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治愈_怪癖心理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怪癖心理学 > 书摘-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Vaneesa May 怪癖心理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4-04 18:04:47

书摘-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1、人类本来就是具有两面性的生物,有些人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点,强迫自己只去做正确的事,结果适得其反。当你能坦然地接受自己两面性的本质时,两面性的本性也会逐渐淡化,你会失去想做恶事的心理。
2、青春期的巴塔耶逐渐开始憎恨曾经深爱的父亲。听着父亲痛苦的惨叫声,他开始感到某种快感。
3、拥有这些行为的人都具有因得不到他人的爱而产生的孤独感,以及对自己所缺失的事物的饥饿感。而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本来可以弥补且治愈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相互牵绊而造成的。结果他们只能把自己的饥饿感关闭在自我目的化的快乐电路里,让自己一直沉迷于无论如何反复都无济于事的行为里。
4、为了能从这一恶性循环中脱离出来,必须重新找回被周围人所爱、所认可的感觉。实际上,一旦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当事人会不断将这种自我目的化的行为正当化,而周围人的置若罔闻又使两者的隔阂持续扩大,朝着与改善相反的方向演变下去。当事人和周围人之间共有的并不是共鸣或者相互关心,双方只是在一味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立场。
5、幸运的是,这一过程有时候也会逆转,并趋向恢复。要想引起事态的逆转,有两个因素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是,当事人必须认识到与通过自我目的化的行为获得的快乐相比,自己从自我目的化的行为中获得的损失要多得多。
     另外一个因素是,挽回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存有共鸣的人际关系,世纪感受到世上仍有爱自己、珍惜自己的人存在,从而决心做值得拥有这些爱的人。
       少年恩德之所以没有走入歧途,是因为他得到了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爱护与支持。不管是偷窃、依赖症,还是暴力或虐待,被困于这些恶性循环中的人可以试着去组织自己的这些行为,找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人支持自己,去享受被爱围绕的感觉,这样一来,自己便能感觉到沉迷于自我目的化的行为其实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开始从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中发现更大的满足及喜悦。那样的话,那些自我目的化的行为便会作为过去无聊的恶习而化为残骸,从而失去维持下去的意义。与其强迫自己不去想,不如顺其自然。
6、人是社会性生物,因此才会有想要被他人接受的强烈愿望。当这种愿望被破坏时,人便会感到被社会伤害的痛苦。自己成了被他人排斥的人,人类对于这一点极度敏感。一旦成为被他人排斥的人,人类大脑中的痛苦中枢开始活跃,而这种痛苦程度完全不亚于肉体的痛苦。
       有这样一项实验,实验员要求三个参与实验的人一起在电脑上玩传球游戏。开始三人一起玩传球游戏,过了一会,其中两个人开始抛弃第三个人,两个人一起玩。这个时候,电脑上显示,被排除在外的那个人的大脑,其痛觉中枢的背侧前部带状部分呈活跃状态。而实际上,其他两个人做出这种行为不过是受电脑指挥而已。
        比起暴力最一般的形态,即直接肉体上的暴力,无视他人或排挤他人这种做法,更能将其特性转化为优势来攻击对方。因为排挤他人这种做法,无须通过将自己变成明显的加害者,就可以让人尝到无比痛苦的滋味。这种排斥在外的体验,不仅仅是让人承担一时的痛苦,而且会长期改变人的心理构造及大脑运作。
       被他人排斥在外的人,即使明白这是他人对自己的一种不正当做法,也依然容易贬低自己。他们容易滋生出一种信念,认为大家都讨厌自己,自己无法融入大家的氛围当中,而这种信念最终将支配这个人以后的人生。
       受到他人欺负的人,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也会对人际关系感到强烈的不安,从而导致自己渐渐脱离他人的视线,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人之所以会陷入被害妄想这种心理状态,并不能绝对地说是周围人的原因,有时候也因为自己把本来没有恶意的事情固执地理解为他人的恶意对待,从而使自己身心奔溃。比起被周围的人孤立,自己将自己孤立起来的情况也很多。因为过度敏感或自尊心太强,使得自己极度容易受到伤害,对事物的理解也存在偏差,这样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7、我们经常可以在性情固执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典型特征就是说一些做一些违背自己真心的事情。明明爱着某个人,却偏偏贬低对方、嘲笑对方。当对方说:“这个不是你一直想要的东西吗?”明明对方说的是对的,他们依然会否定对方说:“我才不会想要那样的东西呢。”明明想要接受对方的好意,想要对方体贴自己,结果却做出责备、为难对方的行为。
