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自己的怪癖心理_怪癖心理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怪癖心理学 > 驾驭自己的怪癖心理
军中风流才子 怪癖心理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3-07 19:03:08

驾驭自己的怪癖心理

怪癖:古怪的、与众不同的癖好。宋朝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赋须韵脚意全》:“平淡不流於浅俗,奇古不流於怪癖。”聂绀弩《论封神榜》:“不过我们‘读书人’,本有点爱作‘翻案文章’的怪癖。” 端木蕻良《早春》:“这是我从生下来就有的怪癖。”
《怪癖心理学》这本书揭示了怪癖的真相:完美主义、洁癖、强迫症、多重人格等,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你的影子操纵着你!
其实,每个人都有异常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怪癖”。看看周围,就知道了:有洁癖的人,恨不得把空气消毒;有强迫症的人,总是锁门出去不久再跑回来看看锁上没有;有多重人格的人往往“跑偏”……
当然,一分为二地看,任何事物都会有有利的一面,也会有不利的一面。“异常心理”不等于“精神障碍”,但是也可以演变成“精神障碍”。区别就在于》:能不能驾驭自己的怪癖心理。
从驾驭自己的怪癖心理这个角度,再单独说说完美主义吧。完美主义,其实是虚幻的另一个代名词。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东西,就连科学赖以发展的公理,也总是有着某某假设、某某前提。然而,完美,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假想,却是促进古往今来世界上许多人的源源动力。但是一个总是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便会对很多事物感到不满,会认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瑕疵,全有非得改变的理由。其实,完美主义是异常心理的入口,过度最求完美主义的人,往往拥有“洁癖”一般的心理。
突然看到了一份文人自杀的资料,由于自杀的人数很多,导致资料很长,不能全文照录,按照年代,点几个吧的:1893年,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1905年,中国的近代作家陈天华于12月8日蹈海自杀。1914年,奥地利诗人乔治•特拉克尔曾因要开枪自杀被送进精神病院,而后服药过量自杀。1927年,诗人兼学者王国维投湖自杀。1933年,朱湘于12月5日在南京采石矶投水自杀。1941年,饱受精神分裂折磨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娅•伍尔夫在3月28日投入马斯河自杀。1956年,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于5月13日自杀。1961年,美国作家海明威,由于多种病症和精神的困扰,在海边把双筒猎枪放进嘴里,扣动了扳机自杀。1966年,中国的老舍、傅雷和夫人朱梅馥、新月派诗人陈梦家自杀。1968年,杨朔、诗人远千里自杀。1971年,诗人闻捷用煤气自杀。中国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蝌蚪、海子、戈麦、三毛、顾城、徐迟、殷谦……
看这些数字,想这些人,太多优秀文人的自杀令人惋惜。“是什么使他们感觉生无可恋,赴向死亡?是行业特点注定了他们要在悲喜的峰谷中跌荡?或是他们相较普通人内心更加敏感脆弱?还是天才多数都是常人眼里的疯子,不可能与平淡的生活妥协?抑或只有选择死亡,才能够保留生的尊严?”
驾驭人生从改变自己的怪癖心理开始。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等不如意的事情时,许多人习惯抱怨社会不公和命运不佳,认为是社会有问题、同事有问题、单位领导有问题,把自己的失败归咎同学、朋友、老师等外在因素。
其实,《怪癖心理学》这本书使用了大量精彩案例,讲述了尼采、叔本华、荣格、王尔德等天才人物是如何为怪癖所苦,又是如何因怪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的。
事实证明:怪癖是人的两面性的体现,人既有做正确的事的冲动,也有做坏事的冲动。一味压制做坏事的冲动,很可能适得其反。勇于正视怪癖,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能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低谷,收获健康幸福的人生!
有了一些“怪癖心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不出“怪癖心理”,无法自拔。驾驭自己的怪癖心理吧,从现在开始。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