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创造_极致之美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摄影 > 极致之美 > 诗意与创造
司马白羽 极致之美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3-16 22:03:40

诗意与创造

   《极致之美》这本册子挺有意思,可以说超出了我对一本摄影集子的预期。现代摄影虽然受西方技术和理念影响很大,然而就中国摄影师来说,却早已大大拓展出了自己的理念。同为风光摄影,西方摄影师的表达与中国摄影家在表达上固然有所不同,然而在镜头之下,各有各的美好。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无意于从技术角度来探讨这本书,而是从美学角度来探究。这就好比面对一个美人,我无意于和她谈论化妆技巧,而喜欢谈情说爱。这才算是好“色”之徒的本性。这本书分为八个部分,《高山冰点》、《水韵情怀》、《旱海探险》、《海洋记忆》、《喀斯特迷宫》、《绿色王国》、《文明痕迹》、《美丽生灵》,其中既有充满诗意的内容,也有创造力的体现。开篇郝沛拍摄的《天山托木尔冰川》,主色调为蓝色,蓝之下是棱角清冽的白色冰棱,气魄宏大,令人热血贲张,充满了征服欲。尽管世界只有一种“相”,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所看到的并不相同。文字介绍说,托木尔冰川周围有15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大小冰川五百多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端严酷的世界,然而它同时又是生命之源,因为它是水之源。因此,在摄影师的镜头之下,尤其是风光摄影,是没有善恶褒贬的,它只是去呈现,尽管是以他独有的方式。
   
   居建新拍摄的《安集海峡谷》宛若一幅中国水墨画,他没有去体现峡谷两岸巍峨的山峰,而使用一种写意的手法来处理光线,将河流的动感尽情的呈现出来,河流两岸的山脉、牧场、林场则弱化,呈现出一种纹理般的效果。应该说,这是一幅有感情的风景,表达出了摄影师内心的倾诉。
   
   李晋拍摄的《洞中的植物世界》是天坑中的植物,一大束光线从天而降,倾泻在洞底,洞中的世界有着非常清楚的明暗和倾向,几棵树干沐浴在光明中,好像是一个个伸出的手臂,在努力向上,在祈求,在喜悦,在欢笑。与剪影般的洞底树干不同,洞顶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呈现出树冠的分层次的绿。尽管洞底的植物显得单条,枝叶稀疏,以及那些匍匐在洞底的丛生植物的卑微,然而在那一大束光明之下,仍然有了大自然的平等。
   
   靳卫拍摄的《冬雪都江堰》则有几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雪中的玉垒山宛若仙界玉京,由远至近莽莽苍苍,远处的渺渺茫茫,似在雾中,近处的玲珑透剔,似为玉成。一幢五层楼阁半隐山林中,极有气象。楼阁下数处建筑,或隐然树木丛中,或露出飞檐一角,神采皆夺天工。而岷江上的安澜索桥则横跨整个画面,水中的白色波澜如同云雾,更使安澜桥像在云端。整个画面上方留有较大的空白,宛若中国山水画作中的留白,更增添了这幅作品的丰富诗意。
   
   先贤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部集子中的山或为终年冰封的极寒之地,或为云雾缭绕的千峰万岭,或太行山,或贺兰山、或昆仑山……或肃杀、或浪漫、或如五彩祥云,或冰雪凛冽……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赵磊拍摄的《昭苏马场的丰收》,远处是逶迤的天山,像一道屏障,雪线以上白雪皑皑,雪线以下钢铁般冷寂,无数的山峰山脉令人胸怀为之一张。画面上方的天空界于淡蓝与灰白之间,而天空之下则是一个有一个冰雪巨人般的山峰,是威严的,冷峻的。画面从中间为界,中下部分是丰收的马场,一片片草场,一溜溜草垛子尽为金黄色,是温暖的,闪耀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尽管画面上看不到人,但却涌动着无限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画面的上下两部分对比十分鲜明,天山的冷峻反而衬托出草场的美好。

   西方艺术重视创造,中国艺术看重意境。这也是从古希腊罗马美术到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派、达达派……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不断打破,不断创新之因,而中国晋唐以来山水画直到清代诸家,一千余年来看重的依旧是意境。这是因为西方艺术重视的是生命力,而中国艺术重视的是诗意。面对同一风景,在西方人的镜头下是蓝天白云,黄叶落满,山水清朗,大野落日,凸显的是一种自然主义下的生命力的勃发。而在中国摄影师的镜头下,则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就好像前者的表达是油画风景,后者的表达是水墨画风景。摄影是另一个形式上的美学再现,同样是摄影,表达方式完全不同。然而,时至今日,东西方摄影师镜头下的表达早已十分模糊,这种模糊意味着一种成熟。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