       这样的反应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反应,是因为我们感觉到对方并不是真的喜欢自己,所以我们不想去温顺地对待对方。当然,对于在没有足够多的爱的环境种长大、患有重度依恋障碍的人来说,他们更容易做出这样的反应。他们想要追求对方的爱,却无法真实地表现出来,反而用为难对方的方式表现自己。
       这样一种心理,与下面几种因素息息相关。
       一是具有这种心理的人都想在心理上占据优势。当不确定是否被对方所爱时,如果主动去追求对方,顺从对方的期待先表明自己的心意,就意味着承认对方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而这一点是具有固执心理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他们特别在意心理上的优势地位,真实地吐露自己的内心等同于把自己的弱点呈现给对方,会使自己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与坦率地去追求爱相比,坚持攻击对方、彻底表现出毫不在意的态度更容易使他们保持心理优势,尤其是当感觉到对方并不爱自己时就更要那么去做。
       另外一个因素是有些人会担心如果自己主动求爱,会不会遭到对方的拒绝呢?对方以后会不会背叛自己呢?这种疑神疑鬼的心理让人产生必须先下手为强的想法。因为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对方所爱的价值,反正对方讨厌自己、不爱自己,不如自己先表现出讨厌对方的态度。
       如果抱有这种先下手为强的心理,即使对方本来是爱着自己的,也会因为自己的这些行为而疏远自己、抛弃自己。如果我们问当事人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发展结果,他们会把事情的原因和结果调换位置,觉得即使对方本来是爱自己的,最终还是会抛弃自己,所以他们对对方做出那些问题行为是有先见之明的。大多数异常心理的产生,都是创伤性再体验的同时,因患者将事态的因果倒置对待产生的。
        第三个因素是,由自己不被对方所爱或者对方不能明白自己的心意等焦躁情绪而产生的愤怒或者攻击性情绪。这种情绪使自己无法做出与对方共鸣的行为,无法冷静地思考当时的状况以及对方的想法,并且就再这种情绪迸发的一瞬间,自己也完全被那颗受伤的心所支配,从而做出违背对方愿望的行为。正是知道对方希望的是什么,故意和对方唱反调。
       以上三种主要因素相互作用,诱发人们做出“唱反调”的行为。如果对方心理成熟,即使受到“唱反调”似的对待,也能立刻明白那并不是本人的真心本意,而如果对方心理也不成熟,就会被表面上的言语和行为吓倒,并为此愕然,多数时候甚至会因愤怒而采取拒绝和强硬的态度。这样一来,双方都会受到伤害,并且都不退让的化,双方关系会更为紧张,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8、有一天,荣格的父亲向访客吐露自己的心事,正好被荣格听见了:“如果真像医生所说,孩子得了那种病的话,那么以后孩子恐怕就不能独立生活了吧?“听到这句话时,荣格的心中再次闪现出一个想法。我们可以通过荣格在其自传中所记录的内容来了解他的内心感受。
       ”我像是被雷劈到了一样。事实完全不是那样的“‘我必须用功了’这样的想法立刻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从此以后,我变得越来越认真。我静静地离开哪里,走进父亲的书房,拿出自己的拉丁文法书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十分钟后,昏厥发作了。我几乎从椅子上跌落下来。没过多久我又恢复神志,继续学习。我告诉自己:‘该死!我怎么能昏过去呢。’然后我继续学习。大概十五分钟后,第二次发作开始了,和第一次一样没过多久便好了。‘现在我必须真的用功。’我使劲儿给自己加油。然后又过了半小时,第三次发作袭来。可我没有屈服,又坚持学习了半个小时。最后,我觉得自己终于战胜了病症,而且心情也比前几个月更舒畅。事实上,之后病症再也没有发作过。那天以后,我每天学习语法,做练习题。几个星期后我回到学校。在学校,病症再也没有出现过。我身上的魔法终于被解除了。”
       荣格从自身经历中了解到心病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怎么做才能克服它。你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要扪心自问:“自己这样下去可以吗?”要靠自己的意志,为了自己而活,这才是克服心病、恢复正常状态的方法所在。
9、尼采之所以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而过早地成为一名隐士,原因便是他过于束缚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妨碍自己去适应社会。父亲不幸去世,幼小的尼采不得不背负沉重的负担,还有就是小时候受到母亲严格的教导,这一经历都使尼采的内心越来越受到束缚。
10、对父母的反击可以成为孩子诞生出一个崭新自己的原动力,但孩子同时也会产生罪恶感。如果想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必须跨越内心所具有的违背父母期待的罪恶感。
11、女孩子当然明白自己真正喜欢的是眼前的这个男人,所以对他的求婚欣喜若狂,但同时她也心生内疚。虽说只有过一次,可是在他们分手期间,她和别的男人发生过关系。这位有洁癖的女孩子一直认为自己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觉得自己罪大恶极的强迫观念,以及必须要找到自己罪过的证据的强迫行为,其背后都隐藏着压抑在心底的罪责心理。
