其焦虑与其他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b.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即对人或事都有绝对化的期望与要求;2)“过分概括”,即对一件小事做出夸张、以偏概全的反应;3)“糟糕透顶”,即对一些挫折与困难作出强烈的反应,并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体验。凡此种种,都易使人对挫折与精神困扰作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的反应。
c.“ABC理论”:在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个人对此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和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Consequence)这三者关系中,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换言之,一个人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而是由人对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所以,B对于个人的思想行为方法起决定性的作用。
d.“理性情绪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询者认清其思想中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乎逻辑、理性的信念,以减少个人的自我挫败感,对个人和他人都不再苛求,学会容忍自我与他人。

P103-104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早年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脑神经的研究员,但他的犹太人背景限制了他的发展,不得已行医而后创立“精神分析”学说。他对整个心理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潜意识对人的思想行为有重大影响之观点。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他的理论,但所有人都承认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
“精神分析”理论的要点综述如下:
a.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称无意识)三个部分,其中意识指人能够知觉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指人平时感觉不到却可以经过努力回忆和集中精力而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指人感觉不到却没有被清除而是被压抑了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认为,许多心理障碍的形成,是由于那些被压抑在个人潜意识当中的本能欲望或意念没有得到释放的结果。
b.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我”是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冲动,如食欲、性欲、攻击欲、自我保护欲等。它依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个人在与环境接触中由“本我”衍生而来的。它依照“现实原则”行事,并调节“本我”的冲动,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行事。“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依照“理想原则”行事,是人格的最高层次,也是良知与负疚感形成的基础。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人欲维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协调好三者的关系。
c.人在维护自我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时,常对生活中的烦恼和精神痛苦采取某种自圆其说或自欺欺人等认识方法,以求心灵的自慰。弗洛伊德将这些认识方法称作“心理防卫机制”,通常包括解脱、补偿、合理化、投射、转移、升华及理想化等方式。弗洛伊德认为,这些心理防卫活动多是无意识的,它们对人体的心理健康可起积极作用,也可起消极作用。
d.为使人们领悟其心理障碍的根源,人们需要接受精神分析的治疗,通过移情关系的建立来重塑人格。在这当中,心理分析师通常使用解析、自由联想、催眠、释梦等技巧来疏解患者“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减轻“自我”的压力,更好地面对现实。

P118 认知领悟疗法(Cognitive Therapy)
“认知领悟疗法”,源于霍姆(Homme)关于人的内隐行为是人心理的操作者之观点。而这一疗法是由一系列人共同创立的,其要点包括:
a.它十分强调认知过程对人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动机的支配作用。它主张通过改变来询者的认知模式,并辅之以行为疗法的技术,来矫正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这样,随着来询者认知方式的改变,他的情绪和人格障碍也会随之得到缓解。
b.虽然“认知领悟疗法”很重视人的认知方式对他心理变态和人格障碍的影响,但它不像“精神分析疗法”那样,一味追究来询者早年生活经历(主要是指三岁前后)对当前行为的潜意识作用,它主要探讨来询者当前认知方式对他行为表现的影响。
c.“认知领悟疗法”很强调来询者对自己问题症结中的非理性、非逻辑观念的深刻领悟,并以此来帮助来询者重新认识、评价自我,建立合乎情理的认知模式,摆脱非理性观念对自我的干扰。

P155-156 交互分析疗法(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rapy)
伯尔尼(Eric Berne,1919~1970)早年在加拿大蒙特里行医,1941年起在纽约市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后来在加州旧金山从事精神分析治疗。他对心理咨询的贡献,在于创立了“交互分析疗法”。他试图以更加生活化的术语来传播精神分析的理念,并十分强调个人要对自我的行为负责任。
“交互分析疗法”的主要观点有:
a.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式自我”(Parent Self)、“成人式自我”(Adult Self)和“儿童式自我”(Child Self)。其中P代表父母的价值观,是其内化的结果,偏向权威化;A是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它既不情绪化,也不权威化;C是人格中的儿童欲望与冲动的表现,是其本能部分,偏向情绪化。这三种自我状态,构成了人格冲突与平衡的基础。
b.人皆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领导、朋友、恋人等人物。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则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则越强。正面的“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之间的交互作用,会产生积极、正面的生活脚本。反之,则会导致不良的人格表现,使人在交往中充满焦虑和自卑。
c.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使来询者成为一个统合之人,使个人从“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交互模式中解脱出来,增强“成人式自我”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学会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反省,是“交互分析疗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d.在操作技巧上,“交互分析疗法”十分强调倾听分析的作用。它旨在推动来询者深刻反省其人格中“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冲突,以“成人式自我”的眼光来审视个人的生活脚本,积极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增强自信心。

P174 行为疗法(Behavioral Therapy)
“行为疗法”源于“行为主义”理论,它强调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来改变人的行为表现。其理论基础包括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I. P. Pavlov,1849~1936)的“条件反射”理论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E. L. Thorndike,1874~1949)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1904~1990)等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等,主要有如下要点:
a.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其中强化对该行为的巩固和消退起决定性作用。强化可采取嘉奖或奖励(正强化)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批评或惩罚(负强化)的方式。由此,学习与强化,是改变个人不良行为的关键。
b.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利用强化使来询者模仿或消除某一特定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特定的学习环境促使来询者改变自我,摈弃不良行为。由此,它很注重心理治疗目标的明确化和具体化,主张对来询者的问题采取就事论事的处理方法,不必追究个人潜意识和本能欲望对偏差行为的作用。
c.“行为疗法”的常用疗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松弛疗法”、“模仿学习”、“自勇训练”、“厌恶疗法”、“泛滥疗法”等疗法,其核心均在于利用控制环境和实施强化使来询者习得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重塑个人形象。

二、排版勘误
P12 脚注1,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P53 最后一自然段开头未空两格。
P66 第二段并入上一段,或空两格。
P79 正文倒数第二段第三行中间,字体不一致;脚注c,Activating event词间未空格。
P85 脚注2,so me应为“some”。
P106 第四行,字体不一致。
P164 脚注,不成熟防卫,Immature Defenses。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