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link版本,http://hgye.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html
-------------------------------------------------
公司的L老大,普遍以为还是个哲学家,每年的传统是会给大家布一次道,一次哲学意味很浓的讲座,今年的讲座至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
Curiosity, desire of think[1]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这样的人,但是自06年以来的确对很多东西有过兴趣,譬如社会心理学,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Web2.0的影响,突然有一本书引爆流行成为了理论标杆,同时也明白了要研究畅销品的原因等等,所以也想更深入的了解诸如流行趋势,或者大众癫狂行为等等。书架上还摆着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第八版的大部头,差一点就看完了,终究是没能看下去,不过至少可以说算是学习过。
心理学虽然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但是还是有点不上心的,因为心理学怎么说都还是软科学,不像认知科学,或者心理学的生物基础,比如神经科学,脑科学,生理化学等等。另外个人最喜欢的方法论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这个学科的思想史,否则的话搞不清楚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也是所谓的whig式的方法了。
心理学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斯金纳,他的学说叫行为主义,有所耳闻,但是不了解。不过在我即我脑上面反复提到了60年代的思潮的影响,行为主义认为人是白板slate,只要施加适当的社会控制,就能够改造一个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系列影响很大的运动和后果,比如“女权主义”,认为是男性为了控制女性,而强加给女性一系列的限制,使得女性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没有自由。所以女权主义者高呼反抗的口号,要解放自己。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自由度的提高,女性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权利。但是现在普遍承认除了身体上的差别,男性和女性在大脑当中也存在差别,也就是思想,行为模式方面的差异的确是有生理学基础的。再比如对待精神病人,由飞跃疯人院可见一般,当时的精神病院真是相当的恐怖,而后现代哲学家福柯也专门写过规训与惩罚来探讨这个思潮的思想史[2]。再比如传统心理学研究里面,认为自闭症等等儿童的心里疾病等等,是由于父母亲,特别是母亲在早期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但是是可以改善的,可以想象,当那些付出了绝大努力的父母发现孩子依然如故之后,他们有多么伤心,因为除了要照顾异与常人的孩子,还需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
考虑到行为主义学派是自1930年代兴起,1960年代达到鼎盛,我很怀疑包括纳粹和社会主义在内的社会改造运动,甚至麦卡锡主义等等,比如很熟悉的口号“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口号,以及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人人过关等等行为似乎都可以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
好了,啰里啰唆的扯了一堆,其实主要是想说一篇edge[3]上面非常有意思的访谈:Edge对话: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原来社会心理学是对斯金纳的反动: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对世界的构念影响人自身。你必须进入人们的头脑中,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开玩笑的说,社会心理学就是唯心主义啊。更让人意外的,现在很火的所谓“幸福心理学”或者说“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渊源。积极心理学大约与1990年代兴起,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向传统的心理学研究那样,关注心理上一些负面的比如抑郁,攻击等等,而是应该关注比如快乐幸福等等,从态度开始,到行为改变,再到幸福人生,主要是强调个人内心的力量。
个人第一次意识到心理学家可以帮助普罗大众的是不久以前刚刚看到津巴多的害羞心理学,同时我也相信这才是心理学的关怀,也代表着心理学的未来。因为它关注的不是why,而是how,并且是比如时间管理,害羞等等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的问题,而不是那些很特别的案例,而且显然通过适当的训练和联系,大多应该可以改善的行为。