       这名女性“害怕得到幸福,自己真的可以幸福吗?”的想法背后隐藏的可以说是一种觉得自己并不值得拥有幸福的心理。
       笔者在了解到这位女孩子的情况后,从相反的一面来解决她的心理问题,比如告诉她说“可能是因为你越来越有魅力,或者是因为他害怕你会被其他男人夺走,所以才会爱你越来越深”等,渐渐地,这名女子承认了这相反的一面。她的病症逐渐好转,可以积极外出游玩了。
12、自我否定的陷阱。与罪恶感相结合,使人的内心坠入无敌深渊的就是自我否定的心理。一个人如果只是适当地消极否定地看待自己,那么可以说这是一种谦虚的表现,是这个人的美德或优点。但过于否定自我,深信自己没有被爱和生存的价值,最终就会迈进异常心理的领域。
        固执于自我否定的人无法重视自己的存在,他们会只会做出伤害自己或是贬低、有损自己的行为。
        他们中有些人能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伤害自己的事情,也有些人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总是在无意中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自我否定心理的产生与被他人所爱的安全感不足有关。追根溯源,大多是因为小时候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无私的爱与肯定。
13、完美主义及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思维方式导致人们走向不幸。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才能,身处多么让人羡慕的环境,一旦他陷入完美主义或二分法思维方式,这个人就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从而导致自己走向不幸。为了不让我们的人生陷入不幸,我们必须阻止自己受到二分法思维方式的侵害。
        完美的自己并不是最好的。一个人若一味追求完美,他就有可能为自己不幸的将来“做准备”。与完美相比,不完美的事物才是最稳定的,我们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将它展现出来,才会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可。
        即使人生中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我们也要把它当作人生的一种乐趣。不如意之事也有它的意义,从这样一种角度出发,努力从不如意中找到其隐藏的财富,我们才会收获幸福。哪怕面对的是煎熬或失败,也要苦中作乐。
        在事态进展顺利的时候,享受幸福就好;当事态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也别有一番滋味。事后我们会感慨不如意、苦苦挣扎的时候才是自己最努力地为生存奋斗的时候。成功的光辉固然会带给我们一些幸福的感觉,可在痛苦郁闷的日子中更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人生哲学。无法言语的苦闷、悲伤、后悔和遗憾,正是这些消极情绪使我们的人生成为真正的人生。只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像只能吃甜甜的蛋糕一样,总有一天你会受不了。无论是幸福还是不幸,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好有坏。
        说一个人有多幸福,不是看有多少多于他人的好事发生在他身上,而是看他能从坏事中发现多少可取之处。
14、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当这两种欲望被破坏时,人们就会陷入病态的自我目的化心理或自我绝对主义的观念当中,就会进入没有出口的追求自我的封闭电路中,又或者只能通过矛盾性或解离的方式引起自身人格分裂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15如果这两种基本欲望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满足,人们就不会陷入异常心理。可是没有谁会一直处于这样的顺境当中,那么当这两种欲望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重要的是,不要陷入自我目的化或绝对自我绝对主义的封闭电路中。我们需要时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切记不要拘泥于某种狭隘的价值观或者一种观念当中。所谓的拘泥就是固执、死心眼。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这种固执就无法生存下去的话,那你就错了,相反,这种固执只会使你人生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少。另一点就是与他人沟通。即便我们一时陷入封闭电路中,也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从中脱离出来。哪怕身边只有一个可以谈心的对象,只有一个人让我们有安全感,只要借助这个人的帮助,我们被逼到绝境的概率也会降到半成以下。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平时一定要看重与身边朋友的关系。
16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发现并正视自己身上阴暗面的过程,也是我们直面并克服人生中的恐惧与危机的过程,由此我们便可收获健康、幸福的人生。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