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怪癖心理学》的时候,眼中脑中时不时会幻化出金庸老爷子的《倚天屠龙记》中,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时,明教诸人的吟诵:“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人这一辈子,大是不易。书中描述的种种怪癖,皆有因有果。有谁天生就是一身泥垢呢?
说到心理健康,这个概念很是微妙。身体健康的检测指标可以数质量化,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相对就笼统含糊得多。一个人能够做到“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不信一起来瞅瞅:忧郁、狭隘、嫉妒、害怕、暴力、敏感、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他、做戏、贪婪等等这些词,在每个人身上是不是都有?只不过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时间和程度上有所差别罢了。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自己活着不憋屈,旁人觉得不别扭。能做到这两条,活在这万般不易的世间,已经是皆大欢喜了!
《怪癖心理学》是一本普及性的心理读物,作者冈田尊次抓住了一个巧妙又典型的切入点,放眼看看,我们自己乃至于我们周边的人们,谁身上没点“毛病”呢?有的轻,有的重,有的是没有意识到,有的是意识到了没办法。而这些“毛病”,比如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比如洁癖、比如饮食障碍、比如家庭暴力、比如说谎等等,哪一样说起来都是可大可小的。小的话,自己难受别人麻烦,大的呢,就抖搂出三岛由纪夫的悲剧、甘地的受虐、李尔王的悔恨、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还有,被遗弃的玩偶叔本华、被母亲当做女孩养大的王尔德、要杀死上帝的尼采和害怕“黑狗”的海明威……触目惊心。
在怪癖的另一面,也可能激发出人巨大的潜能。“甘地对父亲的死所抱有的罪恶感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这种强迫自己艰苦修行的能量,也成为甘地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动力。”纵观夏目漱石、荣格、尼采的事业辉煌,也与被人群孤立与排斥密不可分,“当一个人受到他人排斥后,他的大脑活动就会变得活跃。”但是,你愿意或者你愿意使自己的亲人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背负内心深重的苦难吗?起码,我坚决不愿意。我宁愿我们过得平凡安宁,也不愿付出一生的内在痛苦换取所谓的外在成功。
问题何在?本书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虽然篇幅不多,但一语中的。与现实情境和现实中的人两相对照,是精准到位的。也就是说,本书的写作重点侧重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至于“怎么做”就相对忽略了。这可能也是普及性的定位所致。
但与很多科普性的读物不同,《怪癖心理学》是不适合抓住一章看一章的。冈田尊次有着非常扎实的精神医学的底子,所以这本书尽管面向大众,行文晓白流畅,但是逻辑关系非常严密。在一个章节中的各个小节之间呈现明显的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条理清晰。一旦看进去了,就不容易放得下。
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曾接触过的阅读过的高明的心理学专家,都有着浓重的悲悯情怀。就如这本书的前言中所讲:“异常心理会告诉我们人类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是什么。”也正如这本书在结语中所言:“为了能在混乱的时代中坚强地生存下去,我们首先能做的难道不是在珍惜与身边人之间的纽带的同时,有一颗能对任何细微事物都深感幸运的丰富内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