但是,另一方面,个人也以为这些幸福心理学稍嫌鼓噪了一点,有点越过界的意思,理由很简单,就像前面提到的,心理学始终有点点软科学的意思,虽然现在的心理学也很讲究实证研究,但是还是基于传统的问卷调查的方式,而不是一种“还原论”的方式,作为一名优雅秩序的信徒,显然对这种处理不是很满意。
这篇访谈里面的几个老大,可以看到Timothy Wilson可能出于自己学科,社会心理学的荣誉感,一方面声称理应获得更多的重视和更广阔的应用,同时也批评了心理学里面另一个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一统天下的进化心理学,认为进化心理学是“新精神分析法,宗教”,不幸和另一位老大Steven Pinker(语言本能的作者)PK的结果是完败,甚至在Wilson拉上了幸福心理学的老大Daniel Gilbert(撞上快乐的作者),结果依然完败。很有意思的对话,推荐各位自己看看。这里主要讨论一下回到这篇文章的争论主题上来,进化心理学/evolution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但是Wilson其实不必如此介怀,因为谁都知道“现实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是精神病人”,倘若说,譬如他自己举的“自我肯定”的例子,能够帮助更多人更好的生活,这是进化心理学乃至进化心理学无法做到的。不过讽刺的是,Wilson一直说进化论是新精神分析,在个人看来,幸福心理学的最终/最好结果就是担当起精神分析或者说宗教的作用,让人更宁静的生活。
必须承认进化论的确是一个大盒子,什么都可以装,但是怎么装,譬如“水猿假说”或者“社会达尔文主义”都是顶糟糕的装法。这方面个人看过最好的说明和“进化“在”心理学”的适用说明是Robin Dunbar的进化心理学的第一章“我们为何需要进化”和第二章“进化为我们做了什么”。下面就稍微花点时间来看看Dunbar怎么说,看看进化心理学的方法论是什么。
从文章中看,似乎Wilson对进化心理学的诟病或者说主要疑虑无非是“基因决定论”,但是包括Dunbar在内的很多进化心理学家都加以说明了,进化心理学特别强调“为什么why”而不是“如何how”的观点,正是这种“why”的观点才恰恰说明遗传/基因决定论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是“决定论”,那么原因和理由就很简单了,世界就井然有序了。但是演化是发生在世代层面上的,所以要了解“why”,要求采取一种历史的、发展的观点,也就是Dunbar提到的系统发生的观点。这种发展的观点正是其实是一种对行为提出进化上的解释而不是结果,区分这两者解释/结果之间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4]。也就是廷伯根(Niko Tinbergen)[5]提出来研究动物行为的四个为什么原则,“生理的,发育的,演化的,功能的”的后两条“演化的”和“功能的”,需要说明的是功能的原因不一定是完全是因为演化而形成的,适宜度fitness这个概念需要非常的小心,正如文章中引用到的,同样Dunbar也提到了,G.C.Willams在1966年给出的原则非常重要:
将一个生命体内可能的生物变异和物理变异都考虑在内后,某种特质仍然不可能出现,这时才需要用进化论加以假设。
进化心理学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框架,并且似乎能提供一个统一性的视角,但是如果我是Wilson,从个人现在的认识水平,至少可以提出在下面三个方面进化心理学应该注意:
第一点自然是审慎,如达尔文一般的审慎,这方面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文中提到的大神G.C.Williams[6]。只有排除所有其他因素之后,才可以使用适应Adaptivation的解释。
第二点是进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最好还是延续传统的Animal behavior的路子,即所谓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来研究人类行为,比如文中提到的另一位大神R.Trivers,而不要试图一统天下,就像E.O.Wilson所说的“新的综合”那样。这里有一篇很好的blog post,可以看成是一个书单吧。
第三点最为有趣,类似于悖论,在一个理论框架之下得出看似矛盾的协调,比如表观遗传学之于DNA,而对于进化心理学,特别是基因决定论者,前面提到的发展的观点特别有趣,不妨重点说。
譬如Pinker一个有名的假说,语言本能Language Instinct,现在普遍承认的是语言学习有个印刻期,没有看过Pinker的原著,似乎Pinker的意思是说在人类身上存在语言Gene,而黑猩猩等等就没有。所以只有人类才能使用语言。不过Dunbar介绍的假说不否认语言gene,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在婴幼儿时期的脑内神经快速生长的所赋予婴儿高效学习的能力才是能够使用语言的关键,并且给出了神经解剖学上的旁证,维罗莉卡区,掌管语义理解的脑区,在8~12个月的时候会有神经髓鞘的显著过程,而布洛卡区,掌管语法规则的脑区,在大约4岁时候也有一个显著的神经髓鞘化过程,这与我们日常所获得经验显然也是一致的,小孩子很早就明白说话的含义,虽然他还不能说,接着可以慢慢牙牙学语,直到流利的说出话来[7]。而好玩的地方就在于虽然有进化的远因,类似乔姆斯基所说的正规文法,但是同样重要的是语言的环境,来促使大脑的发育和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gene真正类似于Dawkins所说的蛋糕食谱的指导含义。
