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在认识真我的荣格_自我与自性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自我与自性 > 一生都在认识真我的荣格
公益霎哈嘉瑜伽 自我与自性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7-15 16:07:57

一生都在认识真我的荣格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理动机,反对将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并以之为出发点提出“原型——集体无意识”理论,他发现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个人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其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被个人获得过。荣格认为梦不单代表做梦者过去的欲望,也是做梦者对未来憧憬的表现。荣格认为人类有些思维、情欲、知觉是与生俱来的,他以大多数人都怕黑和怕蛇为例,指出人类对某些特别事物会作出和自己的祖先同样的反应。他相信梦境跟宗教有关并强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潜藏著一些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记忆都难以解释的东西。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和往昔有关的,而且不单是个人的往昔,也和种族的往昔甚至和有机界的整个漫长进化过程有关。基于这点,荣格发现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一种共有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他相信潜意识透过梦带给我们的智慧比实际意识的洞察力更优越。
  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还曾经学习汉字,把汉字当作可读的原型。他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甚至在纪念妻子爱玛的石头上,也用汉字刻着:她是我房屋的基石。而他所刻的最后一块石头上面有一个中国老人的头像,两边是银杏树的叶子,还有汉字刻成的“天人合一”。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结束时,写了这么一段话:“当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的时候,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了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的本质,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的意义中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荣格推崇东方文化,认为东方人的思维向世界展示了更开阔、更深奥、更高级的理解力,东方的智慧并非西方人印象中的怪诞和迷信,它是一种高度发展了的直觉领悟能力。但另一方面,他并不因此而认为西方人要抛弃自己的文化之根,更不赞同不假思索地模仿东方修炼的形式与皮毛;因为,中国花费了几千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文明,西方不可能管中窥豹、瞬间领悟。
  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是对道家练功时,通过坐禅和沉思,在体内出现的一种神秘光感,它会导致一种精神的顿悟,一种智慧的升华。而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的心灵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的秘密。荣格提出,尽管西方有科学和逻辑,但是东方却教给了我们另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以及更高层次的理解,那就是通过生命和生活,或者说是透过生命和生活的理解。因此,荣格提出了他所阐述的一个问题——“当代心理学为理解东方,提供了可能”。以其分析心理学为基础,荣格曾着重分析与评价了“道”和“太极”,以及“道”的现象。在其评论的结语中,荣格说:“我的评论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 荣格治疗过大量病人,他晚年回忆,他分析过的梦,总数不下八万.作为一位能够一直深入到他人灵魂深处的医生,许多曾经接受过荣格治疗的病人,后来虽然恢复了健康,却一直保留着对荣格的深刻记忆。
  荣格的世界性声誉:
  1910年,荣格再次出席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并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学学会的终身主席,后来因为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而辞去这一职务。1932年,以其深邃的思想、不懈的写作和在自己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发现,获苏黎世城特别文学奖.1934年,创办并出任日内瓦国际心理治疗医学会主席.193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头衔.1938年,获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并成为英国皇家医学学会成员.1943年,成为瑞士科学院荣誉院士.1945年,荣格七十诞辰之际,获日内瓦大学荣誉博士头衔。   
  尽管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声誉,荣格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平民风度”而仅仅在精神上显得是一位“巨人”或“贵族”。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