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童年的恶魔_怪癖心理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怪癖心理学 > 住在童年的恶魔
北冥之鱼 怪癖心理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2-28 12:02:55

住在童年的恶魔

我怀着猎奇的心理打开这本书。惊讶的发现许多人类历史上的天才竟然深陷严重的心理怪癖。不知道这些怪癖助力他们成为惊世骇俗的天才,还是正相反——让他们在创造出非凡成就的同时受困于心灵的沼泽。

日本著名文学家三岛由纪夫死于完美主义和嗜虐。根据他自己的表述,他“深深地潜沉在精神界的恶里”,最终混淆了全部价值体系——美丑、善恶与生死,混淆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他崇尚鲜血与死亡,最终像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剖腹自杀。作家余华认为他死于自己的笔下。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圣雄甘地有严重的洁癖,他推崇禁欲,不仅谴责男女欢爱,还抵制一切虚伪的物质享受。他是典型的素食主义者,吃的少而挑剔,甚至长时间绝食。可见甘地绝对是个苦行僧式的人物。

法国哲学家巴塔耶是一个具有自虐和嗜虐倾向的人,和他的前辈萨德伯爵一样具有虐恋嗜好,他的研究集中在色情、死亡、邪恶、暴力等受欲望支配的禁忌型力量上。

我曾经最喜欢的哲学家尼采因为过度敏感逐渐患上了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这个宣布“上帝死了”的伟大天才,据说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尼采疯了。“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他的人生之舟驶向了他没有预计到的远方。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是一个双性恋者。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获得诺贝尔奖,他的私生活放荡不羁,一度沉迷于换妻游戏。

出生于瑞士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是典型的双重人格。写过《我是猫》的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患有被害妄想症。

……

这些罹患不同心理疾病的天才,他们的经历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共通之处,那就是童年的不幸遭遇。童年被父母忽视、虐待,被抛弃,被过度管制,被过分娇生惯养,等等,细节不一而足,但伤害却具有同一性。正如巴塔耶所说:“恶的由来在于不被爱以及自己的爱被拒绝。所谓的恶,只能在不被爱的自己勉强维持自己不被爱的状态的情形下才能形成。”在爱的缺失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希望通过一些反常的举动引起大人的注意,想要重新唤起他们对自己的爱与重视,但如果周围的人对此置若罔闻,这些反常举动在得不到正常回应的情况下,就会得到加强,使其“最终走向以这些行为本身为目的的异常行为”,进而形成各种“怪癖”。反之,如果当事人的行为引起周围人的共鸣,重新得到他们的爱护与支持,在失爱心理驱使下的各种异常举动就会发生逆转。为人父母,不是简单的生养,而是一种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对于孩子来说,只要父母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他们就会像公主或者王子一样长大,物质生活倒是其次。换句话说,父母的关爱是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大的财富,一个健康的童年是任何金钱和物质都无法换取的。

人的心理活动仍然是迄今为止最难以描摹的图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但似乎人类在这个简单的命题前一直踯躅不前。我们除了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世界表象笃定以外,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其实知之甚少。《怪癖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两面甚至多面截然相反或者相互矛盾的心理倾向,每个看似正常的人都有一些心理怪癖,诸如完美主义,诸如依赖症,诸如洁癖,等等,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把这些心理倾向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对于少数人来说他们深陷于异常的心理状态,往往作出许多异常举动,如伤害别人、自杀等。对于常见的心理怪癖书中归纳了七个大类:完美主义、罪恶快感、妄想症、逆反心理、人格分裂、控制型人格、依赖型人格障碍。具体而言,每个大类又包括很多小类,诸如:洁癖、施虐与受虐、偷窥癖、过度饮食症、被害妄想症、失忆、癔症、双重或多重人格、丧失独立人格及恋母或恋父情结,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上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的这些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就会在本能的操纵下寻求一种释放的方式。因此,上述天才般的人物在尝试打破禁忌的过程中,往往突破界限,作出了许多惊人创举。对于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人来说,离经叛道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所以查理·布考斯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为了要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因此,毁掉了他们的异禀。”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住在童年的恶魔”的回应

桃之夭夭 2014-03-03 16:29:55

私以为,心理学研究这门学问对人类进步没有什么实质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