再有一个明显的悖论是口水无数的homosex的问题,大多数进化论者坚持认为这种资源耗费巨大的行为必定有其适应性,搞出了无数种理由来解释它。不过前不久从我即我脑上面看到了说其实这是发育期间的一个错误,因为男女性别分化,生理上的差别是在怀孕早期,而头脑中的性别差异是在怀孕后半段由胎儿已经形成的性器官和womb中化学浓度的反馈机制促使大脑发育完全,不幸的是,生理上和头脑中性别分化不是同步的,当出现差错了,就会出现比如homosex之类的问题。
好吧,这篇post原本是因为edge上这篇文章,不过既然提到了Dunbar的这本书,特别是其中发展,历史的观点,特别有趣,干脆一并介绍完了。
Dunbar的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Evolutionary Psychology:A Beginner's Guide,中文译本的名字呢是进化心理学,但是译者万美婷女士增加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副标题——从猿到人的心灵演化之路[8]。国内进化生物学的书籍一般都会推荐David Buss的那本大部头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虽然只是大概翻过,但是若论完备详尽,Buss的那本大部头自然完胜。若论目光境界,Dunbar的这本 则深得吾心。虽说是编书,但是编书也是大学问,眼光精到,方法论概念清晰合理,有干货,也有私货,自有内在的逻辑,那么Dunbar以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
Dunbar以为人类的心理结构也是某个特殊环境演变而来的,但是这和人类生理结构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化的过程,但是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环境是变幻莫测的,而演化又是如此大时间跨度的事件,所以当时适应的结果未必能适应最新的环境。所以,Dunbar特别强调的,也是贯穿全书的交互式的观点,并且在第二章专门介绍两个假说,来说明人类进化的特殊性。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进化生物学家David Sloan Wilson和哲学家Elliott Sober提出的多层级选择理论(Mutli-level Selection Theory, MST),这个MST什么意思呢,别急,在此之前,需要说明一个在现在理论生物学界恶名昭著的group selection的理论,在1960年代以前,大部分生物学家自然选择是发生在种群层面,认为个体会为了种群利益采取一些行为,譬如在密度过大的时候,导致资源紧张,竞争激烈,某些个体会采取自杀的行为以保证群体更好的延续。但是经过G.C.Williams诸人的严厉批判,理论界认识到了自然选择其实是发生在个体层面,或者说是gene层面,个体根本就不会管他人的死活,只会赤裸裸的,自私的,拼命的设法让自己和自己的gene延续。
而MST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群体作为自然选择的对象,这不恰恰就是Williams等人批判的group selection吗?不过MST需要加上一些假设,第一个群体之间是相互竞争的,这样那些相对合作的个体虽然不如完全自私的个体fitness高,但是就群体而言,整体fitness更高。第二个是群体内部有淘汰,或者个体交换的机制,群体内部的成员是动态变化的,以防止群体内部出现完全剥削他人,不做任何贡献的自私鬼,最终导致群体退化为完全自私,不合作的群体。以博弈论的术语来说,就是不给另一方参与博弈的机会。
虽然有生物学家说MST的假设太过复杂和理想,在现实世界不太可能发生,而且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一个附加了太多假设的理论似乎总不是一个好的理论,但是正如Dunbar所说,试图给人类惊人的社会特质做出演化上的解释,MST看起来似乎是非常必要的。
也符合我们日常的经验,人类一直是部落式的生存,而且相互之间的竞争很激烈,战争而不是战斗才是常态,Matt Ridley的美德的起源上也提到了根本不给群体内部人员参与博弈的机会,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还有一个很奇特,社会生物学上也反复提到的,人类对于自己人这个概念非常强烈的现象,哪怕只是很随机的分为两组,一样会很快进入角色,并且不遗余力的为己方叫好,贬低敌手。似乎足球流氓,党派政治等等,当然严重点的还有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心里。同样我们对于背叛似乎绝不能原谅,汉奸的恶劣名声就是一个最好的脚注。
上面说的是第一个,第二个贯穿全书的,或者说体现Dunbar的内在逻辑的假说是John Odling-Smee提出的生态位构建理论,Niche Construction Theory,NCT。对长尾理论熟悉的童鞋肯定对Niche这个词不陌生,利基,缝隙,那么NCT是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例子,蜘蛛织网就是一种NCT行为,个体通过自身的主动行为来改善环境,从而占据新的、有利的生态龛位,减轻,改善自己的选择压力,这就是一种NC行为。
NCT的观点无疑是一种强调交互、动态的、反馈的过程,Dunbar说在人类社会中NC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直立行走-〉手的解放-〉工具制作-〉扩大饮食范围,获得更多蛋白质-〉促进大脑进化-〉工具工艺更加精良-〉…这样一系列正向反馈,使得人类越来越聪明,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最终使得人类如此变得似乎特别。
更好玩的是,Dunbar还特别举出了人类幼儿的发育过程,指出人类儿童同样用继承了这种非凡的NC能力/gene,快速学习的gene。第一步,幼儿通过社会化视觉信息的能力,书中称为联合注意joint attenation的能力(9~14个月),能够追随成人目光,把自己的注意力也集中到相同的物体上,进一步的,婴儿可以获得称为共享联合注意shared joint attenation的能力(14个月大),可以通过目光的来回扫视,以确定自己和成人关注点是否一致,进入引导成人关注自己关注的物体(有baby的筒子们给点反馈啊)。第二步,通过社会参照social reference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妈妈的行为,是鼓励还是反对,据Dunbar说,在儿童碰到不确定的行为或者事物的时候,首先会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母亲(是不是啊??),以确定进一步的行为。第三步,通过模仿学习imitative learning来模仿有意图的行为(18个月),这就拜托了经验的限制,让婴儿获得了飞速增长的知识和信息。第四步,语言能力的获得(参见上面的介绍,大约2岁),以应对这种巨大的信息量[9]。第五步,4岁大的时候,儿童突然拥有了读心能力,参见以前的这篇同样介绍Dunbar的另一本书你需要多少朋友post(link)。最终,人类形成了心智能力Theory of mind。
考虑到人类的社会性,以及利他,特别是互惠利他,人类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面对由社群中其他人组成的社会网络环境,而儿童通过和最重要的人,通常是妈妈,互动最终学会了NC的能力,通过读心能力来理解别人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好采取应对行为,比如最重要的,相互信任合作,或者识别欺诈和背叛。
所以成为社交达人,不仅是个现实志向,而且毫无疑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更容易的获得成功[10]。毕竟我们身处紧密联系的环境之中,而且正是这种合作,劳动分工才使得我们活的这么滋润。
注:
[1]其实还有 Love, desire of sex; Family, desire of relationship …
[2]大概翻过,少不经事的时候,sign,当时完全不了解背景,看了也白看。
[3]http://edge.org/,edge是一个在线俱乐部/沙龙形式的智库,集中了一些顶尖科学家和学者们的对话,类似的另一个是http://bigthink.com,个人以为都比TED层次要高一点。
[4]同样,Dunbar还提到了另外两种同样是解决“why”问题的心理学分支,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不过认知心理学,或者说生物心理学强调的是内在机制,生物学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强调的是个体,而不是所谓的系统发生。
[5]1973年Nobel Prize,Richard Dawkins的老师。
[6]可是即便是神如Williams,在他的我们什么生病这本书中对periodic提出了如下的看法,现在似乎有一种观点是强调女性periodic的重要,认为需要小心呵护,维持周期性,不过Williams显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Williams看来,似乎进入工业化之后,正是由于periodic的减少,才导致现在女性,譬如乳腺癌,子宫癌的高发的后果,原因很简单,因为不管是pregnent还是哺乳期间,都是没有periodic的。虽说Williams也只是提出猜测,一笑。
[7]话说没个孩子做参照,还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不过也好,发育心理学还是有很多好玩的东西还没有了解全呢。
[8]书名其实是一本书的内在逻辑的体现,这方面似乎国内做的不够好,甚至有时候会更改书名,其中尤其以计算机书籍方面“什么什么之美”等等最为恶俗。
[9]普遍认为人类对于面孔识别有着特殊的生理基础,譬如面孔失认症。Dunbar没说,但是个人猜想这个:) 符号之所以被人轻易的认可,是因为有眼睛和嘴巴,事实上,似乎眼睛和嘴巴是辨认面孔最重要的元素,几乎我们可以把一切倒三角的物体都想象成face。
[10]以个人而言,虽然不会承认是Social awkard,似乎问题在于与人交流,特别是陌生人交流的时候,不能正确decode message,或者更准确的说,即使在decode message,也不能send a proper message back。所以自然而然地,最好的做法就是冷脸相待,对对方的任何信息都报以冷处理,直到对方发出确定的信号。这算不算读心能力不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